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社会公益讲座|疫情居家时 如何直面亲子关系问题?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4月04日 10:06 |
播放

2022年3月26日,南京玄武区聚慧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了智慧人生沙龙第二期,本次沙龙由该中心张志鹏老师和受邀的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老师以对谈聊天的方式与参与的朋友们交流。

本次会议主题是“直面亲子关系问题”。

3月开始,南京、上海、吉林等多地因为疫情反扑都重新进入了疫情管控状态,各地都遇到类似的情况:由于很多孩子和家长都不得不在家上学和办公,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

为了缓和疫情时期的焦虑情绪,协助一些家庭重建关系,沙龙第二期聚焦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主讲张老师阐明沙龙的两个目的:一是协助参与者利用科学理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二是增加生命视角,做好人生战略策划。

疫情期间社会不断暴露出家庭矛盾的问题,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张老师分享说:“在疫情期间,社会中不断地暴露出家庭矛盾的问题,而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因孩子的天性是希望出去活动玩耍,但实际情况是在家里上大量网课,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和父母发生冲突的事件不胜枚举。有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因为上网课不认真,被妈妈批评教育后,这个上初一的孩子因想不开跳楼自杀。”

“这种儿童问题,在美国也非常严重。”张老师举出数据说:“美国2011年的调查显13%的青少年有自杀的倾向。中国2003年的调查,四川成都的 23.5%的青少年有自杀意念,有2.6%自杀未遂。希望大家一起来面对这些问题,常见的亲子问题都有哪些?通过交流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懂比爱更重要”

随后,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老师分享她的心得感受,她说:“我自己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经历了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养育过程。同时我也有辅导过上千个孩子的经验,不过今天我还是以一个妈妈的身份想和大家聊一聊。”

“在2004年的时候,我有过和不同孩子辅导交流的经历。印象比较深的是,有的孩子家庭环境很不好,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去世,孩子在爷爷奶奶那里生活;也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很优越,父母是高知,但孩子很叛逆,父母也很头疼。”

她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应该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比如,在有的案例中,父母说:‘你这么大的个子,什么活都不干,怎么这么懒!’而真实的情况是有的孩子处在青春期阶段,身体长得太快,以至于真的会觉得很累。这样的批判就会引发亲子关系中更大的关系张力。”

李老师说到自己做了多年的辅导后感受最深的是“懂比爱更重要”。如果父母读懂孩子,可能亲子之间的张力会少很多,孩子的幸福感也会增加一些。

引发亲子关系问题的主要原因:家长对孩子学业的焦虑情绪

“出现孩子心理疾病和亲子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将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和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逆反心理、受伤和压抑情绪过度累积,最终造成身心灵的重担,学业下滑和亲子矛盾加剧。 ”李老师分析说。

“大部分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父母和他们相处得还比较好。上了学之后,亲子关系问题常常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而引发的。现在孩子面临的择学压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有的家长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送他去上小托班,仅仅是为了给孩子预留上一个好一点的幼儿园的机会。至于幼小衔接补课现象、中考、高考的压力就更不用说了,弄得父母和孩子都很崩溃。”

她建议说:“当孩子在学校有了压力之后,父母能给予适当的情绪疏导,孩子感觉被理解了,这样亲子关系会慢慢向正向发展。千万不要因为学业压力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

孩子的艰难境遇和恶性循环需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注

否则,会出现恶性循环:“当学生学习不好,他就沉迷游戏,沉迷游戏就自我封闭,然后就会出现社交障碍。所以最突出的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抑郁、自闭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有的父母很忙,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里面的孩子中有些是比较缺少关爱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暴力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学校的霸凌现象。这也是导致孩子自闭、抑郁,甚至退学的主要原因。这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注。”

张老师总结到:“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有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一个是父母极端关注孩子学业情况,导致矛盾加剧;而另一种是缺少对孩子的关注,导致在各样艰难处境下,孩子出现自卑和抑郁。”

“有一个孩子在疫情期间,玩手机,看到了通灵服务的广告,然后学生想父母要2000元想体验通灵服务,然后以不上学威胁父母,而父母的立场是不希望孩子被骗。”

提问环节:如何提升学生的内驱力与兴趣

 ——“如何能够让自己上初中的女儿提高学习的内驱力和乐趣?”

李老师回答说:学生的内驱力缺乏,没有学习动力,这是如今普遍的现象。小的时候孩子还有梦想,可是长大后很多学生学着学着就没有有梦想了,剩下的只有考试和各种排名竞争。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柯玉律。”

当一件事情从“家长想”变成“孩子想”,从“父母要”变成“孩子要”,就走上了内驱力的快车道。

我接触到一个孩子,她的妈妈和我分享,在孩子初中阶段,她发现她儿子喜欢计算机,就帮他报了兴趣班。但这样一来,孩子的时间就有点紧张。于是这位妈妈跟老师谈了这个问题,希望孩子的部分作业就不提交了,但是家长和孩子会保持原有的成绩。所以这个孩子在保持成绩稳定后,计算机兴趣班就可以继续,而且这两者互相促进。后来这个在父母眼中天赋并不算很高的孩子,顺利考上了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后来在美国读计算机博士,并且拿到了五十万美金的科研经费。这位妈妈是很有智慧的,她发现孩子的特长后,有勇气成就孩子,并一直鼓励和支持孩子发挥特长。

——如何提高内驱力?

张老师:这个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是来自于他先天的这样的一个好奇心和先天意识,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都有一些自己内在的一些问题啊,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的解答,就是孩子的学习,所以学习是人的一个本能,是每个人内在地有这种动力。我们家长更重要的是去发现这种动力,去保护他的这种兴趣爱好以及梦想。然后能够采取一些方法,跟现有的学校内的学习比较,实现好的平衡,而不是去单纯的强调学校的学习,而把他的兴趣爱好扼杀掉。”

李老师:让孩子做家务很重要,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责任感。并且人的热情、内驱力都是可以藉此得到培养的。这样面对学习和人生的压力,他会更好地处理和面对。帮助他找到学习的动力,然后帮助他在应试教育中找到一个适应的方法,渐渐能够唤醒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目标。找到兴趣学习,培养不懂就问的勇气,这样可以造就以后的学业。

一个孩子不愿学习或听话等问题的根源何在?

一个孩子不愿学习或是不听话,等等诸多问题,到底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张老师和李老师的相同观点是:第一要区分是谁的问题,是家长自己的问题,还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都是家长自己在认知上的问题。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在有很多需要,有不同阶段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孩子会表现出在家长看来存在的所谓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进一步看到孩子成长的需要。当孩子一些正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出一些替代性的满足需要的方法,比如说打游戏等等。孩子缺少人的陪伴,或者缺少参与团体活动,就会产生这些问题。所以,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营造一些伙伴的团体活动与交流,这样就从更积极的层面解决孩子的问题,并促进他们的成长。

在沙龙的尾声,张老师总结道:“从原理上来说,我们的观点其实很简单,目的是帮助孩子的成长与亲子关系的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这也需要家长的学习与成长。但是这样一个原理,并不是一句话就让大家能够接受的。希望我们可以认识到这背后的内在的科学逻辑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和孩子的生命,看待人生的三观。当我们把这样一个思维结合起来的时候,我相信才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答。”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