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数字时代下 亲代当做的是:面对现实 相互理解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1月28日 10:59 |
播放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猛,城市化突飞猛进,尤其是两千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社会变迁速度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因此亲代与子代之间因为所持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观念差异,反应在家庭关系中就是代际冲突,也就是代沟。这种代沟带来的紧张,影响着家庭的环境,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而两千年之后互联网逐渐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产生与普及更是缩短了代沟的时间跨度。

数字手持终端的个人化,让代沟这种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数字信息选择差异,过去以观念冲突的代际关系模式,现在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表现出其数字特征。

数字代沟是代沟的一个表现,其主要特点是在数字信息普及的时代,亲代与子代之间就信息接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所表现的不同乃至于冲突。

我们常在自媒体文章中看待,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晚辈去看望长辈,极端的情况是长辈看着一圈围坐的晚辈玩手机。这表现出代际之间交流方式、生活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让亲代无所适从。

在信息的选择上,亲代可能更倾向于健康保健、延年益寿的信息,以及奇闻怪事的新闻;而子代则更多有着自己的兴趣,诸如游戏、服装、美妆、体育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带来严重的冲突。

前些日子报道了一个新闻。一位子代青年成员,在家族群里说了亲代一位成员所发的保健信息为谣言,并随手附带上辟谣的权威链接。这是年青人的特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愿意去甄别和筛选信息,以区分出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

这一简单行为,所引来的连锁反应让这位子代家庭成员始料未及。

首先是其它同辈成员不解的质疑,以为其错发或者醉酒后的误操作,接着是自己父母的批评和教育。在这种强大攻势下,这位成员准备发文道歉,却不曾想,他已经被移出家族群。

这种冲突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本来只有面对面才会起冲突的家庭代际之间,现在随着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普及而逐渐日常化。

在这种冲突中,表现出亲代面对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脆弱与焦虑。六零后的亲代父母们成长于一个权威时代,这个时代村庄形成一个封闭的社区,家庭形成一个封闭的团体,社区有社区的权威,家庭有家庭的家长,权威们规定了日常的轨道,子代一般不会越轨。

这个时候,一切资源都控制在权威手中,子代缺少越轨的资源和机会。社会发展缓慢,新的职业并未出现,不能为子代提供可以脱离家庭权威的社会资源,因此,那个时代虽然有代沟,但是却是微小的,最终,子代都要延续亲代的生活轨迹。

在亲代成长的那个时代,可选择的范围十分狭小,活动范围的封闭化,决定了他们选择的单调。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下人们的选择更多,比如购物,除了可以在实体店购买,还可以网上购买,每一种购物方式又有许多种选择。

而同一件事,在互联网时代中所提供的的观点和信息,也不同于亲代生活的环境,一件事可能会有多种看法。

这种信息普及以及多重选择背景下,成长于权威时代的亲代们,则缺乏在众多信息中选择的技巧和观念。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观念轨迹,选择点击量最大或者其它权威推荐的信息,但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则习惯于多种选择的方式,并能很快从自己接触到的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年轻人明显地表现出比亲代更强的数字化信息驾驭能力。这类似于美国二战之后,成长于电视机前的婴儿潮一代,对父母所持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表现了明确的撇弃。

面对时代数字代沟,亲代则表现了自己在应对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吃力和焦虑。上面的例子充分说明,亲代在面对子代质疑方面所表现的脆弱,直接将质疑自己的晚辈成员移出家庭圈。这也是在代际冲突中,亲代所能动用的为数不多的资源,那就是他的权威。

可能,在数字化代沟所带来的代际冲突中,权威对于亲代来说是最后的安慰和救命稻草了。但是今天,社会资源开放的时代,权威也已经大打折扣。与之前的掌管资源的亲代不同,今天不再垄断资源的亲代也就不再具有权威,权威只不过是资源所有权的展现而已。在多种选择并存的情况下,权威的唯一性失去效力,也就意味着权威已经不复存在。

父辈们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正在感觉被抛弃,因此这种被抛弃感,也就激起了另一种互联网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悲情式话语。以极端的方式诉说父辈的辛苦和不移,以夸张的方式表达父辈被子女遗忘的痛苦,这种悲情式文章主要针对的不是年轻人,而是失去权威的父辈们。他们在父辈群体中,获取点击量,从而获取收益。

在数字代沟,亲代要做的是面对现实,面对这个不同于自己成长的时代,这不仅要父辈们每个人成为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同时也是让子代年轻人也要学习,学习父辈那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

我们都要学习,不是为了迁就父母,而是为了理解对方。年轻人可能更需要高度和宽容的心灵,去接纳父辈的“落后”,而父辈也需要放下权威,与子女平等地沟通。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