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石衡潭:城市教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二)

作者: 石衡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9月04日 16:00 |
播放
二、城市教会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意义
 
  1. 给信徒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建立健全人格
 
    城市教会对每个基督徒个体的最重要作用是使他们获得人生的意义,树立整体的价值观,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这点在知识分子基督徒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来教会的首要动机不是疾病医治或者求财求福等功利性目标,而是要解决人生的迷惘与困惑,要寻求终极问题的答案,而基督教教义满足了他们这些渴求,教会生活更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意义的获得与充满,让他们能够有信心和喜乐地度过每一天。如某专业人士说他曾经信过佛教,跟从过某佛法大师,也念佛参禅,还花了不少的钱财,但还是没有得到心灵的安宁,直到他最后找到耶稣基督。有个女信徒说:信仰培养了她内在的自由,使她能够轻松地与自己相处,而与自己和解,又使她更能够包容和善待他人。 
 
  2. 以独特的形式实现社会整合
 
    城市教会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实现社会整合。“所谓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实在、社会发展的各要素凝聚在一起,使之一体化,或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维系社会大系统的团结与稳定。” 用西美尔的话来说,就是指社会各个体与集团之间“多个因素彼此相连、休戚与共。” 在中国城市教会,信徒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但他们都在以神的名义,应神的召唤而聚集,他们共同称神为天父,他们彼此之间也互称弟兄姊妹。这样真的使他们成为一个内聚和睦、共契一致的整体。正如西美尔所言:“上帝观念的内在本质在于,把各种各样彼此矛盾的事物相互联系并整合起来。” 在教会中,每当有新人来到,一般都有特别的欢迎仪式:会众会向他们唱表示欢迎的赞美诗,会起来与他们握手或者拥抱,牧师会为他们做祷告。很多新来者都被这种场面说感动,心里感到温暖和亲切,有些人还会流下激动的眼泪。教义与教条指导和规范着信徒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教会定期的活动也日益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情谊,使他们越来越彼此相顾,成为一个整体。很多人在别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大多是因工作和事务等实际需要而碰到一起,这其中常常因为利益等多种原因而会产生一些磨擦与冲突,但在教会里,他们抛开了种种利益的谋划,就更多感受到温馨与和谐。就如西美尔说:“集体奋斗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诸如排挤同道、损人利己以及马自己的成就和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之类的事。可以说,大概只有在宗教领域里,每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会互相倾轧,因为耶稣有谕:天国里人人平等。尽管大家共有一个目标,但耶稣仍能够确保每个人都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不会互相排挤,反而只会互相依赖。” 在城市的其它形式社会交往中,人们接触和交往的范围十分有限,处于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难得有建立关系的机会,如一个从农村来的民工和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教授很难凑到一起,一个前程无量的公司经理和一个镇日居家的家庭主妇似乎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但在教会里,一切都变得可能而且十分平常。城市所遵循的交往原则常常是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所以,人们不管在哪里相遇,往往都是淡漠冷然;所以,同住一个楼层数年而彼此不认识的情况司空见惯,难怪有人惊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自己家门口到对门家的客厅。而在教会,一切都迥然不同。在分工明晰、等级森严、竞争激烈、人人自危的现代社会,城市教会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凝聚剂。
 
  3. 互助友爱的共同体
  
    信徒们在教会中感到了关爱。在一些教会中,信徒遇到疾病、变故、下岗、失业等多种困难时,会向弟兄姊妹们吐露并寻求帮助。大家会为有需要的人代祷,给他极大的安慰与鼓励,也有些有特别感动的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帮助。有些人即使有困难也不说出来,但一些细心的信徒会体察到,在关键的时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有个学生知道同学在学费上有明显困难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2000元学费钱给了对方,使对方度过了难关。还有个刚刚毕业一时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有的主动借钱给她,也有的给她一些必要的生活费。有个女信徒生病,得到了他人的帮助。有个男信徒回家,也得到了他人路费的支助。这样的例子都不胜枚举。教会一般都设有奉献箱和特殊奉献箱,后者是为那些有特殊困难和需要的人们准备的。
 
