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描述了一位日本神父在印度恒河附近帮助印度教徒完成在死前到恒河沐浴的心愿的故事。
因为他发现有许多重病、年老垂死的人,他们费尽力气想要完成这个心愿,却因为体力、行动不方便的原因,导致他们无法如愿以偿。若是如此,他们可能最终会抱憾而死。
或许,对于许多非印度教徒来说,即使恒河被印度人视为圣河,却也必须正视恒河的严重污染问题。但是这却不影响印度教徒对其神圣的认知,他们深信这条河对于他们灵性的帮助,并认为这是他们生命和来世的依归。
身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这位日本神父,虽然并不相信印度教的教义,却仍旧愿意服事他们,这似乎是一种爱的行动。但这位神父这样的做法却引起了其他神父的不解,他们认为做这样的事有损基督福音的宣扬,更违背了教会长久的传统。
在这里,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对许多基督徒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所信的(基督教)才是圣洁的,而其他宗教则是不圣洁的。那么,真是如此吗?难道这位神父这样有爱的行动就不是神圣、圣洁的事工吗?
圣经帖撒罗尼迦前书可能是保罗最早所写的书信,是写给他非常关心的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的。他在帖撒罗尼迦宣教的时候,因为受到攻击而被迫离开。因为挂念初信的教会信徒,他深知他们会面临极大的信仰挑战。作为基督徒,他们必须放弃过去一直以来的祭拜鬼神的习惯并且完全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他们更是会受到来自统治者、社会上以及普遍不信的街坊邻居的各种压力。不过,保罗似乎多虑了,透过差派提摩太前往探望之后,发现他们在保罗离开以后一直在持守信仰,因此他得着了安慰及鼓励,并因此向上帝献上感谢。
在得知消息之后,保罗继续为他们的信仰成长来祈求,特别强调了爱心和圣洁。保罗盼望他们活出一个彼此相爱的美好的基督徒生活。这样的爱有保罗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因为除了保罗传福音给他们这些外邦人,更把他们当作孩子来爱,即使离开了他们,却好像没有离开一样地爱他们。因此,这样的爱不只是停留在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保罗离开他们仍持续爱着他们。
而他们必须学习这样的爱,这样的爱不只是局限在自己人上面,不只是教会弟兄姊妹,也爱教会之外那些不信的人。这样的爱,最终延伸到了保罗所认为的圣洁。在保罗的祷告中,他说这样,祂会使你们心志坚定,在我们的主耶稣和他的信徒们来临的时候,能够在我们的父上帝面前圣洁、没有缺点。在信仰上谈到圣洁,基本上就是上帝的作为,也就是祂将我们分别为圣,成为一个圣洁的人。
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忽略我们自身的责任,而是提醒我们,圣洁不是与非基督徒划清界线这么简单,而是透过在生活中活出基督的爱,成为世上的光和盐。若一定要说其中的分别,那就是透过有爱的行动,让我们的生命可以彰显上帝的荣耀。
而在笔者看来,这位日本神父的故事就是如此。若用宗教的角度来看他所做的事,他是在帮助印度教徒做基督教徒认为污秽、不圣洁的事情。然而,换成另外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发现这位神父所做的是一种爱的行动,透过他的生命见证分别出真正的基督徒所应该彰显出来的圣洁。正如德雷莎修女曾说:若你总是在评论别人,你便没有时间去爱他们。当我们不去爱人,只想要去评论人,自认为自己比别人好,那么就不会成为圣洁的人了。
作为基督徒,有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或许我们不假思索地以为一些事物是俗的,想要与它们划清界限,但是去做这些事情却能造就人。或许我们也会不假思索地以为一些事物是圣的,因此很想去做,但却并不荣耀上帝。在圣与俗的较量中,我们需要更多放下自己,不要用固有的思想和观念去理解、看待、处理,而是用基督徒的新的、属灵的眼光,去理解、看待、处理。耶稣来了,不是要拆毁我们的所有,而是拆毁我们里面那些阴暗的部分,更新我们里面的思想,让我们可以用爱的生命去生活、待人并且见证祂的荣耀。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