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反思:后疫情时代需要转变的教会观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4月15日 08:38 |
播放

如果你问一位信徒周末去哪里了,往往得到的答复是:“到教会聚会了”。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当然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作为生活中的对话和应答,完全符合生活的常识。

但如果深究起来,尤其是放到基督教语境中,这句话所展示的教会观,显然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自己去某某商场或者某某超市逛街了,我们知道他去了某个具体的地方,然后参加了什么活动,这是可以预见的,也是符合我们生活经验的。因为某某超市和商场是一个建筑,一个在我们生活中能被经验到的东西。这是一种生活化的形象思维。

显然,我们逛完了这个超市,也就逛完了,除非我们有需要购物,才会再一次去这个超市。我们思想中不会寄托,也不会纪念这个超市,因为这样的超市还有很多家。也就是说,这个超市不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并且超越了有形形体的存在,而是一个只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建筑。

显然,当我们说去教会聚会了,这句话中的“教会”也就变成了一个和某超市一样的建筑物。去教会去聚会了,这完全没有问题,我们不是去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聚会,是去教会聚会。但是这样讲的时候,我们突出了教会的有形方面,而把无形方面给淡化了。因此这句话潜意识里是把教会等同于建筑物,把建筑物等同于教会。

我们也同样会说手机落在教会了,在教会里见到某某了,我们教会在某某路某某号,这几乎是我们谈及教会时惯常使用的语言。

教会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有形建筑,一个方面是无形的精神认同。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等量齐观,并不是平等的。其中教会的无形是主导,而有形的建筑只是无形教会的临时载体而已。

我们知道,在旧约中犹太人是没有教会观念的,犹太的信仰载体或者宗教载体是圣殿,因为圣殿里有至圣所,有大祭司,因此哪里有圣殿哪里才是上帝呆的地方。犹太人的宗教认同是建立在圣殿这个建筑物上的。这样带来的结果不是上帝崇拜,而是圣殿崇拜。圣殿代替了上帝,成为人们的崇拜中心。

但圣殿崇拜的条件是圣殿在以色列境内,犹太人也同样在以色列境内,也就是以色列人要与圣殿处在同一时空中,同一空间内。这样的圣殿崇拜才有可能。

但是当犹太人离开本土,离开圣殿,处于异国他乡的被掳掠的大流散时期,圣殿崇拜显然受阻,这个时候他们才发展出堂会制度。在异国他乡的犹太人重新聚集,按时阅读圣经,敬拜上帝,以此维持民族认同。这个时候,犹太人才开始从圣殿崇拜中摆脱出来。

堂会制度与圣殿崇拜的最大不同在于,堂会制度摆脱了圣殿的地域限制。

但堂会制度下,犹太人还是没有摆脱圣殿崇拜这一形式,他们用有形的不变的律法,来标志犹太人的宗教和民族身份,圣殿崇拜又变成了律法崇拜。

耶稣这个时候提出的“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就突破了在这个山或者那个山敬拜上帝的地域和空间局限。这样,建立在无形的心灵和诚实基础上的信仰,也就超越了地域限制。我们在北京市基督徒,那么当你到了广州的时候,依然是基督徒。

但是传统教会的教会观,走的依然是犹太人圣殿崇拜路线。这是出于教会资产的考量。因为,犹太人的圣殿不仅是个宗教崇拜核心和载体,也是犹太人的财富聚集场所。全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始于犹太圣殿的高利贷贸易。圣殿聚集了大量的黄金和财宝,甚至连罗马皇帝也觊觎圣殿的财富。正是出于聚集财富的考量,犹太祭司才强调圣殿崇拜,这样可以把宗教财富聚集在圣殿之内。

而传统教会的教会观,同样如此,出于教产的考量,而强调了教会的有形建筑性质,而有意忽略了教会的超越性,这才导致了本末倒置的教会观。

传统教会出于教产的需要,在教会观中强调教会的有形性,这样容易把信徒的注意力吸引到教会聚会点这个建筑上来,这样一来,聚会的这个建筑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成为崇拜的一部分,成为教会资产的载体。

这样的教会观,让疫情中的教会体会到了它的局限性。疫情因为不能到现场聚会,因此奉献就成为问题,扫面二维码式的云奉献模式,并不被认同。这是因为,大家还是把聚会和敬拜限制在有形教会之内的缘故。不到教会,不到那个特定的建筑物内,也就没有了奉献的意愿。

疫情导致的教会线下聚会受阻,让这种教产本位的教会观受到极大地挑战。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无形教会,也就是建立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基础之上的认同,就显得势在必行。耶稣在关于教会的教导上,说的是“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

耶稣强调的是“无论在哪里”,教会是超越有形空间的限制的。接着耶稣又说了教会的认同核心是“耶稣的名”,这样的教会才是耶稣的教会。耶稣并未强调教产,而是强调了教会的超越与无形。这样的教会,才能对抗任何有形世界的变化,而真正实现永恒的教会。

回归耶稣的无形教会观,这样才能建立稳固的教会,也才能让基督教信仰屹立世间!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