    好些帮助都是信徒通过教会的这个特殊奉献箱来实现的,受到帮助者并不知道帮助他的是谁。这样培植了人们真正的爱心,免去了虚矫,也免去了人情负担和有时难以避免的尴尬。有时得到的帮助,不一定很多,但对接受者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安慰。城市教会的信徒往往各有专长,他们也常常以自己的专长来为其它信徒提供便利和服务。如有的信徒是律师,他们会在其它信徒遇到法律问题时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与援助。有的信徒是某单位的主管或职员,他们会为其它信徒主动提供单位人员需求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教会中,信徒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关爱还通过其它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愿意花时间去帮助解决他人在信仰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如有个信徒,他自己很虔诚,但他的妻子却不信,两人常常有些小磨擦。另外一个信徒知道后,就联合另一对夫妇以郊游形式将三个家庭聚集在一起,通过在大自然中的休憩和彼此敞开诚恳的交谈来开导和帮助存在问题的一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会中,类似的这样互相帮助的活动还很多。在一个人遇到难题时,一般会寻找信得过的人帮助。对于信徒而言,教会或者团契中的弟兄姊妹往往是他们的首选。
 
  4. 心理调适
  
    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大众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进步,使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背负着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其中许多人不堪重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据英国权威科学杂志《刺针》刊登一份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自杀研究及预防中心的外籍专家菲利普斯撰写的报告宣称:现在中国有超过四百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此病症就是导致很多自杀的元凶。中国平均每年有廿八万五千人自杀,而在每十名自杀者中,有一人患上精神分裂症(星岛网, 18.9.2004,)。
 
    根据搜狐网2003年9月对1066人的网上调查,47.09%的人曾经想过自杀;12.01%的人正想自杀;目前说不清楚,也许以后会想自杀的人占16.89%;而仅有不到1/4的人,说从来没有想过自杀。 在今天的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等疾病而排名第一。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忧郁症将成为继感冒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压力的较农村更为巨大,因此城市居民中患精神疾病和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就较农村更多。专家指出,最容易患忧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是白领阶层、IT族、都市女性、大学生和青少年。据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在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至少3000万以上的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在15至35岁青少年的死亡现象中,自杀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在这些自杀者中,60%的具有精神障碍。青少年的退学现象,大部分也是由各种精神障碍引起的。 上海有120万人有严重的精神问题,而其中80%为白领。北京安定医院10前每年接受的精神疾病患者为9万,现在已经达到每年17万。 对西安某高校学生的一项心理测试结果表明,有近四成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生烦恼,易受环境支配,比较喜欢幻想,对事漫不经心,思想比较保守,依赖性强等。 
 
  城市教会和教会生活以各种形式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人们肩上的压力,排解了他们心理的郁闷,使他们的身心放松,趋于平静和谐。比如说好些教会都有定期的交通祷告会,有大会的形式,但更多的是小组的形式。在交通祷告会上,大家都会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也将所面临的困难向大家陈述,将内心的忧郁和痛苦给大家披露,大家会一齐为他们所提出的事项祷告,遇到有特别难解决的问题,大家会连续祷告一段时间;同时,大家也会给面临困难者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城市人往往习惯于封闭自己,有什么困难也自己一人扛着,这其实对身心不利。而在教会,鼓励大家敞开心灵,分享经验。这种对痛苦困难的叙说,本身就是一种排解和释放。再加上大家的祷告,就能够使当事人增强战胜信心。如有个青年,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有3年之久夜不能眠,白天无精打采,工作效率低下,经医院检查是忧郁症。进入教会后,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苦痛。大家同心合一地为他祷告,也给他各样的关心与照顾,终于使他的病情得以好转,现在已经能够轻松入眠,放心工作。在城市教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外地来的青年打工族,他们初来乍到的,工作也很不稳定,所以,难免有陌生感和孤独感。来到教会,他们能够感到温暖和关爱,得到巨大的心里安慰和支持。有个青年从西安只身来北京,心里很不踏实,但他很快找到了教会,定期参加聚会,就比较容易地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战胜嫉妒与怨恨。现实生活中贫富悬殊带来穷人对富人的嫉妒与怨恨,所谓仇富心理在现时代相当普遍。教会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彼此帮助化解了这种嫉妒与怨恨,使大家的心理趋向于平衡。
 
