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关于教会里基督徒婚恋的一些看法

作者: 以琳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05月28日 08:39 |
播放

爱能为你戴上王冠,也能将你钉上十字架。即便是为了你的成长,也要修剪你的枝条。——卡里·纪伯伦

谈恋爱,结不结婚,跟谁结婚,原本是件很私人的事情。然而在国内,却常常变成了父母、亲戚(尤其是年长的)、教会里的长辈,谁都可以插手管的事情(不是说,什么都不用管,而是看如何正向引导的问题)。分不清界限,是人际关系中我们常遇见的比较痛苦的一种情形。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还是我的事,这是母婴关系的一段特殊状态,没有界限感,分不清彼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个体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母婴关系逐渐分离,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之间有界限,有距离,彼此独立且互相尊重。而现实是有多少人成年以后仍然在重复着母婴关系?有一种冷叫父母觉得你冷,有一种爱实际上以绑架孩子的个人意志(只有魔鬼、希特勒才会干这种事情),神都不做这样的事,而人常常却不自觉的在犯。关系的错位,人际界限的模糊,引发一系列的痛苦与矛盾......

在国内,从学生时代,我们交朋友开始,做父母的大都对孩子早恋噤若寒蝉,生怕影响孩子学习,会耳提面命的教育,多方打探孩子的动态,窥探孩子的隐私,对于早恋围追堵截,根本没有把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尊重,造成日后孩子敏感、缺乏安全感,不善言谈和表达自己,对父母内心抵触、抗拒、不信任。要知道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立的。每个生命的成长都会经历情窦初开,对异性懵懂的阶段,早恋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缺乏更是不用提。有的在童年遭受性侵犯而蒙受心理阴影,有的对性无知而产生不良行为(观看不良影片或网站、过度自慰),有的被逼成为同性恋,有的从性侵犯受害者日后成长为性侵犯加害者,凡此种种都成为弟兄姊妹日后进入健康婚恋关系的障碍。父母对孩子情感的打压,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要么成长为讨好型的,表面乖顺,内心充满委屈与愤怒,内在攻击性与受挫性很大。要么成长为反叛型的,反叛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日后都会对孩子的婚恋关系带来很大阴影。

如果我们过去一直在讨好父母,成年以后,当我们停止讨好,试图做到与本心一致时,往往会发现父母会愤怒地指责我们。于是我们感到内疚,又回到了原来讨好的模式中,心里却隐藏着愤怒。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是在重复这种创伤与关系?而伤痛确实会成为个性的一部分。它就像潮汐,无论你觉得整件事已经过了多久,春去秋来,一旦涨潮,就会以惊人的力量冲上来,将你彻底淹没。伤痛就是潮汐,涨落自有时;退潮时,你才会突然发现自己其实站在陆地上。生活中时有发生因为婚恋问题自残甚至自杀的,也有为情感纠葛杀人的。还有落入不健康两性关系中的,如家暴、虐恋、小三等情况。

原生家庭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形成一些内在模型和内在誓言,这些模型其实就是我们和伴侣之间的一些基本关系,内在誓言也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婚恋关系。如果我们不去解决我们和原生家庭的恩怨的话,我们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婚姻里重演这个模式或印证自己的内在誓言。重演的方式无非是四种:自己扮演父母、自己扮演小孩,或者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父母,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小孩,或者跟对方一起对调。太多的亲密关系,看起来是两个成年男女的关系,实际上是两个心理上未满10岁的孩子在过家家,都期待对方像父母一样呵护、包容、欣赏、爱自己。一旦愿望需求没满足,就哭闹,与孩子不同的是,在哭闹的基础上,又有指责、批评和抱怨。所以关系变得一地鸡毛。

原生家庭影响行为模式,我们会对所爱之人抱以期待,潜意识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弥补童年的缺失。然而,背负幼年创伤长大的人,更容易将过往糟糕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一次次进入伤害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从成年期开始,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未成年以前,你可以把自己生命中遇到的问题这锅甩给原生家庭,甩给父母。而成年以后,则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你仍然可以改变与扭转自己的人生轨迹。

