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福音影评|观影《别告诉她》:积极地建立死亡观,人才能更好理解生命的意义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09日 13:36 |
播放

《别告诉她》是由美国A24电影公司发行的剧情片,由华裔女导演王子逸执导,奥卡菲娜、赵淑珍联合主演。该片于2019年7月12日在美国上映,于2020年1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根据真实的家庭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美国华人家庭中,奶奶罹患癌症,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的故事。

碧莉出生在美国,父母专注事业,只能把小碧莉寄养在东北老家,碧莉和抚养自己的爷爷奶奶感情深厚。可惜童年太短,很快比莉就被爸妈接到美国,着力培养,早已是美国作风,中文都磕磕碰碰,没几句是完整的。

一天,一大家人得知奶奶癌症晚期,都急着从日本、美国回老家,但碧莉的爸妈又不愿把这个伤心的消息告诉她,但碧莉透支信用卡,一张飞机票回到了家乡。随后发现了一家人的秘密,碧莉想用美国人的思维告诉还蒙在鼓里的奶奶,让她坦然温馨走完最后一程。

但比莉父母辈却坚决不同意,坚持中国人的善意隐瞒送走奶奶,甚至为一家人忽如其来的大团聚编了一个大谎——为奶奶在日本的大孙子在家乡办一场风光的婚礼。喜与丧的核心矛盾就出现了,红白喜事的热闹夹杂其间,开心误会和催泪也一一展开。

以下是电影中的几组对话:

碧莉:快告诉我怎么了?
妈妈:你奶奶快不行了,她得了肺癌晚期。张大夫说她还有大概三个月,也许更短,没人知道。
碧莉: 我得给她打电话
爸爸:  不行 
碧莉:我要见她  
爸爸:  你不能这么做 
妈妈: 她自己还不知道,家里人觉得不告诉他比较好,所以你不能跟她说这事。
碧莉: 我不明白,不是说她时间不多吗?难道不应该告诉她吗?
爸爸:我们什么也不做,所以家里人觉得瞒着她比较好
碧莉: 好在哪里?
妈妈: 中国人都这么说,谁得了癌症,谁就被判了死刑,不是癌症杀死了他们,而是恐惧。
碧莉: 姑姑,你觉得我们应该告诉奶奶吗?
姑姑:告诉她?为什么要告诉她,要是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她没有什么想要做的
碧莉:如果她想说再见呢?
姑姑:说再见太痛苦吧,干嘛要让她经历这些呢?你看看她现在挺好的,正常人一样,你告诉她,就毁了她美好的心情,你说对吧?
碧莉:她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请你跟我实话实说。
医生:癌症已经是晚期了,
碧莉: 难道我们不应该告诉她吗?
医生:这个比较难回答,大多数中国家庭都选择隐瞒,我奶奶得癌症的时候,我家人也瞒着老人来着。
碧莉:你不觉得说谎不对吗?
医生:如果是出于好心的话,虽是谎话,但是却是善意的谎言。
叔叔:碧梨!有些事情 你得明白,你们很早就去西方国家了,因为你们把生命看作是个体的,这正是西方和东方文化差异问题。东方人是把生命看做是集体的,家庭、社会。你想告诉奶奶实情,是因为怕担责任,因为这个责任太大了,如果你告诉了他,你就没有负担了。我们之所以不告诉奶奶实情,就是为了分担她的思想压力。

中国人如何看死亡?

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人们不轻易谈论死亡,因为大部分人觉得这是非常晦气的事情,是让人感到恐惧的话题。很多人一生忙碌奔波,为的是得到心灵的平安,但是却没有明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而活是有意义,是不会后悔的,因为没有坚定的信仰支撑,人们也就无法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也就更没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的终结的话题——死亡。

谈死色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在国人的文化教育里,我们并没有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更多偏重于生存所需要知识和技能,引导大众从小就学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在普世的文化里并没有为国人提供一个让集体可以关注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以及直面死亡这件事的机会。

从西方个体的角度看,一个人是有权知道自己生命即将要面对的真相和挑战,个体对死亡这个真相也是有知情权。因此,可以在最后的时间里,有机会做最重要的事情,尽量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但从东方集体的角度看,我们需要照顾到病人的感受,她的牵挂 ,她的心情,她的承受能力。本质上,中国人对死亡有很多的畏惧和回避,真正面对的时候,就会有至深的恐惧,这个恐惧本身可以让病人的情况更加糟糕,甚至加速死亡。

讳莫如深与为时已晚哪个更可怕?

当一个人没有资格听到关于自己生命的真相?当一个人无法面对死亡的勇气,这是个体生命在世间存在的巨大遗憾。

在东方文化里,面对死亡为何如此讳莫如深,我想是一方面是出于对死的权势的惧怕,一方面是没有一个宗教信仰可以让人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死亡。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氛围,耽误了人们去思考人之生和人之死的意义,人一旦回避这些话题,但到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时候,就变得非常懦弱。

因为大部分人没有预备了解死·亡的意义,所以就会以善意的谎言,欺骗的方式来对待一个生命所拥有的最后的阶段,并以为这就是善意。但这也许会永久的让这个人失去一次,真正活明白的机会,失去一次寻找生命本源的一次机会,失去了认识创造宇宙万物 ,创造他的造物主·上·帝的机会。

在公共媒体空间,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个体的死亡的消息,它给一个人所带来的或是悲痛,或是麻木,或是反思,或是无助。这些都是一次次对我们生命存在意义本身的叩问。我是谁,我存在理由是什么?我将来要去哪里?如果有永恒的世界,当肉体生命逝去后,下一站会是哪里?比起,大众价值观所倡导的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攒钱,出人头地等,大众教育更应该融入人的死亡观和对人生无常的教育。但这样的教育的文化和历史基础是从哪里开始呢?

这也是基`督`徒的责任,我们需要把圣书中的生死观,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知道人人皆有一死,死后皆有审判。但`上`帝的`救`恩和他长阔高深的爱,呈现的是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的恩慈。他爱所有的人,爱到一个地步,就是为了救所有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独生子,这样的爱,是为了日后,帮助我们可以胜过死亡,胜过阴间的权势,挪去我们因犯罪而有的羞愧感和罪责感。`上`帝的爱和救恩是让我们明白生和死的意义,并且会让我们经历`上`帝是胜过死亡的唯一力量。

圣书里说,去往遭丧之家,强如去往宴乐之家,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死是有权势的,死意味着会有后续的审判。但死亡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那些敢于面对死亡的人,他自然也会重新寻找,何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在`上`帝里爱和真理里生活,他便会接受`耶`稣`的`救`恩和生命的真谛,即便在他地上的生命即将结束,对他来说,这并不是悲哀的事情,而是走向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新的旅程,一个通向拥有永远生命祝福的开始。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