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东吴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与惠寒学校看基督教精神在当下的回响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6月20日 09:06 |
播放

2011年是苏州大学建校100周年,5月4日苏州大学惠寒学校成立全国总校,苏州大学校友、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和谈家桢先生被邀请担任名誉校长。截止到2017年苏州大学已经在全国建立惠寒学校25所,并且在持续了22年从未间断的惠寒支教活动中,共有5万名师生、300余个团队踊跃参与,自发捐赠200多万元惠寒基金,足迹遍及16个省23个市区,1500余名贫困儿童获得苏州大学“惠寒”奖助学金,5000多名留守贫困儿童获益。(光明日报2017年11月30日)


惠寒学校起源于东吴大学基督教青年会团契,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由学校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免费义务上课,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自东吴大学基督教青年会创办惠寒学校以来,虽经历历史的腥风血雨,但是惠寒学校中的基督精神却依然穿透历史,以不变的实质,温暖着社会,做光做盐,见证着基督精神。

基督教青年会是1844年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s)在伦敦创办,其创办的最初宗旨是为了改变青年店员的精神生活,后来他的这一模式受到青年的认可,遂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组织。

基督教青年会1870年后就在中国开始活动,直到1895年才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组织。1896年,基督教青年会各城市组织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大会。它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以“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会训,进行以“德、智、体、群”四育为主的青年服务,并最终将其社会服务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中国社会,使“青年会成为在近代中国提倡社会服务、社会重建最力的基督教团体”。(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8 页。)

东吴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3年,被称为学校中基督徒团体的领袖。青年会的宗旨就是发扬耶稣教导做光做盐的精神,服务社会。因此东吴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之后,会员由那些认同并愿意遵守基督教精神、以服务和灵修为目的的师生组成,并不在意和强调是否有基督信仰或者是否是受过洗的基督徒。在章程中规定:“凡本校教职员及同学赞同该会宗旨者皆可成为会员,于每学年开始时公开征求会员一次,但教职员、同学也可随时加入本会。”其组织对所有人员开放,只要认同他们的价值观,都可以不限时间和信仰,这是他们在当时的东吴大学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生社团的根本原因。但是青年会订立了七条公约,要求全体会员一起遵守:(一)每日必有灵性修养:(二)实行简朴生活:(三)重两性贞操:(四)锻炼健全体格:(五)言行真诚:(六)严守时刻;(七)实践合作精神。(张燕,《东吴大学学生社团研究1901-1952》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服务宗旨,让东吴大学青年会主动去寻找服务社会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成立了惠寒学校。

惠寒学校,开始主要是针对东吴大学附近无法上学的贫寒子弟,由青年会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免除任何费用。开始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以夜校的形式开班,一年后转为日校。所有学校日常开支、书本费用皆由募捐而来。学校校长由青年会参与学校的成员公开推举,为保证学校的工作正常开展,只聘请常任教员一名,除去抗日战争期间间停办,惠寒学校一直延续到1952年。

在师生的努力下,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断扩建校舍,而青年会成员为筹得经费,不断募捐,展开多种形式。1914年,青年会发动学生自制校服、明信片出售,售卖资金用于惠寒学校支出;1915年、1916年、1918年青年会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放映电影,场场爆满,所有门票收入皆作为惠寒学校的运作资金。

1926年之后,惠寒学校成为一所正式的全日制小学,其课程设置等同于公立小学,成绩优异者可以被推荐到东吴大学附中免试就读。

经过青年会成员的努力,这所由学生担任义务教员的小学在抗战前夕,6个班级学生人数达到170多人。

惠寒小学1952年转为公办小学,后来又与钟楼小学合并。

除了创办惠寒学校,并努力把她办成正规学校之外,东吴大学还创办了义务夜校和暑期义务学校。

东吴大学青年会成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接力服务社会,帮助那些贫寒家庭子弟完成基础教育,为普及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苏州大学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继续承担惠寒学校服务社会的精神,继承传统,将由基督教青年会开创的社会公益继续下去。基督精神不一定必须要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基督精神最大的影响,就是他已经融入现代社会的架构中,成为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观,这是基督精神最成功的也是最荣耀上帝的地方。

通过西方传教士在近代的传播,福音在中国大地上,曾经遍地开花。但是随着风潮云涌的历史进程,宗教的外衣逐渐褪去,而基督精神的内核却从未中断,他以一种脱离宗教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中烙下深深的印痕。

这也为今天的基督徒带来启示,服务社会,造福于人,并不限于一个受洗的基督徒或者一个教会,而是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负担。那么今天的教会能否如当初基督教青年会那样,搭载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让那些认同基督精神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去奉献、去服务?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