诚然生在何地,姓什么,这是无法选择的;长大后,自己的路怎么走,是可以选择的。人生终究是自己的。就像圣经旧约中雅各与拉结的儿子约瑟一样,即使在原生家庭中遭受伤害,也没有让自己落入受害者思维与心智模式里。因为作为受害者是没有力量的,软弱的,无力改变的。且有的人会从以前的受害者变为日后的加害者,落入受害者——加害者循环模式中,无意识重复家族命运的轮回。而实际上我们仍然能通过心灵成长,靠着神,靠着神所赐的智慧与勇气,为自己选择更好的境遇与发展,尽管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至少我们有希望,而希望是神赐给人心灵在人世间最美好的礼物之一。

进入婚姻关系,另一半强调无条件的爱,可以理解为想被特殊对待。过度喂养,属于0-1岁的孩子的需求,实际上只存在于恋爱初期。过后则不存在无条件的爱,这是一种幻觉,是心理神话。缺爱心理产生的原因,大多数都是由于幼年时期得不到爱所致。这种情况不会自然缓解,而是有可能相伴一生。现在既流行姐弟恋,实际上很多与男性恋母情节(即俄狄浦斯情节)有关,又流行萝莉爱大叔,实际上是女儿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节)。如果处理不好,日后也有可能会导致产生同性恋的产生。所以无论哪种,进入婚姻关系后都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与紧张。想要解决这种心理不平衡问题,首先还是要从问题发生的源头入手,消除最初的恐惧,才能避免缺爱的人生。所以,当弟兄姊妹见识到一个人最好一面时,先别着急爱上,那还不是全部。你看到的,很多时候都是你自以为是,头脑中理想化的对方。只有当你见到过他愤怒、沮丧、暴躁和孤独,才可以确定感情。许多人,总以一个侧面来爱人,所以他未来会失望,觉得对方变了。但那反而是事实的全部。见到一个人最差的样子,却依旧能爱上,才是真爱。

很多人只是生理成年,心理并没有同步成年,有的还停留在婴幼儿时期。武志红有一本《巨婴国》就是在讲这个事。书虽然被下架,从某些渠道,有心者仍可看到。之所以讲了这么多,是因为与接下来要讲的事有渊源关系。心理是否成年,跟他是不是基督徒没有因果关系,跟他的生理年龄也没有关系。走进教会的人,有多少是原生家庭破碎,心灵破碎者?如果没有心灵得医治,在婚恋问题上,本身就会存在诸多障碍。而教会里又有多少生理成年,心理并未成年的基督徒弟兄姊妹?

众所周知,在国内各教会,弟兄们的数量远没有姊妹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适婚的弟兄姊妹在婚恋问题上,常常被教会里的牧者教导“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与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导致有的弟兄姊妹大龄未婚,落入试探,甚至有的已经犯罪的也不在少数。在这里,我想很多人忽略了一些问题,这是保罗写给哥林多人书信里的一句话,怎么就演变成为教会牧者以此作为一种规条,甚至是律法来约束和要求适婚弟兄姊妹婚恋了呢?究竟是十条诫命大还是保罗说的话更要紧?《圣经》里有许多关于婚恋的经文,为何就选取保罗的这话作为基督徒婚恋标准了呢?且保罗是在使徒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对哥林多人说的话,是有前提,有背景,有目的的。生活在现今时代的我们,怎么要守着保罗的话活在过去?教会牧者既然讲亚伯拉罕因信称义,到这个问题上怎么就变成了靠行为?既然讲新约是恩典时代,靠神的恩典得救,不是靠行为和律法得救,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又倒回了头?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圣经》时不可避免的碰到翻译语言语意流失这种情况,《圣经》中很多在中文理解困难的地方在读英文时就不存在了。我且选取英文圣经ESV版对于保罗这段话的英译文“Do not be unequally yoked with unbelievers.For what partnership has righteousness with lawlessness?”想必原文希腊文与英译文也有差异。所以懂英文甚至希腊文的人能够看出中文翻译的不足。所以有能力的情况下,建议大家看英文圣经会更有帮助。这里的partnership怎么就变成了指代婚姻关系,继而变成了教会里的牧者对于适婚弟兄姊妹婚恋指导的标准了呢?不知道还有多少弟兄姊妹被这种思想要辖制到几时才能明白过来......

