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华中宣教之父杨格非传丨基督新教首位华中地区宣教士,协和医院创建人

作者: 若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3月02日 09:15 |
播放

杨格非(Griffith John,格里菲斯·约翰,又有杨约翰、杨笃信的译名)为英国伦敦会来华宣教士,他是基督新教第一位前往华中地区传福音的人,是华中教会的开辟者,被称为“华中宣教之父”。

1831年12月14日杨格非生于英国威尔士斯温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全家都是公理会信徒,杨格非是最小,也是唯一的男孩。杨来到世上仅八个月,一场霍乱夺去了他母亲的生命,姑姑就担负起了抚养工作。由于家庭浓郁属灵气氛的熏陶,培育了杨格非信仰的热诚。

家庭的贫困使杨格非被迫辍学,12岁就进入一家杂货铺当童工。但杨格非酷爱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千方百计寻找书本阅读,刻苦的努力使他积累了广博的知识,甚至超过了不少上学的同龄人,16岁时就已在当地教堂负责讲道。1850年杨格非考取布雷肯大学,三年后进入贝德福德神学院深造。由于成绩优异,加之伦敦会亟需海外宣教士,1855年,伦敦会让杨格非提前毕业,按立为牧师,并派往中国宣教。年轻的杨格非身材矮小,长相稚嫩,被很多人称为“小孩子”,有人甚至戏称“小孩子去拯救中国归向基督”。

1855年9月,杨格非携妻子抵达上海,他起先在淞沪一带宣教。1857年,与艾约瑟一同前往太平天国辖区考察,1860年与干王洪仁玕、忠王李秀成等人会晤,虽然杨格非极力纠正拜上帝会在信仰上的错误,但遭到洪秀全等人的反驳,尽管如此,他还是得到在太平天国自由宣教的权利。

1861年,杨格非利用清政府开放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的政策,沿着长江西行,于6月21日抵达汉口,成为首位进入华中的新教宣教士。杨格非的福音事工开展较为顺利,1862年3月16日就有信徒受洗(注:在当时已算很快了)此后不少人归入主的名下,并相继建立了几座教堂。

1862年,杨格非在汉口建造花楼总堂(名格非堂,即荣光堂),1863年在汉口夹街建造华中第一所教堂首恩堂。1864年7月又在武昌戈甲营建造了湖北省城的第一所教堂(即崇真堂),在武汉站稳脚跟后,杨格非将教务拓展到湖北其他地区,孝感,天门皂市以及黄陂等地都先后建立教堂。

杨格非以旅行布道结合街头布道的方法宣教,在各地巡回讲道,每到一地除了口传福音,还大量散发福音小册子。他有时旅行距离远达3000英里以上,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各地都纷纷建立了教会,据统计在杨格非在华侍奉期间,仅湖北就至少100个传教站。

福音的复兴使杨格非欣喜万分,他在日记中称:“我现在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长江与汉水的各地,已经归在基督的名下。至于那些散居在这两条壮丽江河岸边数以百万宝贵的灵魂,我愿为之生,为之死。”1889年,杨格非被选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但他拒绝回国担任显赫职务,毅然留在汉口,与他所热爱的中国人生活在一起。同年,爱丁堡大学出于对杨格非在中国传教工作的赏识,授予他神学博士学位。

杨格非参与《圣经》的翻译,他是最先将新约译成浅文理的汉译者。他认为文理(文言文)《圣经》过于艰深,无法担负普及福音的任务,而官话译本(白话文,当时全国为统一)不免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此决定采用浅显的古汉语尝试译经。他于1883年出版了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1885年出版新约全书 (也有1889年、1886年两种说法),。1889年创世纪、出埃及记,1898年赞美诗歌、箴言篇。 所用底本为公认经文,同时参考了其它译本。1905年出版了旧约译本,除此之外,杨格非《对中国的期望》(1872)、《中国的呼声》(1907年)等书籍。

杨格非除了宣教、建立教堂,还十分注重科教文卫工作。1866年,他在汉口创立“仁济医院”(汉口协和医院的前身),为华中最早的西医院之一。1899年(一说1896年),杨格非在花楼总堂旁边一个茶箱厂的旧址上,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英文校名是以杨格非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写作“Griffith John College”,也就是“杨格非学院”。博学书院就是现在的武汉市第四中学。他还强烈反对英国的鸦片贸易,为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奔走呼号,并于1882年撰成《关于鸦片贸易的简明问答》一书,抨击鸦片贸易的罪恶。

1905年,75岁高龄的杨格非在讲道时突发中风,此后便瘫痪在床。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家人出于安全考虑,由其女婿施伯珩等护送乘英轮离开汉口,1912年1月返回英国。回国不久,杨格非就因病安息主怀,享年81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