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也许你不想要告别,人生却总是在告别……

作者: 王学富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4月06日 08:46 |
播放

告别是人生最难的事,是人生最难学习的一门功课。头脑什么都明白,情感上就是不忍。

我前不久接待一位来访者,她对我说:“我所有的悲伤都是伤别离。”是的,我们不想告别,却只能告别,便产生了告别的悲伤。人生悲伤,从本质上说,是告别的悲伤。

人生有太多的丧失,但我们的心不甘发生任何丧失。有物质上的丧失,有事业上的丧失,有人生发展上的丧失,关于财产,关于成绩,工作,职位,机会,也有关于亲人的丧失,以及最终,我们每个人也将面临自己的丧失。生活就成了一场场告别,最后跟一切告别。甚至根本来不及告别便已别去,情感上,心理上,有那么多牵扯与不忍,就是割舍不下。这便是伤别离。不忍别离,不甘别离,不要别离,就有许多的挣扎与痛苦,皆是别离之难,皆是告别之悲伤

人生大概包括获得与丧失,联结与分离。大大小小,各种各类,因得到而喜欢,因失掉而伤心,因联结而满足,因分离而失神。所幸的是,告别虽有痛苦,却有希望在前,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想告别过去,便无法开启未来。因此人类也为告别庆贺,辞旧迎新。

出生是我们与母体的告别,难免一场苦痛与挣扎,不情愿又没办法,这简直是一场绝望的告别。而它只是首场。我们生下来,有人为我们庆生,有一种叫做人生的东西在前面等待。只有出生,才有人生。我们对未来并不知道,我们愿意接受有一种东西叫希望来劝导我们出发。对它,我们将信将疑,但它的话语总让我们有一些欣喜,也抚慰我们告别的痛。

但告别依然很难,当我们习惯了一样东西,告别便是离开它,去习惯新的,我们不愿意。当我们拥有一样东西,告别便让我们放下它,向我们承诺有新的东西,我们也不甘愿。每一次享有与欢喜里,都已经有告别的内容在暗中蕴含与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亲人:当我的儿子出生之时,我那充满喜悦的笑中又渗出了眼泪,我心惊惧:这样美丽的生命,也会告别……

回顾往昔的生活,原来是一次次告别。告别了我生长的乡村,告别一代、两代的亲人,到一个又一个新的地方去重新开始,与一群又一群朋友相结识,然后又要一一告别。还有一个一个老师,相遇又相别。

在我还不懂事的时候,那年我十岁,就跟奶奶告别了。在我成熟了的年龄,又跟爷爷告别。在我的生命开始变得丰足的时候,跟父亲告别了。但在接下来几年的梦中都不忍父亲离去,他一直躺在临终的病榻上,我留住他,仿佛对他说:“不要离去,我总会有办法……”其实,我除了在暗夜里独哭,哪有什么办法?

又过了几年,母亲病了,把告别的恐慌又一次投进我的内心。我知道,跟妈妈告别一直潜伏在时间里,不管她是生病还是健康,都会在时间的某一个点上发生。人是充满不确性的人生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今天早晨六点,汪维藩老师走了。我还记得前不久去医院看他,他当时已说不出话来,却一直对着我的耳朵用力说。我听不懂,但心里知道告别临近了。我和几位校友离去的时候,他的眼神一直跟着我们,如同婴孩的眼神,却如此之深:我们挥手,他亦挥手。

我又想到这许多年来我从事的心理工作,便是一次次相遇与一次次告别。这就是我与我的来访者的关系。相遇之前,他们各自来自人海茫茫,跟我互不相识;告别之后,他们各自归于茫茫人海,我们不再往来。相遇难,告别也难,我无可奈何。

我想起嘉,是最不能告别的人,如今已别去数年,我相信她在人生中奋斗、适应、发展得很好。她曾经的困难,即无法告别的困难。因为过去留下遗憾,遭遇丧失,她不肯接受这遗憾与丧失;也因为她一直装好,不敢真实呈现自己,便总想让事情重来一遍,删改已经发生的事件,修正过去造成的失误,涂改所有的不堪,一次次宣告过去的一切都不算数,坚决要求它们重新再来。她长期做着这样的行为:用水清洗,用橡皮擦掉,用涂改液涂改,反复纠正头脑不好的念头……她的行为就如同一个顽童对大自然央求:不行不行,从头再来。大自然不答应,她便哇哇大哭,不肯放下,不肯告别,不肯从弄错的地方走开。

当然,她也不肯与我告别,总觉得还有东西没有处理净尽,已经处理的又觉得处理的还不够。她用所有的智能与情感,包括央求与诡计,全部是为了挽回与我的关系。她不要告别。当她看到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头狮子在旅途结束之后离去,头也不回,她大恸而泣,说我便是那头无情的狮子。

是的,一场完成了的咨询,就如同那场少年派与狮子的奇幻之旅,完成了,便告别了。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缩影——关于相遇与告别!

症状是什么?便是不想告别,便是滞留于一个地方,或是伤心之地,或是温柔之乡,或是舒适之区,而心理咨询则是帮助人学习告别,不断走向下面的人生

告别之难,对于咨询师也是一样:告别一场关系,且是深度了解与相知的关系,这谈何容易!我们多想生活在一个没有告别的地方,但人生的实景却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从古至今,有多少场人生宴席聚而散去,散而不复。或许那个没有告别的地方是我们的记忆,是个体的记忆,汇成人类的记忆,形成宇宙的记忆。或许真有那么一个无限的记忆之海,我们最终会在那里聚合吧。但是现在,我们只能告别,我们允许告别。

——全文摘自:王学富 《心理学无处不在》


原文刊载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www.chinancc.net)旗下的“直面心理PSY”微信公众号,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