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孩子其实是神秘的

作者: 蒙允转载 直面心理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1月22日 09:55 |
播放

许多孩子感到不安全,想躲藏起来,是因为觉得不安全。他们感到不安全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秘密。他们的秘密被剥夺了。他们拥有秘密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成了透明的孩子。

神经症的奥秘之一,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秘密,可以躲起来,父母不知道,别人不知道。有些孩子不肯接受心理咨询,是因为他们以为咨询师会知道,会把他们一把从躲避之处揪出来。但真正的咨询师不会那样粗暴,反而会尊重孩子的秘密。直面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健康观念,就是光影交错。说简单一点,就是人可以有光亮,也可以有阴影。

粗暴的、也常常是自以为是的父母。他们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那些没有秘密的孩子,最后他们就躲到了症状里。

孩子会有逃避的行为,父母虽然知道,却知道留空间。

不是强求与说教,而是呼唤与发问,让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的期待,父母的耐心,父母的信心,孩子就会自觉自愿走出逃避,尝试直面。

聪明的父母会留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容纳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也保留父母对孩子的爱意和尊重。自作聪明的父母会自以为是,会强求孩子,不会给孩子留空间,还会挤压孩子的空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孩子自以为看透了父母,其实看不透。

父母以为看透了孩子,其实也看不透。因为这个空间能容纳的东西太少了,里看不到深处,也看不到远处。父母和孩子对对方的理解里都有相当多的想当然,不一定是事实。但有意识的父母会保留一个看不透的部分,既不自以为看透了孩子,也不让孩子以为看透了父母。

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看不透的神秘存在,就像纪伯伦在诗歌中写的那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间里,你不能探访,甚至在梦里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神射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着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

这里对父母有一个重要的提醒,保留孩子生命中的神秘部分,而不是对孩子说“你是我的孩子,你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对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中那神秘部分的尊重。

马斯洛曾经是一个行为主义者,是研究猴子的,认为人跟动物一样,其行为都是可以用条件来操纵的。当他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神秘,一下子从一个行为主义者变成了一个人本主义者,并声称:任何一个有了孩子的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为主义者。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上海路,他读书的小学也在上海路。从我们家走到小学,10分钟足够了。但我儿子放学会在路上耗掉2个小时。说起来这么一小段路,怎么会花上2小时呢?

他会在一棵大树底下玩耍,玩很长时间。那棵大树长在街边的一个高台上,台子上有许多石头,他搬开一块石头,发现下面压了一些钱。每次路过那里,他都会去搬开石头看一看——有时候石头下有钱,有时候没有。

这件事就成了我们家的一个神秘事件。我们想来想去也不明白啊,为什么石头底下时常会有人压钱呢?我们有各样的猜想,这会不会是一些迷信的人故意压点钱让孩子来取,求个吉利?或者是什么人借此完成某种神秘仪式?我们也会想,会不会是孩子自己压的钱,然后他忘了呢?或者,孩子觉得生活好无聊,把一些钱压在石头下,然后忘了,然后让自己时常从石头下找到一份惊喜呢?或者,这是他时而带同伴来玩而制造的游戏呢?或者,这是他为自己建的一个私人银行?或者,这是他在模仿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在他的整个童年里,我们为此费了不少心思,既无法证明是别人压的钱,也不能证明是他自己压的钱。

儿子为了证明那里的确压有钱,他几次带妈妈去找,有时候能找到,有时候找不到。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找到答案。我们宁愿接受这是孩子在童年里保有的一个个人秘密。当然,如果是简单粗暴的父母,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就会指责孩子从家里拿了钱,偷偷压在石头下面,还来糊弄爸爸妈妈,然后把他痛骂一顿,痛打一顿。这样做的话,我们就成了全知的父母,不给孩子留空间的父母。问题是,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宁愿为孩子保留这个空间,让这个空间容纳这个隐秘,或许对他来说有一份特别的个人意义呢!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ddimitrova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