除此以外,教会里还有一种有关婚姻常讲的论调,即已经信了神的弟兄姊妹跟不信神的人结婚,就好比信的人站在桌子上伸手拉站在在桌子下不信的另一半。站在桌子上的人想把桌子底下的人拉上来,那是很不容易的。而在站在桌子底下的人倒是很容易就能把站在桌子上的人给拽下来。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若仔细看这个比方,则漏洞多多。

首先,凭什么觉得信的人就一定是站在桌子上的人?而不信的人就一定是站在桌子底下的人?难道不信的人就不能也是站在桌子上的?这里面暗含了一个骄傲和自以为义的逻辑前提,就是基督徒高不信的人一等。岂不知当初路西法从天使长堕落成为魔鬼就是因为骄傲吗?岂不知连约伯这样的义人,犯了自以为义的罪都被圣经记载用来警示后人吗?怎么在教会里,在基督徒的婚姻上,就变成了无比公义正确的事?

其次,就算是基督徒是站在桌子上的一方,不信的配偶是站在在桌子下的一方,那站在桌子上的怎么就没有信心和力量把站在桌子下的一方给拉上来?这是对神没有信心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很蹩脚的理由。两个人在一起,究竟是三观一致重要还是什么重要?有的基督徒只是挂了一个名而已,实际并无真实基督徒生命。有多少弟兄姊妹受蒙蔽而匆忙进入婚恋最后发现被骗的?

有的教会对教会里弟兄姊妹的婚恋有着全程的监管和生杀予夺的权柄,且引用《圣经》里的话头头是道。我想说的是,魔鬼试探耶稣时,用的也全是《圣经》里的经文。耶稣怎么回的?

并且新约圣经说“凡称呼我‘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地灭亡。”。

所以请弟兄姊妹要全面的查考圣经,看教会里的牧者所说的道,究竟是与不是,不要偷懒,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分辨!

关于婚恋,在国内环境下,实际上是个比较系统复杂的事情。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说的清,讲的明白的。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并且两个人结婚,并不是只有两个人而已,各自都背负着自己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进入到婚姻关系中。在目前年轻一代越来越多且日后一定会成为教会主力的同时,有的牧者在辅导基督徒婚恋问题上,还在用过去的一套方法,自然无法满足年轻一代的婚恋牧养事工。有不少教会里的长辈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学习,仅凭着信心,在教会里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就担任此事,实在令人忧心。

谈及婚恋,原生家庭与自我关系是绕不开的两个点。每个人的婚姻,不论换过多少伴侣,不论和谁携手共进,只不过是在重复上演着跟自己的关系。婚姻的表面,埋怨的总是伴侣;婚姻到深处,看见的全是自己!除非你能够在你与自己的关系中找到温暖,快乐和爱。否则,你将在你和别人的关系中挣扎着寻找。跟自己关系都不好的人,又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呢?

爱有四个层级:

1.希望得到他人的爱,

2.爱他人,

3.爱自己,

4.即爱自己也爱他人。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分享给别人,除非自己首先充足甚至满溢,才有分享给别人的前提基础和能力。爱也是一样,爱满自溢,水满自流。爱,可以让你不寂寞,但是却无法让你不孤独。即使是最亲密的爱情,最贴心的爱人,不能,也不应该替代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内心对话。不要把这个责任强加到配偶身上。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应有所担当。应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过去所有的经历,不论好坏都是人生中美丽的存在。丰富的经历带来成熟。成熟带来更包容性的思维。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是外在客观世界投映在我们心里的主观映像。当我们的主观世界经验与客观世界不相符合时,我们要么去接受现实,从新建立自己的主观世界,要么就生活在痛苦中或者自己的想象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永久的照顾爱惜另一个人,或者为另一个人的黑暗处境托底。对方会变,也会死。真正能托底的,只能是自己洞明实相的心,知道只有在基督耶稣里才能得着完全的满足。只有在感情中抛弃需索、依赖、脆弱、妄求的心境,才能享受到情感的珍贵。

