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人心灵上的幸福感,当依靠上帝得着满足!

作者: 申小羔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9月09日 09:06 |
播放

【一】

中国人注重伦理关系:比如说,我们是夫妻,你就得像夫妻那样对我,我们是情侣,那就得像情侣那样对我,这样让他们有安全感。伦理关系,变成了一种绑定他人和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本末倒置,通常有人认为,你应该那样对我,你应该这样对我,其实两个人之间,别人如何对你是取决于你们的之间的感情如何,而不是因为伦理关系。

人和人之间讲的应该是感情,而不是伦理关系。不是有人这样说么:“你的家人不是和你有血缘的人,而是真正对你好的人”。这句话,可能没有一些经历不会懂。

两个人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别人才会如何去待你,而不是说,我们是的配偶/情侣/那就得对我好,就得爱我,俩人好与不好取决于两人的感情相处,而不是伦理关系。

这样说可能让很多人在关系中很没有安全感。因为中国人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族群。其实不是没有,而是情感被伦理压抑着,心灵中感情混乱,干涸,以至于无法和人建立关系,只能用伦理来约束彼此。国人所谓的“义”,不过是另一种伦理约束。

数千年的文明,导致如今太多人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感知爱的能力。所谓的爱,被理解为一种感知和感受,把爱局限于感官能感受到的(吃、玩儿、情绪)〔太深了,可能小朋友不好懂〕。

从新拾起爱的能力,是人生的开始,不然只能延续着悲剧。其实不知道爱为何物,根本无从拾起。这是个死结,对一部分人来说。

【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女孩,或者说女人,我认识她的时候她33岁,她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当时,她正在和一个小她七岁的男生在谈恋爱。

这个女孩十八岁的时候,不顾家人的反对,千里之遥跑去嫁给一个三十几岁的,网上认识的男人,这个男人大她十几岁,当时真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她,真的是不顾一切。他们结婚之后生了一个男孩儿。可是没几年,他们就离婚了。

我问她为什么后来离婚?她说因为觉得他不爱我了,刚开始对我很好,可是后来慢慢的他向我要求让我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他开始对我要求,我感觉她不爱我了,所以离婚了。这个男人开始要求她做些什么。

我问她,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男人,她说“缺爱呗,心灵上情感饥渴,当时有人让我觉得他爱我,我就不受控制,不顾一切了”。其实,从她说起自己十八岁千里迢迢的去嫁给一个大自己十几岁的男人时,我就知道肯定是“情感饥渴”,而且,在当下社会中,这种情感饥渴的女孩儿肯定不在少数。所谓的渣男,正好挑这种女孩下手。有人说“傻女孩太多,渣男不够用了”,我想也许就是这种女孩太多了。

对这种女孩来说,爱她,你几乎就可以把她带走了!

离婚六年后,她的孩子也十岁多了,就在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正在和一个小他七岁的男生谈恋爱,而且又是从网恋开始的。认识几个月后,她飞过去找这个男孩儿,当天就发生了关系。她问我,有没有觉得她有什么问题,我直白的说,肯定有问题,就算是网恋,通常也是男生主动找女生,为什么会是你先飞过去找他。

她说,虽然自己已经三十几岁了,其实还是老毛病――“缺爱”,虽然平时很理性,当真的到了感觉“有人爱”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头脑发蒙。

而她交往的这个男孩子,同样有很严重的问题,他完全没有界限感,两个人交往好像要完全变成透明。所谓没有界限感,其实还是情感饥渴,好像两个人相爱,就是变成一个整体,变成一个人,这样才完整!

这种女孩太多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样的女孩,无非是和中国的家庭伦理模式有关。中国的传统家庭里是没有感情的,只有付出和道德资本!我一再的反对孝道,不是老子没事儿瞎哔哔,是它伤人太重。孝道说白了,就是道德资本,父母用为儿女“付出”来换取道德资本以此来压榨儿女,儿女若部不顺从,就要承受负罪感、负疚感和欠债感。其实,孝道之下,父母与儿女根本没有情感,只有道德资本!