  5. 文化交流
  
    城市教会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事业上也做出了诸多的贡献。在周日礼拜之外,各教会一般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信徒的实际来开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如开设一些讲座,目前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的讲座比较多,也比较受欢迎,还有一些讲座是介绍热点话题和与信仰相关的知识。还有教会的搞活动周、各种形式的展览,如云南省天主教会在2003年就搞过天主教题材的摄影展览,把天主教的教堂建筑艺术和天主教徒的信仰生活以形象的方式向社会作了介绍与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近年来,在城市教会中兴起了一些基督教书店、书吧,其中的佼佼者是上海的天梯书屋有限公司和北京的溪水边书店。上海天梯书屋有限公司(http://www.sh-hs.com)是上海第一家销售基督教书籍,工艺品,文化用品和相关服务的公司,旨在全力推动基督教文化,帮助人们“探求人生要义,扣开生命窄门”。溪水边书店的性质也相类似,其宗旨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
 
    三、城市教会对当代中国社会大系统的意义
 
    (一)教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在探讨教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要略微了解一下教会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总的来说,中国教会是远离政治等社会公共事务而处于边缘化与私人化境况的。中国教会只有少数领袖跻身于各级政府部门担任职务,而大部分都与公务员工作无缘。在中国历次的政治运动中,教会都往往是被运动的一方,很少有积极主动参与的。在当今的社会公共事务中,也很少看到教会的身影。这种情形,在西方社会被称之为世俗化。关于世俗化,范丽珠作过这样的阐释:“世俗化的主要意涵,是指个人宗教情操的式微,宗教组织内部逐渐科层化,宗教团体逐渐从公共事务中退缩,对公共事务的影响减小,宗教只好是个人便好与选择,和公共事务无关。” 卓新平则指出“世俗化”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指其“非神圣化”,即传统神圣观念的“祛魅”、神圣象征的退隐和神秘符号的破译。二指其“进入世界”,真正成为“世界中的宗教”。
 
  在西方社会,教会的边缘化与私人化与其世俗化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它们是世俗化的一个结果,但在中国,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并没有经历过西方意义上的世俗化,前面提到,世俗化是与神圣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的主要含义之一就是非神圣化,而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一个神圣化的阶段,所以就无从谈这种意义上的世俗化。对于中国教会而言,西方意义上的世俗化不是边缘化与私人化的原因和前提,而是将来可能要经过的一段道路与历程。中国教会的边缘化与私人化是主要由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无神论意识形态占主体的国家,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可能在意识形态中占主流,一切的宗教事务活动都不可能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19号文件对宗教活动的范围都明确的规定。此外,当然还有历史文化的原因。基督教是一个外来的宗教,它真正进入中国不过100多年时间,而它的信仰精神、组织制度和礼仪都与中国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它在进入中国过程中又身不由己地伴随着炮与火,所以中国文化很难一下子对它加以吸纳和消化,大部分中国人在心理上对它也还存在隔膜与冷淡甚至抵触与敌意。这些都使基督教的活动与影响都限制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也使基督教只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作用和服务于社会。
 
 1. 有助于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建,亦即中国人心灵的重建,培养整个社会的爱心
  
    目前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价值失落,心灵失衡。很多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与目标,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自己将往哪方?弄不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知道该珍视和追求什么?也不知道应避免和放弃那些?许多人只是按照固有的生活习惯而生活,很少人对生活做出了认真的反思。当生活之流平稳向前时,人们可能会怡然自得,忘乎所以;而一旦出现波澜,不少人就会惊慌失措,翻身落水。前几年法轮功在大江南北盛行,喧嚣尘上就是人们心灵空虚,信仰无着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这种并没有根本好转,社会的种种情状令人堪忧:恶性案件时常爆发,制假售假无孔不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贪污腐败屡禁不止,人们心灵冷漠,精神疲惫。新闻媒体经常报道出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件:有个抢劫犯为了得到几块钱而残忍地杀死一条生命;有对父子为了一套房子的产权而大打官司,反目成仇;有个人为了几千块钱而把邻居的孩子卖给人贩子;还有的孩子看到同伴为救自己而落水却不呼救助,反而制造假像隐瞒,其父母对此居然也毫无歉疚之心。近年来精神病患率的持续增加和自杀率的居高不下也反映了人心问题的严重性。在一项对自杀现象所作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想要自杀的原因时,回答“理想破灭,生存压力”的,竟占了63.57%;“恋爱失败,家庭不幸”者占21.29%;“疾病痛苦,难以忍受”,则占15.14%。可见大部份自杀者,是因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面出现了严重问题。 基督教信仰解决了困惑人们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使人们心绪平和,心灵安定,也激发人们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提供服务,从而扭转人心,改变风气,使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其实,中国人的心灵重建是一个早已提出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百费待兴之际,基督教的许多有识之士就为此而大声疾呼,奋力工作。陈崇桂牧师说:“在各种问题中,首先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自己的问题,根本的问题,乃是灵性的问题、信仰的问题。赵紫宸先生指出,中国基督教的使命就是“为中国建设新的心理,”“是为人群建设新的、有力量、有根基的健全的心理”。今天,城市教会的重要任务仍在于此。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基督徒要从自己开始,要从点滴的事情开始,在社会中做光做盐,默默地为整个社会激发爱心、培养爱心,扶植爱心。有对年轻基督徒夫妇与母亲一同到教会参加礼拜,回来时他们的母亲被一辆汽车撞倒,送进了医院,当时,汽车司机身上并没有带钱,这对年轻夫妇反过来安慰肇事的司机,叫他不要着急并用自己的钱垫付。正是他们这种态度使该司机感觉到他们与别人不一样,他不由得急切地要问为什么,他们说是因为耶稣基督在自己心里活,该司机非常感动,后来,也走进了教会。教会就是通过无数这样的基督徒的行为来使他人得益处,引他人到耶稣基督面前。
 
