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健康生活的时候,根本不会觉得死亡有多近,甚至会忘记死亡的存在。
但是死亡却始终伴随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距离死亡那么近,虽然曾经也在教会中参加过葬礼,也看见过一些弟兄姐妹的离开,但是却并没有让我产生太大的触动。
而当大姨夫踏入死亡中的时候,我内心宛如遭受重锤击打一般,压迫到无法呼吸的地步。
对于如今亲情淡漠的时代而言,或许不太能理解为何大姨夫的离世,会对我造成那么深的触动。
说两件最简单的事情就足以表明,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到北京打工,前后两年的时间,我就呆在我大姨家,没有歧视、没有排挤,相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大姨夫带我去打鱼、骑车。等我大学毕业,踏上北漂行列的时候,又是在大姨家住了近一年的时候,同样没有嫌弃、没有排挤。
其他的琐事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对大姨夫我存有很深的亏欠。
本以为一切都还来得及,来得及回报他曾对我的帮助,来得及给他传讲福音,但是却发现死亡来的让人猝不及防。
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吃饭,还在调侃特朗普上台之后会做什么事情,第二天凌晨五点半,就姐到大姨的电话,说:“你大姨夫已经没有意识了,赶紧过来。”等我和家里姊妹到的时候,大姨夫瞳孔已经扩散、脉搏已经消失,人也就这样走了。
慌乱中叫救护车,急切中将人抬下楼,吵闹声、呼喊声、哭嚎声......宛如冬夜的雪花,清晰能感受到其冰凉刺骨,但是却如何努力也无法看清其自身的纹理。
医院中,看着逐渐失去温度的大姨夫,医生开了死亡证明.....医生怀疑是心梗造成的突发性死亡,后续听大姨的描述大姨夫去世前也的确有相应的心绞痛症状。
在大姨夫去世之前,我从未感觉死亡距离我那么近,我深知死亡的存在,也深知每一个人都会死亡,但是我却从未认为死亡会出现在我身边的人身上。而这一次,大姨夫用生命告诉我生命的脆弱和有限,以及死亡的真实。
如果问,通过大姨夫的去世教会了我什么?我想那首先就是珍惜。
不瞒大家说,在父母面前我始终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所以虽然我已经三十几岁,但是我依然会在父母面前任性、懒惰。但是在大姨夫离开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已经衰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也会夺取他们的生命。
在此之前,我总以自己忙为借口不去陪伴父母,也没有和他们更过的沟通。但是这件事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人生中的家人才更需要花时间去珍惜。
金钱难道不重要吗?活着的时候金钱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金钱、房屋、土地,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当大姨夫去世之后,我给他换衣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发现,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连身体都不再属于自己,更何况功名利禄呢?想着努力一生,最终双手空空的离开世界,这岂不是一种虚空吗?
死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悲伤,更是绝望,让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想到大姨歇斯底里的哭泣,表哥悲伤以至于昏厥,这都是死亡所带来的结果,但是人却又毫无办法。
所以我思念耶稣,在遇见死亡的时候,我格外思想爱我耶稣。
因为我知道祂已经胜过死亡,正如书上说:“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因为耶稣已经胜过了死亡,我们借着耶稣的得胜,也同样胜过了死亡。正如使徒信经所说“我信永生”,这是多么伟大的宣告。
当然,我思念耶稣不仅仅是祂为我带来了永生,同时祂为我带来了永恒的盼望。因为祂说“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耶稣在永恒中为我预备了一个极其荣美的天家,同时还会接我到那里去,这就是我生命最真实的盼望。
所以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我就不畏惧死亡了。
但是转念一想,又显出了我的亏欠,因为我从未郑重地给大姨夫传过福音。虽然我母亲、姥姥、大姨都是基督徒,也都和他说过信耶稣的事情,大姨夫明明地拒绝。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却从未给他传过福音。
我本以为一切都还有机会,但是此刻一切都画上了句号。
我是一个传道人,总想着在远处服事,但是却忽略了自己家庭的服事,这是我的可悲之处,也是借着大姨夫的去世让我清楚明白的一件事。
如果上帝再给我一个机会,或许我会任凭大姨夫咒骂我,我也会给他讲福音,把他带到教会中,然而我却没有这个机会了。
因为一些原因,我没有去火葬场。我最后见大姨夫的时候,是他躺在冰棺中,没有挣扎、没有痛苦,一切都没有了......
大姨夫的骨灰被我表哥和表姐撒到了大海里,从去世到火化前后也就两天的时间,一个人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也会从人的记忆中渐渐消失,终有一天认识他、记得他的人也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而后来的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就像他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但是,在永恒中却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大姨夫最后用死亡引起我对永恒的反思。
或许,我只有一种方式才能面对永恒,那就是为主而努力奔跑吧!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