在一个没有情感的家庭里长大的人,怎么可能情感不饥渴,因为家庭里个个都是没有感情的人。

一个情感饥渴的人,通常会为爱自己的人不顾一切赴汤蹈火,可是自己试想一下,你想着为那个人赴汤蹈火的时候,你是想着让对方欠你吗?不,那是很自然的情感冲动,这是爱的样子。而不是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欠我。当你真的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不会想着自己付出了多少的,爱里没有付出感,而是只受爱的驱动。那自己的父母,用“爱”来要挟儿女,我把你养大,你要听我,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要听我的,这是爱吗?很明显不是!明白家庭中爱的真相,是可能是很长的一段路。但是你要明白,以爱为要挟的道德资本,根本不是爱!

所以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根本没有感情,才会有这么多情感饥渴的女孩儿!

一个极度缺爱的人,总是幻想着有一天能有一个人来爱自己,来解救自己,但是那个人可能根本等不到。甚至有可能得到的只是伤害!因为,越是情感饥渴缺爱的人,越是对情感的假象没有分辨能力。而且这种伤害,偏偏只有爱才能使其愈合!

也许,也有可能你运气好,可以遇到!

其实不想说这么多,因为太多人理解不了,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我这个人很怪。其实老子很正常,只是懂的比较多。深刻的痛苦,只有用深刻的事实道理解析才能解析,深刻的事实,只有用深刻的言语才能使人明白!

祝,好运!

【三】

关于道德(中立式道德,违背不一定是可以以对错而论的道德)和心理学和个人幸福的关系:个人幸福和道德的关系看似无关,但是就心理学来说,人幸福的来源根植于被人“看见”和接纳,但是当一个人有必须保守不能为人所知的秘密时,他所保守的那部分就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特别是在择偶时),那么他的生命力就永远被压抑而不能被人完全的看到,所以他就无法体会那种被人完全接纳的感觉,幸福就无从而言,或者说幸福在他的心里永远都有残缺。

这会发生甚多状况: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遭遇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不幸福敢是来源于不被“看见”和接纳,那他就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会背叛配偶或者恋人,去寻找其他可以给他幸福的人。其实只要自己不被完全看到,别人也无法给他幸福感,无论对方多么爱他,因为他隐藏的那部分始终没有被人看到,对他而言就与幸福可言。可是他把这种没有幸福感的原因归于外界,那就永远找不到能肯定他以及他的生命力的幸福!

这是多少人一生的死结!不幸的根源!

【四】

如果没有心理学,太多基督徒将不知道“爱”为何物。因为要了解它,必须要先能感受它。体验到它,才能知道它,除此之外,所有关于爱的知识都接近于空谈。

【五】

人类失去的,是对人性的感受与感知。

是的,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因为人的知识和感受经历的有限,的确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这件事,但基于人类里人性的“共通性”人还是一些基础的区域里相互理解的。

但是,连这些人性里最基本的相互感受,也是已经失去的。

人类,在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对人性的感受与感知。“同理心”不够全面和准确。

心理学建立的基础,是在人失去这些对人性的感受之后,所处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最好的存在状态,和最好的生活状态。这是对人很有用的!

但是,当人的心灵“健康”,可以正常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物质丰富,不愁吃喝穿用,丰足有余。精神生活丰富,各种电影、艺术、书籍、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到了人们玩不尽的程度(现在的人们不正是如此吗?)。这一切都被满足以后又能如何呢?

人类的所有的追寻、研究、做各种学问,不过是在麻痹自己!欺骗自己,让自己认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在寻求上帝。其实真理早已明了,人类是故意使自己停留在那个过程里,接受不了自己,也接受不了上帝,或许是终究不懂信仰的意义,不了解上帝之善的意义!

因为上帝省去了人类所有必经的追寻的过程而直接给出了答案,和只是没人愿意去看它一眼!因为人类不愿直视那非常直白的东西,因为人类追寻的根本不是幸福,而是欲望。“幸福之后”还想更幸福!那根本不是幸福。基督徒都在欺骗自己,欺骗自己还不知道那直白简单的真理!

那些所谓的幸福如若真能使人满足,那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就真的够了!


原文刊载于“冷峻的良心”微信公众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