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读经默想丨浪子的比喻:小儿子的回转与父亲等待的爱

作者: 韩恩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3月25日 09:49 |
播放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1-32)

一,给予自由的爱

当我们读浪子的比喻,我们常把焦点放在小儿子或者大儿子的身上。但我们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父亲是如何处理与儿子的关系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耶稣讲这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在教导我们什么?

当然我们学习浪子的比喻通常会与失羊的比喻和失钱的比喻相关联,因为这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耶稣的比喻不仅仅是教导门徒,也是在回应法利赛人与文士私下的议论“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这三个比喻都在强调一个主题就是“寻找”。为什么要寻找,因为丢失了,才要寻找。耶稣在讲述浪子的比喻的时候也凸显“寻找的含义”。

一个父亲在寻找流浪的儿子,也有人问道,经文中并没有讲父亲寻找流浪的小儿子,乃是小儿子浪费完资财,百般的挣扎中选择回到父亲身边的。我们在这里所谈的寻找,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等候的爱,宽容的爱;寻找的不仅仅是流浪的儿子,乃是那颗流浪的心。

有资料显示当时犹太律法允许父亲在临终之前决定,哪些家产(尤其是土地)归属于哪个孩子,这是直等到父亲过世之后,孩子才能拥有;父亲一直是管理者,享有所有土地的利润,直到死时。因此孩子应该知道,那些未来属于他的家产,如今按照法律他并不能出售。这个小儿子有一位长兄,而他自己或许还没有结婚,所以他没有处理财务的经验。

小儿子向父亲索取自己的那一份,这在父亲看来还不到时候。但这位父亲不得不做出决定,他或许知道小儿子的性格如何,以至于他同意分小儿子产业。这位父亲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多时候我们读到这里有很多的不理解,难道是父亲不会教导儿子,还是父亲没有智慧。当然都不是,我们知道这是一段比喻,比喻的目的是要我们明白一个事实,而我们要抓住那个焦点。

我们可以将父亲的行为理解为给予自由的爱,小儿子想要自认为的自由,他没有顾忌父亲的感受就做出的决定。神给人的自由意志,人可以自由享受一切的美好,也可以选择罪恶。神对人是毫无保留的,这也是试验人的内心与生命,因为试验可以显露人真实发的光景。

这位父亲对待小儿子也是如此,或许这就是教导的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或许父亲早预料到小儿子将来的光景。但作为父亲,已经尽到自己爱的给予。

二,无条件接纳的爱

小儿子挥霍资财耗尽一切,在田里放猪,吃猪吃的豆荚充饥。最终他醒悟过来,内心思念父亲的爱,回想自己当初的抉择,对比如今的光景。

当小儿子醒悟的那一刻,说明他成长了,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甚至想好见到父亲要悔改的每句话。很多时候,在所犯错误还有余地回旋时就当悬崖勒马,不要再错下去。这是从小儿子身上所看到的亮点。

小儿子快到家的时候,这位父亲看见儿子的第一眼就动了慈心(原文:怜悯的意思)。父亲跑过去拥抱自己的儿子,连连亲嘴;此时的儿子把事先准备好的话讲了前半段:“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还没有讲到“从今以后把我当做一个仆人吧”,父亲就把上好的袍子、戒指、鞋子为他穿戴上。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因爱自己的儿子,可以忘记过去的伤害,愿意给他机会重新来过。

这是无条件、不计回报的爱。后文有提到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这种喜乐就是父亲找到了儿子,儿子的心转向父亲。亲人与亲人之间尚可以达到这种不计前嫌的爱,何况我们在天上的父?

这位父亲没有以严厉对待回转的小儿子,也没有训斥责备,乃是恢复小儿子在家里的身份和地位。当大儿子看到这种景象时生气抱怨父亲,没有给予自己自由。大儿子说:我服侍你多年,没有违背过你的名,你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而父亲的回应是,你常和我同在,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只是你的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这位父亲此番话不但打动了大儿子的心,更打动了我们的心,大儿子内心里面所挣扎的是一个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但父亲的做法真的是让人敬佩,这种爱无法用衣服鞋子、肥牛犊来衡量,这是发自内心的爱和接纳。

三,总结

这段经文,每每阅读都使我们明白一个父亲看似平凡却又是不平凡的爱。从最初的流浪到回转,我们都可以感受一位父亲焦急等待的内心,纵然分离,父亲依然牵挂。

作为基督徒我们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天父的心意,不滥用天父给我们的自由,时刻过荣耀神的生活,因为我们的身份是父神的儿子。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