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礼物交换的模式谈谈宗教与信仰的区别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2月26日 09:26 |
播放

礼物交换是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事情,可以说礼物交换是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主要内容。这些礼物交换不仅发生逢年过节,还发生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场合,也包括职位升迁和乔迁新居的贺礼,礼物在生活中维持着社交关系和起着关系界限的作用。

人们对礼物的关注源于马歇尔·莫斯的著作《礼物》,莫斯在这本著作中主要研究了毛利人的礼物规则,并力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在原始或者古代类型的社会中,什么是收礼者必须报偿的原则?所送的东西中有什么力量使受礼者做出回报。”莫斯提出了人们在礼物交换中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为什么送出礼物,又为什么要回礼。但是莫斯虽然提出了问题,却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他把答案归结为礼物中所蕴含的神秘力量——“豪”,正是豪促使了人们送出礼物并作出回礼的行为,如果不如此,则会受到豪的惩罚。

对莫斯试图通过神秘的“豪”来解释礼物的结构不满,学者布罗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美拉尼西亚的民族志报告,提出了自己关于礼物交换的理论,他认为礼物交换建基于互惠规则的基础上,人们送出礼物是期待他能得到同等的回报,而一个人还礼是因为他害怕对方停止给予礼物。

的确,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存在一个普遍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送出礼物就是蕴含着与礼物同等报偿的期待,这种期待典型地发生在为了某件事的顺利办理而给相关领导送礼的行为中,送礼者期待的是这位领导在收受礼物之后,能作出按照送礼者意愿办事的报偿。除此之外也发生在婚丧嫁娶的出礼行为中,也同样期待着报偿,这种报偿通过关系的维持和在自己婚礼中收受对方同等礼物的期待来诠释。

礼物维持着关系的内容和界限。送什么样的礼物,这取决于双方关系的内容,是朋友还是亲属,是直系还是旁系,请什么人办什么事等等,这些关系的内容无不通过礼物的内容来诠释。在笔者生活的农村,春节走亲戚所准备的礼物中,给自己嫡系姑妈和远房姑妈准备的礼物是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因此礼物诠释着关系的内容。另一方面,礼物又界定者关系的界限。礼物的对等交换一旦停止,受礼者不再回礼或者送礼者不再送礼,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和终止。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往”和“来”标志着关系的正常运转,一旦少了一方,就意味着关系的终止。在婚丧嫁娶中,一旦一位远方姑妈在通知了之后没有出现在婚礼现场,就意味着终止关系的危险信号开始出现。而在春节的礼物走动中,一旦一位亲戚没有在你送礼之后做出同等的还礼行为,那也就意味着关系的终止。

但是在礼物的互惠原则中,有一点初看起来是例外,但是实际依然符合互惠原则的案例。在印度高等种姓向低等种姓送出礼物,是不期待对方报偿性回礼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在过去社会,皇帝在过年的时候,赐下礼物给下面的大臣,或者财主赐下礼物给他的佃户,都是不期待回礼的。但是这并不违反礼物的互惠原则。因为他们所赐的礼物,并不在于礼物本身,而是借着赐下礼物这一行为,宣示送礼者和受礼者之间的等级和特权。而实际上,低等种姓者因为贫穷而无力回报同等价值的礼物,因此只能在这种礼物交换中重新确认等级关系和自己的身份地位,并以忠诚和对等级认同的方式来回报高等种姓的礼物馈赠。因此皇帝馈赠礼物给大臣,不是期待同等的礼物报偿,而是期待大臣的等级认同和忠心。

因此,根据马克思对商品的定义,把礼物的交换看成商品交换也不为过,不论是在等级社会还是宗族社会,礼物交换都遵循着商品经济中的互惠原则。

而在宗教中,人和神之间的交换也遵循着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

在宗教交换中,人们摆在桌上的贡品,即是送给神灵的礼物,这些礼物的送礼者对接收礼物的神灵则做出同等的报偿期待,当然这种期待可能并不等价。因为神灵的力量比人类的力量大出许多,因此善男信女们总希望以一点小小的付出就能得到神灵极大的回报。而一旦他们停止了给神灵贡品的行为,那么在他们心中就认为他们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就终止了。

另一方面,贡品也诠释着信徒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内容。同一个大庙里,供奉着十几个神灵,信徒会把自己的贡品摆放在自己认同的神灵的面前,而对其它神灵则没有贡品或者仅以燃香表示对该神灵的尊重,而对该神灵的报偿,则不报必然的期待。

与神灵的礼物交换中,这些礼物有形的是猪头水果等贡品,无形的是时间和生命。那些炊烟袅袅的寺院庙宇中,善男信女的香果贡品和向功德箱中投掷的金钱,都寄托了他们对神灵回报的坚定期待;而那些没有袅袅炊烟和香果贡品的教堂寺所,信徒们则以虔诚的祷告和刻苦的跪立来诠释着自己虔诚贡献,以坚定的态度期待着上帝所给予的报偿保佑。

但是耶稣所带来的信仰却是对礼物互惠原则的否定。在耶稣的牺牲中,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以自己被钉十字架的方式向信徒们传递了礼物,但是这礼物却是无需信徒回报的,这同样也不是耶稣的特权宣示,因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并不是特权阶层。那么,耶稣所给予的不求回报的礼物,信徒去做什么以回报呢?显然,耶稣最后的大使命说,把自己的教训都教导他们遵守。耶稣要求的是遵守他的教导。这显然是一个不对等的礼物交换。然而正是这不对等的礼物交换,开启了一个新的信仰规则。

这一新的规则中,上帝作为信仰的主宰神灵,不要求人们以任何有形的财物来和他做任何对等却不等价的交易,并且他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礼物所能说明和诠释的,上帝和人的关系是天然的创造者与受造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和存在并不以信徒的行为为转移。因此信徒不论奉献怎样的礼物,都无法改变上帝的公义规则,也无法改变上帝的怜悯,因此信徒无论怎样的禁食和多久的祷告,以及对教会奉献多少金钱,都无法左右上帝的决定。上帝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遵行耶稣的教训。

正是这种打破对等互惠规则的礼物交易所开辟的新的信仰原则,让我们从传统的迷信和捷径心态中走出,回归自己,认识自己,也付出自己的劳动,去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去承担自己生活的重担。

耶稣所开启的新的信仰规则,到了今天,反而一些教会则重新回到了传统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和礼物经济中。

梳理人类社会礼物交换的结构和规则,有利于我们反思对基督耶稣的信仰,在和礼物交换的模式对比中,我们与耶稣的关系是传统的礼物交换关系还是新的信仰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