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信耶稣那会儿,心里有满满的安全感,觉得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我终于有了安全依靠,无论做什么都蒙上帝的护佑,而不会出差错了。
记得在我还不信耶稣的初中,中考在即的时刻,我让我的母亲在她信的神像面前,为我上香祈福,让我中考顺利,考上理想的学校。那时候,尽管因为学校的教育,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还是希望母亲的神灵能保护自己一切顺利。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不能接受中考的失败,因此把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全用上,哪怕自己不信的神灵。
及至后来信了上帝,也没能改变这种向上帝求护佑的心态。尤其是让我紧张的考试。每次考试都会暗暗祈祷,求上帝让我在这场考试中,考到自己理想的分数,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不要出现不会的题目。并不是每次祈祷上帝都能如愿,有时候也会因为考试不理想而埋怨上帝,甚至怀疑上帝是否真的保佑我。
后来慢慢长大,到了大学毕业考研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重大挫折。第一次考研失败,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考研之前我明明虔诚祷告,求上帝护佑我把这次考试分数过关。考完试之后,还特地跑到教堂,跪在讲坛前祷告恳求,诚心希望上帝让我分数达到要求。然而分数公布的时候,我还是失败了。
第一次经历人生的挫折,可想而知这次考研失败,于我是怎样的打击。它不仅打击我的意志,让我消沉萎靡,也打击我对上帝的信仰,让我觉得上帝根本不护佑我了,他不在乎我了,甚至抛弃了我。
消沉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慢慢走出那段人生的雾霾时刻。今天回头想想,那时候的考研失败,和后来的人生挫折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因为人生的挫折很普通,那不代表是你的厄运,而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今天回头反思,那时候的失败是不是上帝不再护佑自己,还是抛弃自己?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那时的我太在意成功,而害怕失败。我不能接受挫折,因此逃避任何挫折。这背后的心理,是我不能面对自己的有限,不能接纳自己的软弱,因此想方设法掩藏自己的弱点。一旦我失败了,我会把我的失败部分指向上帝,是因为他没有护佑我,这样我自己的心情也许多半好点。我不会把所有的责任自己承担,这是我的软弱让我逃避直面自我。
如果考试前能认真准备、胸有成竹地应试,我想我本不会向上帝提出护佑我考试通过的要求。如果我对考试信心十足,也不会怀着忐忑的心情,祈祷奇迹的出现。如果我直面自己的弱点,接纳自己的有限和失败,那么我也不会把我人生的成败寄托在上帝身上。
直到有一天,我读主祷文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对于耶稣的教导,尽管这十几年来不断阅读,但是对它们的理解,还是不断改变,修正着以前的观念。耶稣在主祷文中说“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祷文的开头不是我们向上帝提出的要求,而是我们服从上帝的旨意。仔细考虑我过去对上帝的态度,既没有把他尊为圣,也没有求他的国降临,甚至不知道上帝的旨意。我一上来,不是把满足上帝的要求放在祷告之先,而是向上帝提出我的要求。上帝啊,你要让我这件事顺利,让这件事这样发展,而不是那样发展。
因此,在我的祷告中,完全反过来了,变成了“上帝,你要尊我的名为圣,让我的国降临,让我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成了上帝的上帝,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上帝成了我的仆人,永远等在那里,等着满足我的要求,等着为我收拾烂摊子。
神不是我的护佑者,他不会守护着我毫发无损,万事顺利,心想事成。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上帝的护佑,需要上帝伸出臂膀,保护着不被磕碰到。只有没有长大,不会独立走路的孩子。
我不是孩子,我是一个长大的成人了,我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有能力负责自己的人生。更有能力,也有必要直面自己的软弱和有限,因此直面自己的失败,为自己的失败和挫折负责,这样才能成长,才能迎来下一次的成功。
既然我们都是成人,要负责自己的人生,那么与上帝的关系怎样处理,是不是不再需要上帝了呢?我们需要上帝,不是上帝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上帝,不是上帝离不开我们。因此,我们的成长和独立,是要我们自己明白和上帝的关系,让我们臣服在上帝面前,而不是像一个孩子一样,让上帝处处满足我们的要求,让上帝臣服在我们面前。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让上帝为我们的人生背锅。因此,信仰是什么?信仰是我们把自己置于上帝的旨意之下,自己去顺服上帝的旨意,是一种在上帝面前臣服的态度。耶稣在另一处经文中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因此那些奉上帝之名提出自己要求,奉上帝之名满足自己的人,与上帝有什么关系呢?“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