2025年04月03日
微信

重视四旬斋的积极意义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4月01日 22:24 |
播放

说起教会的节期,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等等。这些确实是普世教会重要的节日。然而随着这几年不少教会回归大公传统,四旬斋日益得到了弟兄姐妹的重视。

四旬斋也叫大斋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在旷野苦修,战胜魔鬼的试探而设立的。如果说耶稣复活宣告了其神性的完全,那么旷野40天则表明其人性的完全。这是一个值得弟兄姐妹重视的节期。

大公教会认为:“大斋节始于圣灰节,后者位于复活节前的第七周。在旧约中时常提到人们把灰撒在自己的头和衣服上,以表明悔改或懊悔。大斋节被看作是一段悔改的时期,因此蒙灰被看作是内在懊悔的一种恰当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教会史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中世纪,大斋节的第一天以在教士或人们身上撒灰开始。”

因此,四旬斋的目的在于为受难周作预备,让弟兄姐妹在这40天的时间里,好好灵修、默想基督的救赎,并克制自己的欲望,减少感官方面的享受。这对于拉近弟兄姐妹与上帝的关系,提升属灵生命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文化的丰富,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很多人在这花花世界中逐渐迷失自我,忘记了人生本应有的精神样式,沉迷于各种世俗事情中无法自拔。而四旬斋的确能够通过为期40天的灵修,让我们在噪杂的世界中得到一段时间的安宁。

几年前一些教会开始过四旬斋的时候,一些同工表示了反对。原因是觉得这是天主教“人的遗传”,我们没有必要过这个节期。可是几年过去后,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少,支持者日益增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悔改、默想、灵修,不少肢体的生命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有位姐妹就作见证,她原来也不知道教会有四旬斋这一节期,只是既然牧者在推动,自己也照着做就行。在此后的40天里,她根据教会提供的相关资料灵修、祷告、悔改、默想。经过这段时间以及受难周的灵修,她逐渐发现自己对于耶稣的救赎大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耶稣道成肉身的伟大意义,并为耶稣为我们的牺牲而感动。她说如果不是四旬斋的灵修,原来浑浑噩噩的生命,也无法获得新生。

可见教会推动四旬斋的节期,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有人觉得只是形式,可只要能在这段时间里好好灵修也是有益的。毕竟人性都是软弱的,假如没有教会节期,有些人确实也不知道如何灵修,碎片化的方式对于生命成长未必有好处。而充满仪式感的活动,确实更能激发人们的爱主热情,为大家灵修和祷告提供了明确方向。尤其是繁忙纷乱、充满感官刺激的社会氛围中,人们更容易忘记耶稣的大爱。

总之,四旬斋绝不是一种教会仪式,而是一个对信徒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节期。即使有些人只是履行了宗教仪式,在心灵与诚实上有所亏欠,可即便如此,同样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借此多亲近主。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_Alicja_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