  2. 有助于改变人们重功利轻理想的生活观念与过分忙碌的生活方式,使身心得到调整,趋于和谐
  
    由于价值观的扭曲,现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出现了严重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普遍重实际功利,轻精神理想,以物质金钱作指标,以现实成功为导向。大家互相比较的是:住宅有多宽敞,装修有多豪华;汽车有多高级,外表有多气派;发式有多新颖;服装有多时尚。而且不只是富人追求财富,穷人也恋慕金钱。常常听见人说这样的话:金钱就是人的尊严。有钱人把无钱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当金钱成为衡量人价值的最高或唯一标准时,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了。而对金钱的追逐使得人们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形态—忙。金钱的欲望像一条狗驱赶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所以,当今之世,劳累忙碌可以说是城市的通病:穷人忙着谋生,富人忙着赚钱,谁都没有空闲去思考忙碌的意义,去安顿自己的心灵。有个从外地来北京打工的妇女说,她从来就没有休息过星期日,都不知道星期天自己应该休息。刚来北京时,她搞中长途货运,自己当司机,开大货车,常常没日没夜地跨省越城开车运货。2003年,她感觉到身体吃不消了,才卖了货车,开始改行干别的。刚刚起步,得付出更多的辛苦与时间。所以,她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几乎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丈夫也是一样的忙得不可开交。他是干装修的,文化水平不高,埋头苦干有余,周全考虑不足。所以照她的说法是常常瞎忙乎,一年干下来,能够挣到手的钱也不多。而且他总是着急:没有工程,干着急;有了工程,急着赶活;干完工程,又为拿不到钱而急。总之,没有他轻松自在的时候。每天,丈夫比她回家更晚。所以,他们都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大女儿基本上是由在外地老家的父母带大的,小儿子虽然带在身边,但也没有多少时间照看。儿子才10岁,得经常自己烧饭做菜,一个人独自打发时间。她来到教会以后,才决定硬是挤出星期日的时间来带着儿子一同去参加教会的活动,使自己得到放松,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儿子相处。另一位白领妇女说,他丈夫经营一家公司,忙得要命。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1点以后才回家,早上则呼呼大睡,而孩子则是晚上早睡,早上早起,时间正好与丈夫错开了。所以,孩子与父亲见面的时间很少,对父亲没有多少感情。她在一个小区住了好几了,周围邻居还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单身母亲。她也试图让丈夫参加教会活动,使他们家的生活固定模式发生改变。这样整天忙碌劳累疲于奔命的情形并非特例,而是带有较大的普遍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以为怪,而当他们在进入教会之后,就都感觉到这种状况的不正常,需要加以改变,他们试图通过种种努力来促成这种改变,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城市的一些中小公司,常常是没有休假日或者固定休假日的。有一些信徒在他们找工作的时候,就事先向公司提出他们星期天需要做礼拜,要安排他们这一天休假的时间。这样会使一些公司老板的固定观念受到冲击,尽量地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也给其它员工也树立了一个争取自己休假权力的榜样。
 
