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福音文学丨当阳光穿过针眼——母亲的信仰随感

作者: 王韩飞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07月07日 09:31 |
播放


当狂风穿越崇山峻岭,到达平常百姓家的时候,已经变得些许轻柔。

是农家的恬静冲淡了狂风的劲力,让狂风也留下点点温柔的印记。

狂风再凌烈,也无法穿越母亲的针眼;即使在狂风暴雨的时刻,母亲也依然可以在针眼找到缝补的乐趣。

当阳光穿越千万里的旅程,到达母亲床前的时候,她正在缝补衬衣。

阳光穿过针眼,令母亲有些眼眸迷离,但母亲却不会诅咒这阳光耀眼,且是心存感恩。因为母亲的老房子已有些幽暗、潮湿,这窗台上投射的阳光,是这里唯一的一丝温润。

其实,母亲的眼睛已经游学昏花,幽暗中闪烁着迷离,无法清晰地缝补。但母亲也是倔强的,似乎要努力地与这命运的幽暗抗争。

穿透整个幽暗,在幽暗的尽头,有一点亮光。老母亲就循着这一点些微的亮光,进行手中的工作。

在黑暗中寻索的光明,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母亲在许多幽暗中寻索,
又在一点亮光中皈依。  

当年老衰残,一切的光华都褪尽之时,眼睛里一点亮光的存留,

母亲感怀这就是生命最美丽的恩赐。

风,脾气古怪!时而清风柔和,时而狂风暴虐。母亲分不清,它究竟是敌还是友!但,母亲没有一丝怨愤,只是卑微地叹息着大自然的神秘韵味。因为,在母亲心中,狂风的肆虐,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许多年的生活历练,让她对自然总是心存一丝敬畏,也会让自然去顺其自然。

唯有阳光,性格温和!让母亲总是感到身体的温暖。

即使是在炎炎夏日中烈日的滚烫,在母亲心中,也觉得是为了四季与自然的轮回。

母亲学识浅薄,她无法对自然与上帝提出质疑、挑战与追问。

在母亲幼稚的学识里,对于上帝的感受,只有四个字——爱与感恩!

上帝飘渺,上帝虚幻,爱又从何而来?

看,母亲的菜园,瓜果蔬菜正旺盛地生长;
看,母亲门前的枣树,正有颗颗青枣的圆润。

阳光、雨露、清风,

这一切来自自然的馈赠,在母亲眼里,就是属于上苍的恩赐。

就算是在干旱歉收的年日里,

母亲在收获的那一刻,也抬头仰望着天空的空灵,似乎在吟诵着“对上帝感恩的赞歌”。

母亲手中的针线活是准备纳一双布鞋。不是给自己做的,是给一个小男孩做的。小男孩7岁,爸爸妈妈都在广东打工,留下他在家乡读书。母亲已经不能陪小男孩去四处奔跑,作为邻居,她用一双布鞋来表达对男孩的关心。

母亲亲手纳的鞋可是无比精致。16岁就开始做鞋,几十年的手工磨砺,已经让母亲的针线技艺达到了一种深不可知的神秘境界。

母亲的鞋,穿在男孩脚上,将带领男孩奔向远方的无限轻盈。

男孩脚下的世界将是遥遥远方,可是,无论走到哪里,布鞋总能散发出最古朴的味道,这也凝结了男孩心灵里那一抹总也挥之不去的家乡亲情。

布鞋虽小,可这却也是母亲表达对上帝之爱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因为圣经上说:“爱邻舍中最小的一个就是爱上帝了。”

当阳光穿过针眼,
针眼那一雨点般大小的空洞,
将迎接万丈光芒的来临。
在我眼里,是一种拂照,
在母亲眼里,却是一种抚摸。

针眼,没有受宠若惊;针眼,也没有不知所措。
这是属于针眼的心态坦然。
或许,在万千光芒之中,针眼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微小的亮光。
针眼所要求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像极了母亲此时的寡欲。

而,太阳也愿意将这一点点亮光赐予暮年的母亲。因为阳光唯有在穿过母亲的针眼的时候,是需要极其卑微的;而母亲在迎接阳光来临的时候,却又是受宠若惊的,这又让阳光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荣耀之尊。

母亲——一位极其平凡的老农妇,她对于上帝的自然感受就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敬畏与崇敬,他相信古代圣贤所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也坚信圣经所说的:“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 1:20)”

与此同时,母亲也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践行上帝爱的诫命,她把最微小、最简单的爱给予身边最微小的那一个小孩子,正如圣经所表达的:“信心与行为结合,就成了既有名又有实的真信徒。”母亲对于上帝的这种信仰正好与著名哲学家康德那一句关于宗教的名言极为吻合:“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是通过知识、探索与思考来寻求信仰,而母亲则完全是用她的生命、心灵本身来追求信仰,她的心已与上帝合二为一,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