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基督徒亲子感悟:分离和独立才是亲子关系的主旋律

作者: 千与千寻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0月24日 08:58 |
播放

编者按: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在家养育孩子的基督徒姊妹,一方面努力学习、信仰和生活,让自己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方面,又在学习如何做父母,想着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其实很多年轻的基督徒弟兄姐妹都面临着类似的境地:一方面自己还是孩子,一方面还要养孩子——自己如何成为人,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


最近,又发生了张靓颖的母亲和自己女儿的热点话题,让她再度感慨亲子关系中的分离和独立。本文就是她对此话题的感悟,与大家共享。


 

基督时报于今年8月份,刊登了一篇访谈,题目是《一90后基督徒姊妹的真实苦恼:被农村父母以早婚养儿防老等观念逼婚5年不堪重负 教会亦需面对这一问题》。

 

从文章题目即可知大致内容,不再此赘述,摘录几句文章原话:

如果你远嫁了,我就看不到你了;

你嫁远了,我连你家的凉水都喝不到一口;

妈妈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她很依赖儿女,她觉得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要常常陪伴在母亲身边;

在婚姻上,我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一定需要听从他们的安排,否则就是不听话、不孝顺。

 

留孩子在自己身边,替孩子安排未来,是太多父母的想法:不能远嫁,找工作不能离家远,替孩子婚姻做主,不能实践自己的梦想回家继承父业……如果孩子不愿意,便会被视为不孝顺。

 

 

读高中的时候,母亲有些低落地告诉我:等你以后成家了,就不大会在我身上花时间了,你会去过你自己的日子。

当时,我觉得母亲特别不能信任我,误会我,便有些生气,急乎乎地说:你怎么能这么认为我,我又怎么可能撇下你呢?

 

如今,自己已为人母,方才体验母亲这番话的意思以及她当时失落的表情。

 

在亲子关系中,分离和独立才是主旋律,并非聚合。

 

粗略算算,怀胎十月,分娩,是第一次分离。孩子慢慢很少要父母抱,开始学着爬、站、走,自己去探索世界,再不是在父母怀里、腿上张望,是第二次分离。再大点,离乳,他不再需要母亲的乳汁,是第三次分离。到了学龄,开始上幼儿园,这以后,分离会越来越频繁,每年每天。

 

一个非基督徒好友,在儿子断奶的时候,看着儿子非常适应毫无哭闹,心里又欣慰又失落,大哭一场。这是很多父母在面临分离时的正常情绪,因为,每一次的分离,不仅意味着孩子的独立,也意味着自己被孩子抛弃”——那个被你精心照顾的孩子,曾经你是他的全部,有一天,他竟然主动离开你,有一天,没有你他竟然也可以。这种被抛弃感,是为人父母必须承受的。

 

正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现实生活里,很多家庭并不认为亲子关系是一次次的分离和独立,而是以无限聚合的方式处理——重亲子,轻亲密。孩子一出生,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夫妻关系渐渐疏远冷淡。当亲子关系成为家庭的主角,夫妻亲密关系成为配角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成熟独立。

 

成人本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可是,孩子一出生,就以孩子为全部,以为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梦想,全心照顾孩子是崇高是奉献。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那个时候,自己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世界?当无法已己之力独立面对世界时,又会反过来在亲子关系中寻求理由,告诉孩子:都是当年因为要精心照顾你,我不得放弃了什么什么。这只会增加孩子的罪责感。

 

孩子本该经历一次次分离和独立,却因为太过紧密的亲子关系,被控制、被束缚,或者过于依赖,无法独立。

 

还有的家庭,原本夫妻关系就无亲密可言,不去想办法修补,而是将这部分的缺失以亲子关系填补,在孩子身上寻求情感寄托,无法接纳孩子的离开。

 

违背家庭关系的规律,自然会酿成一幕幕悲剧。如文章开头的那篇访谈。

 

 

亲子关系的主旋律是分离和独立,于父母而言,意味着要努力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而不是以家长自居,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的念头强加给孩子。也不是为孩子包揽一切,致使他过于依赖父母。

 

更意味着做为成人,也要独立,要有完整的自我,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自己对自己负责:你在,我幸福,你走,我也幸福。而不应该把这个责任推到孩子头上:你在,我幸福,你走,我不幸福,你不孝顺。

 

只要接纳承认亲子关系是以别离和独立为主,就会懂得放手,就不会硬生生使它变为一段聚合的关系,就不会以爱之名压制束缚另一个生命。

 

圣经创世纪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世记 2:24 新译本)

 

这里的离开不仅仅指从此不在一个屋檐下,更是指精神上的离开。从此孩子有孩子的家,父母有父母的家,虽然父母嘴里会说:这里永远是你的家,随时欢迎你回来。但是心里得要明白,孩子成年后和你的每一次相聚,都不是回家,而只是看望父母。

 

用纪伯伦的诗做为结尾吧: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