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如果我死了,在这个世界上谁会在乎?

作者: 王学富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4月16日 09:26 |
播放

原编者按:

死,常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惧和焦虑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文化的环境里,死通常要显得“讳莫如深”,又设法让人“回避”,孔子曾经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暂且不能通晓,又哪能管得了死呢?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尽管我们可以无暇去搭理“死亡”,但是,我们却无法驱赶走它,它时刻如影随形,悄悄地向我们走近。这就是事实,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死亡便又与你近了一步。
既然我们避不开与“死亡”的“约会”,那只好去正视这样一场没有标明日期的,可能随时而至的“约会”吧!面对死亡,是残酷的、漆黑的、甚至有点血腥的,但是,它却能温柔地指引我们,继续还能活下去的意义,使得我们更好地过今后的生活。这恰如海德格尔提及的——“向死而生”

我死了,谁会在乎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表面的东西,人们很在乎,以为它们很重要;也有一些很根本的东西,人们一点儿也不在乎,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在我们的生活中,表面的东西太多了,到处都有且闪闪发光,吸引眼球,夺人魂魄。根本的东西却很少见,且总在深处,总在暗处,不轻易显露,人们往往看不见。

例如,有一个问题,便是人们不愿去多想的,却可以引导我们去看到人生中最根本的方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拿来问一问自己:

“如果我死了,在这个世界上谁会在乎?”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做出回答,不必回避。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你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就自然会明白许多。你会作为一个明白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也会活得更有品质。

其实,看一个人的生活,便知道他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糊涂的人 

有一种人,不去想这个问题,也不想回答。这便是糊涂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糊里糊涂地活着。他们活着,似乎与他人无关。他们不爱惜自己,也不顾惜他人。他们看不见别人,别人也没有看见他们。他们不在乎活,也不在乎死,似乎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到这个世界来一遭,过去了,就好像没有来过一样,如同大地上飘过的影子。他们死了,也不会有什么人太在乎。

 肤浅的人

还有一种人说,活着,管管自己;死了,就算了。这样的人,也是活在世界的表面,活在自我的影子里,对根本的方面忽略不顾。他们工作,不是出于喜爱,也不是为了尽责,只是为了挣钱糊口。他们会在细琐小事上斤斤计较,总在能捞到好处的地方转来转去,捞着了就高兴一阵,捞不着就抱怨一番。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公平不公平,就看他们手里有没有捞着东西……他们死了,总有几个家人会在乎一点,也没有其他什么人太在乎。

只占有不分享的人

还有一种人,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欲望里,只会占有,不会分享,为了自己能活,不管别人死活。这样的人,可能会在世界上攫取许多财富,占有许多资源,但对世界没有感恩和回报。对于这样的人,地球都要对他们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死了,人们不会在乎,甚至会说,你早点走吧,也好给别人腾出点儿地方。

损人利己的人

更有一种人,他们是人间各种类型的损人利己者,或为小奸小恶,或为大奸大恶。他们活在世界上,似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别人活不好,甚至让别人活不成。他们不仅用非法手段攫取物质,更会为了建立自己的强权而草菅人命。这样的人死了,地球会变得干净些,人类会为之欢庆。

对人有益的人

与此正好相反,有一种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做对他人有益的事。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地球才成为人类可以居住的地方。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活着,别人才更好地活着,甚至因为他们活得不好,别人才得以活得好。他们或为普通人,随时发出微小的光,照亮别人。他们或为大德之人,本身就是大光,时时燃烧自己,温暖他人。这样的人,他们活着,让人受益;他们死了,被人纪念。

被症状限制的人

最后还有一种人,他们想让自己活得好,也想让别人因为有他们而活得好,但他们的心受到遮蔽,发不出光来,反而让自己活在阴影里,甚至不觉把别人也拉到阴影里,给自己、给他人都带来麻烦,甚至造成损害。这不是出于他们真实的意愿,反而是违背了他们的意愿的结果。只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因而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活。这便是被症状所限制的人。但是,当他们醒悟过来,就会做出决定,选择用新的方式去活,让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这时,他们就从别人的祸害变成了别人的祝福。他们死了,人们不是庆贺,而是哀悼。

欧文·亚隆谈到“存在孤立”的恐惧,有一个情景设想:也许是在某些时刻,他们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想起他们,这时他们感到恐惧;或者,当一个人独自走在异国他乡某个空寂无人的沙滩上,他可能被那种恐惧击中:“就在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我在哪里。”如果一个人不被其他什么人想起,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再朝前走一点,也更直面一点,不管置身于人生的哪一个场景里,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死了,在这个世界上,谁会在乎?”你对此做出的回答,向你呈现的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

这是一个直面的问题——以死观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怎样活着。

——原文节选自  王学富 著 《成为你自己》


原文刊载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www.chinancc.net)旗下的“直面心理PSY”微信公众号,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