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微信

世界名画欣赏:回答犹大的话警醒世人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5年04月15日 08:42 |
播放

d968pw721v4ggrtdg8.jpg

Peter Paul Rubens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佛兰德斯(今比利时)著名的画家,巴洛克画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艺术成就。他不仅是巴洛克画派的杰出代表,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世人所敬仰和传颂。他用自己的画笔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艺术传奇。

NO.01.画作背景

d968rh16zj3nnylvth.jpg

《玛利亚为耶稣洗脚》

Magdalene Washing the Feet ofChrist

扬·莫斯塔特

Jan Mostaert 1475-1552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美术馆

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本画背景出中新约“伯大尼晚宴”的故事。圣史若望描述了当耶稣和拉撒路等人正准备用晚餐时,一位叫玛利亚的妇女拿了一斤极珍贵的纯“真哪哒”香膏,敷抹了耶稣的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屋里便充满了香膏的气味。对此犹大说:“为什么不把这香膏去卖三百银币,施舍给穷人呢?”而耶稣回应说:“由她罢!这原是她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至于我,你们却不常有我。”

NO.02.画作意义

d968yxmqwqu57kwtlb.jpg

《西门家的盛宴》

Feast in the House of Simon

小弗朗西斯·弗兰肯

Francis Francken the Younger 1630年代

波兰华沙若望·保禄二世博物馆收藏

Museum of John Paul II Collection

“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至于我,你们却不常有。”

耶稣的话语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熠熠生辉,照亮着人类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今天,我们再次聚焦那句耶稣在受难前夕,对犹大发出的振聋发聩之言:“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至于我,你们却不常有。”这不仅是对当时场景的即时回应,更是对人性、对生命、对信仰的一次深刻剖析与拷问。

在那个充满香膏与敬意的夜晚,妇女玛利亚的虔诚之举与犹大的功利之心形成了鲜明对比。耶稣的回答,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提醒我们,穷人始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是对社会良知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光辉的呼唤。当我们面对穷人时,不应只是出于一时的怜悯或道德的驱使,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份苦难都值得被关怀。

然而,耶稣的话语并未止步于此。他更深刻地指出,与穷人相比,我们与耶稣的相遇才是更为稀有和珍贵的。这位上天之子,他降临世间,不是为了享受人间的繁华与荣耀,而是为了救赎我们的灵魂,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他的存在,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因此,每一次与耶稣的相遇,都值得我们用尽全力去珍惜,去聆听他的教诲,去感受他的爱。

犹大的行为,无疑是对耶稣教诲的一种背叛。他看似关心穷人,实则只是被世俗的贪婪与自私所蒙蔽。他忘记了耶稣曾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忘记了真正的价值在于精神的富足而非物质的堆砌。耶稣的回答,既是对犹大的直接反驳,也是对所有背离信仰之人的严厉警告。它告诉我们,不要让世俗的尘埃蒙蔽了双眼,不要让短暂的诱惑迷失了方向。只有坚守信仰,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走向永恒的光明。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耶稣的话如同一股清泉,冲刷着我们内心的污垢。它提醒我们,要珍视与耶稣在一起的每一刻,用心去体会他的爱与教诲。同时,也要将这份爱与教诲传递给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穷人。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去关爱他们,去帮助他们,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

但请注意,这种关爱并非一时的怜悯或施舍,而是一种持久的、深层次的关怀。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穷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对穷人的认知和理解,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和谐、充满爱的社会。

此外,耶稣的话还启示我们,要珍视与信仰的每一次相遇。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略了与耶稣的交流与对话。但请记住,每一次与祂的相遇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升华。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坚定地走向光明。因此,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我们都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与耶稣对话,聆听他的声音,感受他的爱。

综述,耶稣对犹大所说的句话不仅是对当时情境的一种回应,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深刻触动。它提醒我们要珍视与穷人的相遇与关怀;要珍视与祂的每一次相遇与交流;要坚守信仰、传递爱与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愿我们都能铭记耶稣的教诲,用行动去践行他的爱与智慧,与主同行,活出信仰的最佳面貌。

NO.03.画作欣赏

d969371lwutkv1y1ym.jpg

《在法利赛人西门家》

Christ at Simon the Pharisee

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618-1620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Hermitage Museum

《在法利赛人西门家》是鲁本斯162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艾尔米塔日博物馆。作品取材于《新约》,描绘在法利塞人家用餐,马利亚随侍的场景。鲁本斯以独特视角赋予故事新生。画中,耶稣面容平静,马利亚敬仰爱慕。构图巧妙,对角线、曲线增强动感;光影鲜明,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细腻,肌肤洁白如玉,背景多彩,与前景形成对比。技法创新,结合厚涂、平涂,色彩饱满。作品艺术价值高,思想深刻,传达鲁本斯对宗教的思考。展现巴洛克艺术风格,成代表作,影响深远。《在法利赛人西门家》是鲁本斯才华的结晶,巴洛克艺术的瑰宝。感受其宗教思考、艺术追求与创新精神,领略深厚情感与精湛技艺。

NO.04.画家生平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鲁本斯的早年经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他出生于德国锡根,却在新教律师父亲的逃亡生涯中颠沛流离。十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家庭雪上加霜,母亲带着他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安特卫普。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未击垮这位未来的艺术大师,反而激发了他对艺术的无尽热爱。他精通多种语言,对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仿佛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

在母亲的安排下,鲁本斯开始跟随多位画家学习绘画,逐渐在画布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1598年,他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正式开启了艺术生涯的大门。然而,鲁本斯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深的艺术造诣。于是,他毅然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游学之路。

在意大利,鲁本斯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他深受文艺复兴大师们的影响,尤其是提香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如同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片艺术沃土上的养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色彩鲜艳、构图宏伟、笔触奔放,如同一曲曲激昂的交响乐,震撼着每一个观者的心灵。

然而,鲁本斯的才华并不仅仅局限于画布之上。他凭借卓越的绘画技巧和社交能力,成为了多个宫廷的画家和外交使节。在宫廷中,他享受着贵族般的待遇,与各国王室和贵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外交舞台上,他更是如鱼得水,凭借出色的外交才华和广博的学识,成功地为西班牙和英国缔结了友好关系。他用自己的画笔和智慧,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艺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和国家的纽带。

然而,鲁本斯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丧妻之痛,也遭受了慢性痛风的折磨。然而,这些苦难并未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依然坚持作画,用画笔传达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手指因疾病而畸形,但他的画作却因此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除了艺术成就之外,鲁本斯还留下了许多轶事趣闻。他曾自豪地表示:“画画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他还开办了一个“绘画工厂”,招收了许多学生和助手来帮助他完成作品。尽管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无疑提高了他的作品产量和质量。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艺术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