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7日
微信

从青少年同性恋案例看社会包容的边界在哪里?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07日 09:16 |
播放

同性恋在大陆地区究竟占比多少,具体的数据或许无从得知,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在服事过程中清楚地感受到同性恋者越来越多,面对辅导同性恋者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我所在的教会中,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女孩(小一),从小在教会中长大,父母都是虔诚基督徒。这个孩子到了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开始与同性的女孩开始约会,到了高中二年级发展到了发生性关系的阶段。

后来,父母在其手机看见了她的相关视频、照片,与孩子当面对质的时候,孩子承认了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并且与同性发生了性关系这一事实。

这个案例带给我很多思考,首先就是从小在敬虔的家庭中,受到圣书教导的孩子为何会产生同性恋的问题;其次就是,为何父母在事前没有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再有就是,她们为何会录制同性恋的视频,并保存在手机之中。

一些从小在教会中长大的孩子,虽然受到纯正的圣书教导,但是他们依然生活在具体的世界中,会受到来自世界各种观念的影响。所以,这些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在不经意间就会偏离圣书真理。

当代中国社会风气日益开放,使得多元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其中,同性恋群体从隐匿走向公开的进程,恰与全社会包容度的提升呈现显著正相关。

在和小一姊妹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她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并没有接受到系统性的两性教育。并且,在与其同龄的这一群体中,对同性恋的态度完全持开放性的态度。当然,她不仅仅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当她打开手机的时候,短视频给她推送的都是一些二次元、同性恋相关的内容。

对于小一而言,这种群体性的包容度增加、家庭圣书教育的缺失、网络同性恋文化传播的便捷,以及她自身两性意识的觉醒,每一个环节的叠加,造成了她如今的现象。

小一姊妹的问题不是个例,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高中、大学是同性恋者向父母、同学公开承认自己性取向的高发阶段。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从懵懂逐渐走向成熟,更是因为如今这一包容性极强的制度,给了他们不健康的引导。例如:商业领域出现针对LGBTQ群体的消费市场、文艺作品增加多元性别叙事、社会组织获得合法活动空间。这种可见性的提升,使长期存在的群体从地下状态转入公共视野。

社会包容度对同性恋问题存在着极高的影响,不仅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更是人道德堕落、违背真理、放纵情欲的立体化呈现。我们承认,社会需要一定的包容度,但是对于邪恶与堕落却不应该包容和纵容。

在当今社会,个人自由的追求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传统社会强调家庭责任、社会声誉不同,现代人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感受的满足。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许多同性恋者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当代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推崇,使得“做自己”成为至高无上的信条。不难发现,现代人的决策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和情感体验,而非长远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氛围下,性取向不再被视为需要隐藏的“异常”,而是个人自由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趋势。例如,许多影视作品、网络平台刻意将同性恋行为浪漫化,甚至赋予其某种先锋文化的象征意义。这使得年轻一代在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时,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影响,从而尝试或认同同性恋行为。  

这种自由至上的思潮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个人主义文化在全球传播的结果。在中国传统社会,个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家族和社会的期待,而如今,个体的感受被无限放大,使得同性恋行为从“不可言说”变成“可以公开讨论”,甚至在某些圈子里成为“时尚”。  

在传统社会,家庭不仅是情感纽带,更是道德规范的执行者。个人的行为必须考虑家族声誉、社会评价,这使得同性恋行为长期处于地下状态。

笔者和小一沟通的时候询问:“为何不将自己对两性的困惑与父母沟通?”小一表示:“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被父母所接受,所以不敢和他们说。”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受于家庭的压力,同性恋者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宗族结构解体,年轻人脱离家庭束缚,进入更为匿名的大都市生活。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个体不再受制于传统道德压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舆论将传统价值观污名化为“保守”“落后”,进一步削弱了社会对同性恋行为的道德约束。  

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但过度强调自由,可能导致行为的无序化。例如,某些国家在同性恋合法化后,进一步推动“多元性别教育”,甚至允许未成年人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激素治疗。这种极端化的“自由”,已经超出合理限度,甚至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在中国,尽管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度提高,但仍有大量研究表明,过早或过度宣扬非传统性取向,可能导致认知未成熟的青少年产生困惑。自由固然重要,但当它演变成“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极端个人主义时,社会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其边界?  

追求自由是人性使然,但完全脱离社会责任的自由,可能导致行为的失控。真正的自由,不应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遵循圣书真理的前提下,理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