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圣经的角度学习,如何培养敬虔的下一代

作者: 小斌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1月06日 19:34 |
播放

爆款综艺《爸爸去哪儿》改名为《一起出发吧》在芒果TV海外版上线。一经上线,节目还没火爆,嘉宾杨烁的育儿方式就被吐槽至微博热榜第一,最终杨烁「被迫」在微博回应争议并道歉,诚恳接受网友的批评。

简单赘述一下,之所以引进这档节目,也是因为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父母和孩子间很难有时间共同相处,通过节目给父母们展示出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书。

当然,也因为现实中缺失的父亲现象,使得这档节目能引起广泛共鸣。

节目中,杨烁指责儿子“内八字”走路姿势,咆哮要儿子脚尖冲前走,不会就重头再来。把观众吓出了童年阴影。

孩子一直是社会关系的焦点。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我们的未来。育儿问题从来就不是小问题,我们一边痛斥那些培养出社会败类的教育方式,一边羡慕那些把孩子教得格外优秀的父母,一边对“琳琅满目”的育儿课程无从下手,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了。

批评杨烁的文字已经铺天盖地了,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妨从圣经的角度,来学习到底该如何培养敬虔的下一代。

1,环境因素

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这已经是被广泛接受的观念。圣经也清楚地认可这一点,在申命记、以弗所书、哥罗西书里都有提到。

小孩子的成长有两个重要影响,生活经验和对这些经验的反应。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有些是父母可以控制的(价值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有些是不可以控制的(家族历史,家庭结构等)。这些都会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影响,这个不可否认。

我们要避免掉入决定论的死胡同。环境因素很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一生。约瑟的故事足以证明: 环境影响不是绝对的。

曾经很流行一种教育观念: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老师都在给这个孩子画画涂鸦,环境如何,决定了这个孩子会成为什么。

但如今,人们渐渐地摒弃了这种观念。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我们能做的是给他浇浇水,修剪修剪。我们无法决定他们成为什么,那不是我们的权利。

圣经说,祂是陶匠,我们是泥土。好的陶匠会根据泥土的质地,决定把它塑造成什么。

父母应该尽可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但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泥土都是一样的,可以任意塑造。对于父母的塑造,他们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他们不是被动的,他们也会主动选择。

2,凭心而定

决定论者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人是上帝所造的,人会依寻他们的内心倾向作决定和行动。小孩子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和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

圣经的观点认为,心才是生命的根基。箴言4章: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所以,我们的儿女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内心善恶的反映。我们必须认识到: 行为不是问题的根本,内心才是。

如果父母只注意到孩子的行为,却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理,那我们就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向。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做什么,他们的言语行为反映了他们的内心。假如父母总是简单粗暴的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内心,这种教育一定是失败的。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明白,是他们的心偏离了,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例如撒谎、乱发脾气等等,大骂一顿是治标不治本的。

3,父母之责

父母有管教儿女的权柄——虽然这么说容易遭骂——我们的文化已经大不同从前,现在的人们普遍反对权柄,无论是在教会里还是家庭里。

但也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替代词汇。权柄本身是中性词,现在被污名化了。提到权柄,我们就联想到那些专权的暴君、领袖、父母。

我们必须从圣经的原则来看父母的权柄,不是因为我们比子女年长,高大,我们就对他们有权柄;也不是我们经历丰富、更加聪明,就对子女有权柄;更不是他们是罪人,我们是义人,所以可以管辖他们。

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要知道,我们的权柄来自上帝的呼召。祂呼召我们成为父母,又赐给我们儿女,我们是暂时代替神管教子女。所以我们要按着上帝的命令来教育他们,我们要努力塑造他们成为上帝喜悦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喜悦的样子。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以弗所书 6:4 和合本)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们的职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对神的国尽职尽责。所以,做父母的不要乱发脾气,更不能随心所欲。

做父母,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以身作则把他们引导到正义的人生路上,合宜的管教是必须的,管教不是惩罚,而是纠正,是爱。

弃绝管教的,轻看自己的生命,听从责备的,却得智慧。 (箴言 15:32 和合本)

4,沟通&戒尺

合乎圣经的教育,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一个是美好的沟通,一个是管教的戒尺。

你要留心领受训诲,侧耳听从知识的言语。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 (箴言 23:12-13)

沟通是双向的,不仅是表达自己,更要学会倾听。

教育子女,首要的不是让他们遵从我们的想法,更不是发泄我们的情绪,而是了解他们的想法。

我们看到的儿女的行为,是他们内心的反映,了解他们心里的问题,要比纠正他们的行为重要的多。

有效的沟通,包括鼓励、纠正、责备、恳劝、引导、警告、教导和祷告。

至于戒尺,也就是体罚。这是属于父母的特权,老师没有这个权利,其他人更没有。因为父母除了责罚孩子,也会安慰孩子保护孩子,带他们玩、给他们过生日等等。

父母责罚孩子完全是出于爱他们,不是为了发泄怒气,不能想打就打,更不能拿孩子撒气。不要误以为孩子是我们可以随意对待的私人财产,他们不是,他们是独立的人,和我们是平等的。

假如一个孩子过于叛逆,走上错误的道路。小心、适量、能控制的体罚是合宜的。

沟通和戒尺,是父母必备的育儿技能,双管齐下往往有更好的效果。沟通是常规操作,戒尺这种杀伤性武器不建议经常实用。由沟通开始,由沟通结束,体罚只是不得已的手段,不是目的。

5,小结

一个爸爸问孩子几岁了,孩子说3岁了。爸爸又问,那爸爸几岁了。孩子说爸爸也是三岁,因为有了自己的那天,爸爸才成为爸爸啊。

孩子都是第一次做孩子,他们在努力地学习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

如今的父母,又何尝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呢?做父母,不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那就是滥用上帝赐予的造人的权利。


参考书籍:Tedd Tripp《子女心,父母情》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