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感恩节默想丨拥有感恩之心会更加蒙福

作者: 读者来稿 曾沐恩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1月22日 09:53 |
播放

今天是感恩节。感恩节成为法定节日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冬天过后,活下来的移民只剩下50来人。当这些清教徒在收割第一把庄稼时,他们遵照圣经的教导,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恩庆典。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清教徒与印第安人一同庆贺的感恩节延续了三天,双方也达成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

在感恩节的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天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自1941年起,林肯总统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回家团聚,品尝以火鸡为主的感恩节美食。美国总统每年都会在感恩节这天赦免一只火鸡。

感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与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里就有"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的美丽故事。意思是说,乌鸦知道在母亲老了的时候反过来哺育自己的母亲,羊知道喝奶时给母亲下跪,感谢母亲的哺育之恩。感恩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在感恩节即将来临之际,感恩作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我不由在想:作为一名基督徒,该如何认识感恩这个话题呢? 

提到感恩这个话题,我想起了圣经中的一句经文:“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帖前5:16-18)

圣经这句经文给我们提出了教导,让我们能够通过经文尝出感恩意义的真正滋味。

1、凡事谢恩是神所定的旨意。

圣经说:“凡事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旧约圣经中神亲自以律法的形式教导以色列人要守感恩节——到达迦南地初熟的土产要献给耶和华,献上感恩祭,守五旬节作为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神知道,人性是容易忘恩负义,趋于堕落的,很容易忘记自己当初定下的志向,因此,神借着设立特殊的节日,如感恩节、收割节等、纪念性的标志,如系在犹太人头上的经文盒子、衣裳穗子、门框上和城门的经文标示来提醒人时刻记得神的训词。教会举行特别的感恩节,以提醒我们基督徒谨记神的教导,常存感恩敬畏之心是十分有必要的,感恩的行动是顺服神权柄的表现。

2、知恩图报是神所认可的美德。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神所恩赐的,知恩图报是每个人该拥有的良知和美德。感恩节以一个特别的节日形式,提醒每一位基督徒,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懂得数算神赐给我们生命中的恩典。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同情心、感恩心、爱心,使你成为一个人。"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种数算恩典的美德,并把自己所得到的恩典牢牢记在心里,在需要个人付出的时候,及时回报给他人和社会大众。

3、拥有感恩之心的人会更加蒙恩。

在耶稣医治十个长大麻风的事件中,我们看到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懂得在蒙医治后回来向神献上感恩。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  ?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 神吗?"  ?就对那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路17:17-19)。我们看到其他九个犹太人仅仅是得到了医治,但这个懂得感恩的外邦人不仅得到了医治,还得到了耶稣的赞赏,他得救了。感恩不是换取蒙恩的条件,如果那样,感恩就不是感恩了,但一个感恩的人一定是更加蒙恩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保持感恩态度可以增进心理、情绪和精神健康。经常充满感激之情的成人比不这样的人拥有更多活力、更多乐观、更多人际交往,以及更多的幸福感。他们抑郁、嫉妒、贪婪或嗜酒的可能性也更少。这些人挣钱更多,睡眠更深,锻炼更频繁,还拥有更强的抗病毒感染能力。研究人员也发现,感恩也会给幼儿和青少年带来相似的好处。研究表明,充满感激之情并做出感恩之举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少物质主义,学习成绩更好,定的目标更高,抱怨头痛肚子痛的次数更少,对朋友、家人和学校也更加满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