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西游记》vs《圣经》中的救赎五点区别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2月06日 09:13 |
播放

中国传统中本没有基督教意义上的救赎观念。儒家的终极理想是王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圣人,道德完美主义者。道家的理想是在这个世界上过美好的生活,不论是人与自然的合一,还是房中术、炼丹术等,都是为了在此世获得美好的生活。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观念,是来自佛教,在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原因所在。

西游记的故事本身并不完全产生在中国,关于孙悟空的起源,学界有很多考证,有人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来自印度的神猴崇拜,也有人认为来自密特拉教。还有人认为西游记是摩尼教背景的故事框架,在西游记原著中有很多提到摩尼的地方。尤其是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被认为是摩尼教二元论的叙事结构。正是因为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价值观念来自西方,因此故事中才贯穿了救赎这一主题。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经历过苦难之后,取得真经的经历,就是一场救赎的行动。有人将他们西行的过程和犹太人出埃及的四十年旷野对比。救赎的框架总是经过苦难之后的成长。

然而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的救赎,与基督教的救赎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甚至在本质上也不一样。西游记中的救赎,颇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特点。

首先,在救赎的原因方面两者是不同的。为什么人类需要救赎?因为人类自身的有限性,以及在世界上的遭遇和面临的死亡、苦难等人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在基督教中,人需要救赎是因为人的罪将人与上帝的关系破坏了,而救赎就是修补和上帝之间被破坏的关系。在旧约中这种救赎需要献上赎罪祭,或者其它方式来完成犯罪之后的修复。在新约里,则是因为耶稣自己钉上十字架,作为赎罪祭来完成救赎。

然而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救赎就是去西天佛祖那里取得真经。我们的民间宗教和佛教中,对真经有种崇拜,认为经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可以带给人一种救赎。西游记中的救赎,不是让回到一种与神修复的状态。由于西游记中没有圣经那样的创世故事,因此也就没有人犯罪一说。人的救赎,也仅是改变生死,带来不死之身而已。在西游记中唐僧肉的长生不老效果,成为妖怪群体抓他的动机。而最终的取经,因为关于长生不老的经文缺失,而成为取经的憾事。

其次,在救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当师徒四人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往往寻求他人的帮助。向天上的神仙,太上老君、托塔李天王等寻求帮助,甚至到西天寻找佛祖的帮助,我们可以说西游记中的困难,往往是寻求他助来解决。并且这些被他们寻求的人,还是身居高位的贵人。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贵人相助一直是一个愿望。这其实反应的是平民的无助和等级观念。

而在基督教中,我们会发现,在走向救赎的道路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我们。即使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和深陷困境中的我们一样,是个罪人。除了自己坚持依靠上帝依靠信仰克服困难之外,向别人寻求帮助显然是违反了信仰的法则。耶稣在面临魔鬼的三个试探中,他没有寻求其它人的帮助,而是依靠自己的信仰胜过了试探。

因此,在救赎之路上,遇到困境,师徒四人寻求贵人帮助;而基督徒遇到困境,则自己面对和解决。

第三,在救赎对象上,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救赎往往集中在妖怪群体。在一路西行中,除了唐僧是个人之外,他的四个徒弟以及那些捉拿唐僧的群体都是妖怪,唐僧拯救了妖怪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以及沙僧。在整部西游记中,对人的拯救几乎看不到。反而,唐僧处处提防着来自人类社会的诱惑。拒绝了女儿国的婚姻,拒绝了各种妖怪的美色。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游记》的救赎是底线救赎,他只对那些堕落成魔鬼的对象救赎,而对于那些普通人则不在关心的范围之内。

而基督教的救赎则不同,基督教的救赎不是底线救赎,而是顶格救赎。基督教对救赎的条件中,道德的强调是十分严格的。不是人堕落之后才需要救赎,而是每个人任何时候都需要救赎,而且救赎就是要实践耶稣的教导,有爱。就像耶稣赐下的彼此相爱的新命令一样,救赎是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

而在《西游记》中,被救赎就是成为妖魔,干尽坏事,然后幡然醒悟。而这些妖魔鬼怪中,有很多是来自已经被救赎或者主导救赎的高层。也即是说妖怪都是上面有背景的。因此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西游记》中的救赎是一场被导演的戏剧。

第四,在救赎的主动性上《西游记》与基督教有很大的区别。《西游记》的救赎始于被动,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神,堕落之后,接受惩罚中被救赎。在无尽的惩罚和救赎之后的自由相比,孙悟空当然选择被唐僧救赎。因此救赎是在两种结果中取最好的结果。这种救赎也许是功利选择或者不得已而为之。这典型的表现在唐僧的四个徒弟。他们都是因为违反了天条,而被处罚的过程中,被引上救赎之路的。孙悟空被压五指山,永无自由之日;小白龙则被困在鹰愁涧几百年。而在基督教中,救赎都是个体的主动,他们皈依上帝,不是因为惩罚,而是因为自己需要救赎。

第五,救赎的结果不同。师徒五人的结果,是成为被人供奉的佛。其中八戒是专管吃人们供奉食物的净坛使者。可见《西游记》的救赎最终落脚点是我们传统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师徒五人最终成为人们崇拜的人上人,成为像曾经那些帮助他们的贵人。而在基督教中,被救赎则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爱,传播更多的福音,让更多的人皈依上帝,走向救赎之路。被救赎意味着谦卑,不傲慢。

由此以上对比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救赎仍然超脱世俗。但是,这也为我们提供警醒,我们对耶稣福音的救赎,要提高警惕,免得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偏离耶稣的救赎之路。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