  3. 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
  
    各个城市教会作为彼此关怀、彼此看顾、彼此帮助的爱的团契,本身就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会使外人看到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和能够有的人际关系,从而仿效或加入。有不少人确实是因为在教会里真切地感受到关爱而信主的。绝大部分基督徒都能够遵守神的律法诫命,也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一般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有好的行为、好的见证,从而也就像一盏盏灯台照亮周围的人。有个经商的女信徒刚信主不久,有一天结货款时发现多收了1万元,,心里很挣扎,最后决定将原银奉还,对方惊讶不已。在知道了她这样做的原委之后,深为感动,也将这笔钱捐给了教会。 还有个女信徒在超市买东西回家后,发现有一袋米没有算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又将一袋米搬回超市,算了钱再背回来。使超市营业员深受感动。
 
    这些行为虽然细小,但做的人多了,而且持之以恒,就能够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影响,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4. 移风易俗的作用
 
  婚丧嫁娶等仪式,更注重其意义与内涵,而不在外在形式上作渲染与铺张,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减轻了人们的经济负担,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真正的平安与慰藉。教会的婚礼一般不搞彩车接送,也不大宴宾朋,不收礼送礼,所以既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也减轻了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担。在教会举办一场婚礼,一般只需要2000多元,其中主要的费用是用于租场地,其它如装饰布置和糖果饮料等方面的花费并不多。而社会上一般的婚礼至少在万元以上,光婚纱照相一项,就得三千元。在婚礼的内容和气氛上,教会婚礼注意形成庄严、祥和、欢乐的气氛,注重对婚姻神圣性的宣示和对新人婚姻生活责任和义务的教导和嘱咐。这对于新人顺利地进入婚姻生活、保持婚姻的长期稳定提高婚姻生活的质量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世俗婚礼则追求场面的红火热闹,欢乐喜庆,而往往忽略了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的一面,所以容易使新人对新生活准备不足。教会的婚礼形式越来越对青年人产生吸引力。有不少新人即使还不是信徒,还没有认信耶稣基督,他们也愿意和希望在教堂举行婚礼。一些天主教教堂和神甫最早向这些情侣敞开了大门,近年来,一些新教教堂和牧师也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他们为这些教外的新人举行天主教或新教的祝福仪式,使新人得到喜乐,也扩大了教会的影响。一些婚庆公司也都看好教堂婚礼,纷纷与教堂合作,推出教堂婚礼项目。目前,北京为教外人士举办婚礼的教堂有天主教西什库堂、宣武门堂、王府井堂、新教的崇文门堂、海淀堂、珠市口堂等。
 
  教会的葬礼也与世俗的有别。葬礼上,牧师的讲道和诗班的唱诗都能够使亡人的亲友体会到安息在神的怀抱的平静与安详,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慰与主持。除个人的葬礼外,教会还集体举行一年一度的追思礼拜或弥撒。新教一般在清明节期举行,天主教则在11月有专门的追思已亡瞻礼日。这些活动也会使参加的亲友心灵净化,并促使其中还不信的人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当然,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意义和作用之外,城市教会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是一个小社会,它的存在本身就对大社会具有主要意义。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公民社会,教会给人们提供新的生存活动空间。同时,它与大社会也有一个互补互换的互动关系,它与大社会是互相消长的。小社会能够影响大社会,能够改变大社会,而且随着小社会不断成熟与壮大,它对大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二)城市教会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基督教原则与现代社会观念之间的冲突
 
    (1)基督教伦理原则与职场竞争规则的冲突
 
    一些信徒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规则与基督教原则的矛盾。有个做汽车销售的年轻基督徒说,干他们这一行,常常需要漫天撒谎,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坠,才可能使人掏钱买你的东西,但他觉得这有悖于基督教的伦理原则,不愿意这样做;即使偶尔这样做了,心里也会很难受。这样,他的销售业绩常常不如自己的同事,总是勉强过关,为此,他心里也常常挣扎和矛盾。他仍然感谢神,能够让他坚持下来,而不至于出局。有个在书画店工作的基督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相对于汽车,书画的价值更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更得靠人的一张嘴来捧来吹。而且情况常常是:你说的越实在,就越没有人信;反之,你吹得越玄乎,却越有人愿意掏钱。他常常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还有一些经营公司的基督徒所遇到的困惑更大,他们内心的挣扎也更强烈。有的白天不得已做一些违心的事,晚上又痛苦地忏悔。但似乎还没有找到根本解决之道。如一位做建筑的基督教就说,在他们这一行吃回扣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或者行规,不这样干几乎干不成事情,即使你能够保证自己不拿,但别人要时你却不能不给。他也常常为此而感到烦恼。这些情况,在教会也很难得到实际的帮助与指导。
 
