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好邻舍到志愿者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7月16日 19:06 |
播放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 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路加福音 10:25-37 和合本)

一个律法师来试探耶稣,在他设计的陷阱中,邻舍是个特别的概念。在法利赛人看来谁才是他们的邻舍?什么样的邻舍是值得他们爱呢?

显然在他的陷阱里,邻舍的概念与耶稣的概念并不等同。

在耶稣的时代显然存在罪人和义人的区别: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马太福音 9:10-11 和合本)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马太福音 11:18-19 和合本)

哪些是罪人呢?显然是违背律法而不圣洁的人,其中税吏罪刑更大,所以要和单列出来,与罪人并列,因为税吏为罗马人收税,是民族的背叛者。

这些罪人是不是法利赛人的邻舍呢?是不是他们律法总纲里说的爱邻舍的那个邻舍呢?显然不是!耶稣和这些罪人一起吃饭,法利赛人尚且要指责,也就说,法利赛人是不把罪人和税吏看在眼里的,更不要谈论什么爱了!

因此在上面的试探中,律法师要显明自己有理,在明知道罪人不是自己的邻舍的情况下,还要问谁是我的邻舍这样的问题。因为在耶稣的眼里,罪人才是他的邻舍。这样律法师就抓住了耶稣的把柄,那些违背律法的罪人和税吏,是不能被爱的,耶稣却说这些人是他的邻舍,显然违背律法。

但是,耶稣举的例子中,却要显明律法师陷阱的本质。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受伤的那个人是罪人还是义人,耶稣都没有交代,但是他被打伤了,他是个受害者。试想他是一个法利赛人眼里与耶稣同席的罪人或者税吏,从他身边经过的祭司和利未人显然不会施以援手的,所以他们冷漠离开,但是如果是一个义人呢?他们会帮助他吗?显然也不会,因为他们眼里,落在强盗手里的受害者显然是因为自己所犯罪的应该接受的惩罚。“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约翰福音 9:1-2 和合本)在传统犹太人眼里,人遭受的一切都是因为所犯的罪。

当处于精英阶层的祭司和利未人,路过这个被强盗打伤的受害者,默然走过,在他们眼里这个罪人是不值得救助的。祭司和利未人没有爱心吗?他们是有爱心的,只是爱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律法的遵守。在上帝判断一个人之前,祭司和律法师们已经先行判断了。

耶稣为什么要让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并伸出援助之手呢?

撒玛利亚人是不被犹太精英待见的,在他们眼里,他们是外邦人,却盗用上帝的名号,崇拜只能由犹太人崇拜的上帝。在宗教上,撒玛利亚人是被犹太人排斥的,但是在爱心上却是被上帝接纳的,是超越犹太人的。

耶稣对撒玛利亚人的赞赏,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撒玛利亚人救助了这个被强盗打伤的人。耶稣是想说明邻舍的概念,回答律法师关于“谁是我的邻舍”的问题。在耶稣眼里,好邻舍是不分宗教信仰的所有身边的人,甚至所有的人,不管他是伊斯兰教徒、佛教徒、非宗教徒、无神论者等等都是我们的邻舍,我们的邻舍是人,是上帝创造的人,而不是具备特定宗教背景的人。

其次好邻舍不单单包括我们身边的人,也包括我们邻舍的邻舍——我们自己。具备爱心并施展爱心,这是上帝给所有人的责任,这是上帝颁布的律法的总纲。所以施展爱心的人,也同样不分宗教、肤色、民族、地区和国家,都是耶稣定义的好邻舍,他所献的爱心都是被上帝悦纳。

耶稣冲破了犹太人的民族界限,将邻舍定义成普世价值,将犹太人的狭隘民族观念定义成人类的邻舍精神。这种精神超越宗教,超越国家。邻舍精神也可以看做律法总纲的爱神与爱人的一条。

基督教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是邻舍精神的实践者,在瘟疫中,他们不分肤色、宗教、国家和阶层,将感染瘟疫的人接到教会,给予照顾,因此教会内远低于教会外的死亡率,是邻舍精神的最好见证。基督教这种精神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从未间断,这是基督教得以影响历史并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如果基督教如同犹太人那样,非我族类不配爱心,那么基督教早已不见人世了。

工业大革命之后,随着工业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基督教的邻舍精神逐渐形成志愿精神,从而产生大量志愿者。

十九世纪美国兴起的海外宣教运动,那些致力于改善他国的卫生、农业、教育、医疗等条件,力图以此见证上帝之爱的传教士,是最早一批职业志愿者。

随着社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因为战争不仅破坏了国家,也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志愿者的任务主要是参与国家的重建和国际关系的修复。这一期间,欧美国家相继重视志愿者活动,出了许多专业法规,志愿者被国家重视,获得重大发展。之后志愿者逐渐专业化,并向所有领域发展。

志愿者的英文为volunteer,这个英文词的含义是“自愿”和“无回报”。学者对志愿者的定义是,志愿者是出于自发动机,而非被动反应,抽出时间去帮助另外一个个体,这些志愿者可以是一个小组或者组织。志愿者又分为正式志愿者和非正式志愿者,前者是长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和专业化行为,后者是临时的、无规律的个体性和非专业性行为。

显然根据志愿者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志愿者正如那个撒玛利亚人,是出于自发动机而非被动,那些为了拍照片到麻风病院偶尔走一趟的牧师显然算不上志愿者。出于自发动机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个体给予帮助,这是好邻舍精神在志愿活动中的展现。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社会对志愿活动提出了更加专业的要求,但是耶稣的好邻舍精神无疑永远是志愿精神的核心。

无疑我们可以说,志愿者起源于基督教的宗教慈善活动。志愿精神则是耶稣强调的邻舍精神的发扬。这种邻舍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扩大,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水源、大树也是人的邻舍,人类也要照顾和帮助它们的责任。

志愿精神是耶稣精神在社会中回响,教会已经不是基督徒的围墙,也不是基督精神的围墙。那些在非洲致力于消除贫困、消除艾滋病、扫除文盲,在大街小巷捡拾垃圾,在遥远的南极救助频临灭亡的动物的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在社会里见证着基督精神,虽然他们不信耶稣,甚至不知道上帝是谁,但他一定会被上帝悦纳,因为上帝是喜欢怜悯的上帝。

今天的基督徒们如果想证明自己的优越性,那就要向那些志愿者一样,更多地实践耶稣精神。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