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深山中奇迹:云南澜沧江畔的百年大教堂

作者: 祝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09月20日 23:49 |
播放
教堂正面全景。(图:资料图片) 教堂正面全景。(图:资料图片)

一个英国人所写的《消失的地平线》中提到了这个天主教堂,这座天主教堂能够存在于笃信佛教的藏民聚集的藏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座1876年修建的教 堂,1905年“驱洋教”时被焚毁,1909年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等人重建,历时12年,于1921年竣工。从照片上看,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但又明显融汇了藏汉等民族建筑的艺术特色。在高大的三层钟楼的屋顶上,有中国传统式的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但是教堂内部却到处是中国化的对联。上联:“极 仁极爱”,下联“至善至谦”。
 
一百多年前,在西藏地区传教受到了挫折、被驱逐出境的西方传教士们带着圣经和葡萄籽离开西藏沿着古道顺江而下,来到了云南省德钦县的澜沧江畔这个位于神山脚下的藏族村子——茨中村。

茨中村位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区域,红色的澜沧江从村旁奔流而过,一座悬索桥跨过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村庄坐落 在对岸绿树掩映的山坡上,行驶在德钦前往维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堂获得重建。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别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为它拥有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教堂的果园里面种满了葡萄,这些葡萄是在162年前,法国传教士从法国塞纳河谷带来的酿酒葡萄籽,而现在却已经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的雪域高原上种植成活并酿造出了甘地葡萄酒干红。传教士从法国带来了酿制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酿制技术,并把酿制技术传授给当地信教群众。

当时不远万里来东方传教的教士们,几乎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得懂建筑——自己绘制教堂的图纸;他们得懂音乐、会弹琴——要教教徒唱圣诗;还得懂绘画——教 堂内壁上的壁画得自己画。而茨中教堂的传教士还多一样本领:那就是栽种葡萄、酿造葡萄酒。时至今日,教堂里还保存着当时酿酒的器皿。

茨中村的600多个信徒,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他们在这里说着不同的语言,但又如此的亲密无间。每礼拜时节,你若走进教堂,便可聆听“山民们一遍遍唱着给主的赞美诗”,寻找到詹姆斯•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塑造的人物——法国传教士佩罗极其相似的经历和故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