  (2)文化、休闲与娱乐生活方式上的差别
 
  有的信徒兴趣比较狭窄,除了圣经和基督教的书籍外,不爱读其它的书;除了基督教的教堂外,不愿去其它宗教的殿堂庙宇,哪怕是名胜古迹、文物单位;除了传福音外,没有别的目标和追求。所以,有的信徒去了大同,可能不会想到去看一下云岗石窟;有的信徒上了五台山,不一定会进一家寺庙。有的信徒不愿意出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也不会唱那些男欢女爱的歌曲,而在职业生活中,却可能要与这些打交道。这也使他们感到难堪。有个男信徒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他陪老板和同事去唱卡拉OK,却发现那些歌他一个也不会唱,只有枯坐在那里,心里很难受。
  
     2. 恋爱婚姻和家庭中所存在的问题
 
    前面说过,目前,城市教会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教会生活主要存在体现于私人生活领域,而恋爱婚姻家庭是一个最主要、最密切的私人生活空间。在这一空间,一个人从思想信仰到生活小节都要与另一人或几个人进行长期的、直接的、不容回避的接触、相遇、碰撞、磨合,而信仰是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它主导一个人的方向与目标,整合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所以,信徒在这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多比较大比较复杂,也比较容易突显出来。
 
  首先,在城市教会中,普遍存在大龄未婚青年信徒现象。由于强调信与不信的分别,强调信者与不信者不能同负一轭,所以,信徒一般不会在信徒之外寻找自己的婚恋对象,而把目光投放在教会之内。但在教会的范围之内,可供选择的范围相对比较小:教会的规模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在一些小教会尤其如此,而且一个信徒在一个教会中能够真正认识和有所交流的异性是有限的。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信徒找不到或者说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一问题对女信徒尤显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造成的。首先,前面说过,中国城市教会的大部分信徒仍然为女性,自然,女信徒要全部在信徒内寻找婚恋对象是比较困难的。其次,教会的这样一些固定观念也影响到他们的择偶。按照传统教会婚姻家庭观念:男人是女人的头,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丈夫是一家的领导者、施爱者、保护者、供应者。所以,一般女信徒都希望找一个在信仰方面比自己成熟坚定的男信徒,而不太愿意找信仰上比自己更幼稚的,更不大会找那些还不信的。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的信徒不仅以女性为主体,而且在信仰素质上也是女性普遍比男性高。她们按照这种模式去寻找对象的话,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如果说一个男信徒还常常会想通过转化一个不信的女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一个成熟的女信徒就很少会以这种方式去发现意中人。第三,女信徒一般比男信徒对教会的事工更积极、更热心,他们在教会中担任义工的也远比男信徒多。教会各项事工占据了她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她们很少有时间去认真考虑和安排自己的事情,也很少有接触其它异性的机会。这些都增加了她们婚恋方面的难度。
 
  其次,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恋爱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不少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一些信徒在与非信徒谈恋爱时面临很多的困惑和烦恼,承受巨大的痛苦与压力。有的结局完满,也有的以分手告终。有一个从事酒店业的男信徒说,他与女友相处了3年,这期间他一直给她传福音,但她却没有感动。他觉得他们这样继续下去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最后决定分手。此男信徒是自己依照信仰原则做出这样的抉择,他能够比较理性地承当这种抉择所产生的后果。还有人则是感到了环境的巨大压力,而不得不屈从或隐忍。如有个女新教徒与一个天主教徒相爱,却遭到了她周围信徒的质疑与反对。他们认为此天主教徒的信仰不纯正,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他们不应该结合。这使该女信徒陷入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她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个女信徒,与一个非信徒的男友相恋了6年,男友却一直不信,也不愿意上教会。他认为妇女和老人可以信教去教会,而作为男人没有这个必要。该女信徒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与男友谈此事,也没有就婚嫁问题做出最后的决定。类似的境遇和情况在城市教会中很多。
 
