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意义来讲,孤儿是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父母的未成年孩子。提到孤儿,人们总是投以同情的目光,发出“真的好可怜”的叹息。而成为孤儿的孩子通常会觉得伤心、惊慌、无助与不安,这就是孤儿心。
这个世界上,有人在健康的家庭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这是最幸福的一群人;有人虽然没有失去父母,却感受不到爱与关怀,成了假孤儿,令人遗憾;有人真的无父无母,成了无依无靠的真孤儿,他们是不幸的;有人即使失去了双亲,但得到了好心人的收养,不再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心也变得舒朗、喜乐了起来,这样的孩子是最蒙恩的。
我们是哪一种人呢?是幸福的孩子?蒙恩的孩子?假孤儿?还是真孤儿?
孤儿的问题好解决,只要找到合适的收养人或者孤儿院就可以。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属灵意义上的孤儿心。如果有的人的心一直在外流浪,那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不认识信实慈爱的天父上帝。因此,最要紧的就是让他们听见福音、认识真相、回归教会。
作为基督徒,我们是一群已经承认自己被上帝寻回、重生得救的人,我们认上帝为天父、视教会为地上的家、待教会的弟兄姐妹为家人。但为何我们有颗孤儿心,常常陷落于孤独、不安、慌张与悲伤中呢?
一种情况就如同浪子,有家却不回家或者主动远离了家,有父亲却与他关系不好。住在了上帝家中的人们,没能真正明白上帝的心意,总以自己的期待要求上帝,但当事与愿违时,就看不见主的爱,误解主的心,逐渐失去与主的亲密,自怜又失望。然后自己跑去家外寻求想要的满足与归宿,可惜人毕竟都是不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地找寻终归会破灭。
另一种情况就如大儿子,虽然听道、读经、祷告、聚会,赶场子般地去参加教会中的活动,甚至有人也参与服事。但他们在家中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却得不到父亲的称赞也找不到家的温暖。当四下安静时,反倒听见自己的心在孤独地哭泣。其实,这些人是被撒旦哄骗了,陷在律法与功劳主义中,把自己活成了家里苦苦卖命的奴仆而非宝贵蒙爱的孩子。
我们的确很容易在两个儿子中照见自己的影子,一个流落到世界,在罪中作孤儿;一个迷失于事情,遗忘了恩典,也以为自己被遗忘了。但天父的心永远向着两个儿子敞开,祂没有指责与恐吓,而是怀着恩慈的心等待孩子回家。
所以,我们当时常思想上帝的挽回与带领。创世之初,上帝创造美好的世间万物就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人类堕落之后,上帝与人立约并不断预备弥赛亚的临到。两千年前,耶稣一生的工作就是为了启示上帝爱的形象。耶稣死而复活,就是为了代赎罪孽叫世人得救。耶稣虽然离开升天,但祂应许不撇下我们为孤儿,还赐下圣灵保惠师与我们同在并预言祂还要再来。上帝的护理是如此周全与细腻,无处不埋下爱与恩典的伏笔。
当我们一遍遍回看这些真相,上帝的爱就能再次开我们的眼、触摸我们的心。靠着怜悯与恩典,我们也能诚实地来面对自己的景况,承认自己封闭的孤儿心需要祂的医治。相信耶稣已为我们得胜了撒旦的权势,脱去小儿子流浪的旧袍、也卸下大儿子沉重的锄头,与上帝恢复爱与信任的关系,进入祂的家中同赴丰盛的宴席。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