  同样,信徒之间谈恋爱又往往会遭遇到来自不信的家庭和环境的阻挠与压力。有对信徒情侣非常相爱,但女方父母却因为信仰的原因而不看好女儿所选择的对象,强烈反对,并采取多种方式来阻拦他们。这令此女信徒处于非常痛苦的境地,既不愿违背父母的旨意,又不能放弃对男友的感情。她只能向神祈求,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父母的想法。
 
  第三,在由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组成的家庭中也存在诸多的磨擦和矛盾。
 
  在信徒与非信徒组成的家庭中,一般都能够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但有些家庭也会因信仰问题或相关问题而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这种情况似乎难以完全避免,直到另一方皈依为止。某女士是回民,是家里唯一的基督徒,所以,被家人和亲戚视为背叛者,平时常常受到他们的批评和攻击,但她都忍让过来了,也无怨无悔。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直接由信仰不同造成的冲突还不多,磨擦主要产生于对日常生活的安排与支配。如金钱,作为信徒的一方要做十一奉献,而非信徒的另一方则认为没有必要或者嫌奉献太多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因此不愿意或者予以反对。又如时间,作为信徒的一方要坚持每周做礼拜,有的还要参加周间的查经;作为非信徒的另一方就会嫌对方陪自己的时间少了,干家里的事少了,从而心生不满和埋怨。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有个非信徒妻子甚至认为丈夫在信主之后不像从前那样爱自己了,自己的家庭也不如以前那样幸福了。还有的因生活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如有个老年女信徒主要是因儿子吸毒无药可治而最终寻找到教会的,她也将儿子的事情向教会叙说,寻求神的医治和大家的帮助,但却引发了丈夫和儿子愤怒,他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她把事情抖露出去了,使他们失了脸面。她也为此十分痛苦和烦恼。
  
    3. 宗派问题、管理与牧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会似乎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派,但实际上存在着无宗派的宗派现象。中国的宗派一般没有自己独特固定的教义宣称、组织原则和敬拜礼仪,没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而是由于年龄、文化、职业、地域、环境等种种主客观因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差异主要不在于教义方面的偏重或者某些特定礼仪的固守,而在于因主客观因素而造成的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尽一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很不一样,所以,宗派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以说,一地一教会,一教会一面貌。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教会,特别是城市教会可以分为建制内教会与建制外教会这两种形式,而城市的基督徒也可以分为建制内的与建制外的两种。建制内外教会与建制内外基督徒这两组概念的外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关系或者更复杂的关系。即参加建制内教会活动的不一定是建制内基督徒,反之,也一样,建制外基督徒也不一定都参加建制外教会活动。一段时期被广泛关注的“文化基督徒”实际上就是一种建制外的基督徒。关于“文化基督徒”,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也莫衷一是。我不想介入这一纷争,这里暂时采用陈村富先生的比较中性而简便的描述,即研究基督教的中国内地学者。只是将其外延稍稍加以扩展,还包括一些在读的将来有志于基督教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宗教文化国际交流的人士。如果细分的话,文化基督徒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把基督教当作学术来进行研究者;二是主观上认信基督教但没有接受过认信仪式和参加教会生活者;三是接受过认信仪式而不参加教会生活者;四是接受过认信仪式并且参加教会生活者。这四种人在人数上呈倒金字塔形,即第一种人是最多的,而第四种人是最少的。广义的文化基督徒包括这四类,狭义的文化基督徒只指后两类。这里所说的是指狭义的文化基督徒。他们实际上已经构成城市基督教中的一个特殊派别,他们的信仰生活也形成城市基督教中的一种特殊样式。他们本身没有明确而严格的组织(主要针对第三种人而言,因第四种人人数太少,代表性不强),他们与建制内教会有着不同程度的疏离和隔阂,他们主要以其学术和思想对教会和社会发挥独特的作用。他们与建制内教会的真正协调与结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它如市民教会、民工教会、专业人士教会,它们彼此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沟通交流协作合一等问题。目前,它们大都处于各自为阵,互不相关的境况中,所以,还相安无事,但如果有更多的接触,则不能避免会有所龃龉和纷争。特别是某些团契和个人的宗派意识与独断思想、作风相联系的时候,这种负面作用会更容易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团契和个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灵性上的骄傲,即认为自己教会是最好的,自己是最虔诚的,比别的教会和别人更爱上帝;认为本团契和自己对圣经的理解是最正确的,并且掌握了全部的真理,而别人和其它教会都是混乱迷误,都在曲解圣经。近些年来,就有一些人宣称他们揭开了圣经的奥秘,他们不需要参考任何数据,也不需要借助任何书籍,就能够把整本圣经讲解得清楚明白。这种灵性上的极端骄傲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但在教会之中和个人身上具有这种倾向的却并不是绝无仅有。这种灵性上的骄傲难免会造成一些不和谐与矛盾,即使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其隐患是始终存在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西方那种自由民主人权观念长期洗礼的社会,尤其要对之予以重视和保持一定的警惕,无论教内和教外。城市教会的某些牧师和传道人由于种种的原因, 对城市生活的特征,对城市信徒的特征,对城市人所面临的压力与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所以,出现了一些盲点或不当。在教会生活的安排上,有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要求,缺乏严格的时间观念,有时活动过于频繁,有时随意拖延时间,让人产生厌烦和倦怠,特别是对慕道友和初信者。在所传讲的信息上,有的信息单一,知识含量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信徒知识和灵性上的需要,也不能解决信徒生活实际中最关切的问题;有的在内容的把握上,倚重倚轻,涵括性不够,仅仅考虑了一部分人,而忽略了另一部分人。 在对圣经的诠释运用上,有的过于拘泥和狭隘,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去太远,超过了人们所能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在教会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两会组织,多少年都不换届;有的没有基本的规章制度,或者有章不依;有的没有合理的议事规则和程序,缺乏民主管理意识,什么事情都一人说了算;有的老牧师不敢或不愿意使用新人,不给年轻传道人以讲道的机会,有的甚至连青年聚会也把住不放,使得一些年轻传道人心灰意冷,有的则干脆离开了教会。在对信徒牧养方面,有的大放羊,对信徒缺乏关心与了解,不能提供实际指导;有的对信徒的生活介入过深,使信徒心理上产生压迫感,同样效果不佳。这些都给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教会内部会出现混乱和纷争,教会成员也会减少和流失,尤其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信徒。 
 
  4.教会的女性化现象
  
    前面谈到中国城市教会女性多的面貌没有得到明显的变化,只是比农村教会略好一点。城市教会女性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女信徒占大多数,女义工承担教会大部分工作,女牧师、女传道人占有相当比重。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妇女爱神爱教,积极追求,自尊自强,多做神工,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限制和圣经以及基督教会传统有关教导和规定的影响,有时候她们可能会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有迷茫与迷惑。这使她们难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也使教会的整体形象和工作受到一些影响。在一些以女性为主导的教会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礼拜不够刚健有力,不够激动人心。有些教会从主持到证道,从唱诗到祷告,几乎全由女性带领或者为主导。主持的力度和激情不够,难以激发信众的感情和情绪,使他们进入火热敬拜氛围之中;证道的内容见证有余,而理性与逻辑的分析不足,难以使人完全进入圣经的真理之内;唱诗与祷告也常常缺乏振奋人心的效果。在久居此教会的信徒可能习以为常,但对于初来乍到的慕道友(特别是男性),在参加礼拜之后,心里可能就有欠然或者不解渴的感觉。二、教会的发展比较缓慢。女性开拓精神较男性为弱,在许多事务上,不像男性那样坚毅果敢,勇往直前,而比较思前顾后,患得患失,这样可能失去很多好的发展机会。一般来说,以女性为主导的教会发展不太快,多致力于维持。这种教会也多发展女信徒,对男性的吸纳不足。这样也导致女多男少的进一步循环。三、内部比较容易产生矛盾。女性的心胸不如男性那么阔大,遇事沈不住气,容易马上爆发,也常常对小事斤斤计较、对不利于自己的人和事耿耿于怀。这些特征也会表现在女信徒身上。她们之间的矛盾不一定每次都公开表现出来,很有可能潜藏在心底,但这样仍然会对其个人和教会带来一定的损害。有个教会的女同工经常生病,除本身的身体条件不太好之外,主要还是由于内心的矛盾和郁结得不到解决所致。这些情况都对城市教会的健康发展不利,需要引起重视并找到解决之道。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