人和驴有很多相似之处:1、不舒服的时候,总要嗷嗷叫几声,叫有什么用呢?到头来还是拉地干活。2、惰性。总想偷个懒,不想负重爬坡,这时候,人在前面硬拉缰绳,后面的人用鞭子猛抽驴屁股,驴在套中,不拉不行,等到上了坡,驴猛然就清醒过来:我的神,没想到我还有这么大潜质,这么大能耐,刚才挨那顿鞭子......

再者,经营感情、家庭也需要有智慧。男性和女性看这个世界有极大的不同,对于情感关系和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候无关对错,路径不同而已。就像去机场,你可以坐地铁,乘大巴,打出租,不耽误到达。跟你绝配的爱人,并不是天然产生的。你能一见钟情的,并不代表会相处融洽;相处融洽的,不一定会忠心耿耿。真正绝配的爱人,其实都靠打磨。你改一点,我改一点,虽然大家都失去点自我,却可以成为默契的一对。

相爱和相处是两回事。相爱是吸引,而相处是为对方而改变。最伟大的合作与最从容的相爱一样,从来就没有天作之合,更多的是自我的克制、互相成就,是为自利利他。当亲密关系进入比较深,而潜意识觉得足够安全时,幼年创伤、情绪死穴等失控投射性行为就会越来越多,夫妻之间也容易产生责怪、埋怨,拼命想改变对方的态度造成更大的伤害。

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一起成长。婚姻结合了两个人的照顾、需要、陪伴及价值观,这样的结合能够克服伤害、不成熟及自私,组合出比个人单独所能产生的更好结果。然而,光有爱还不够,婚姻关系还要有自由与责任才能茁壮成长。当两个人共同担起责任,以婚姻的福祉为先,寻求对婚姻最大的益处,爱就能够在其中滋长。选择单身的弟兄姊妹,有的不是自私的选择,而是比和错的人在一起更明智的选择。真正的爱人,不是让你迷恋,让你崇拜,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让你觉得高大上的那个人。真正的爱人,你在他面前会感到自由,可以呈现真实的自己,可以自然显露缺点和脆弱,追寻梦想可以得到他支持的人。

这个时代是女性觉醒的时代,在男权社会,虽然还有很多思想守旧的中国男性试图把另一半禁锢在家里,甚至把另一半的思想也禁锢在他们认为的安全区域。这本身就是男性不自信的表现,控制,源于不自信。控制,源于缺乏。当我们感到缺乏爱的时候,我们会控制爱人;当我们感到缺乏金钱的时候,我们会控制金钱;当我们感到我们缺乏幸福的时候,我们就会控制自己。控制是头脑的把戏,也是它软弱的一面。因为不确定,所以才要控制;因为怕失去,所以才要控制;因为想趋于完美,所以才要控制;实际上我们每天常常都在不自觉的设法控制别人,设法摆脱被别人的控制,或者设法控制自己。许多人自己不愿意成长还不愿意让另一半成长。玛丽莲·弗伦奇写的《醒来的女性》这套书特别不错,推荐大家阅读。我们应该努力,努力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成长,更应该努力,让自己配得上觉醒之后更好的另一半!

关于教会里基督徒的婚恋问题,实际上我还有许多没有说完的话,在我以上提及的很多地方有未展开的心理结构、心理模型和现实案例。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以后有机会再讲。还有许多关于教会婚恋牧养者,错误的婚恋牧养观念,也是我以后有机会会跟大家阐明的。感谢编辑的催促,使我终于开始提笔写完了这篇文章。文中肯定有不足之处,在此也一并感谢大家的包容心、耐心看完及看后的爱心提醒。关于本文,只要想看懂的,能看懂的,知道我在说什么,说的合不合乎圣经中道。而有些不想明白,不愿明白的,我无法叫醒。

在最后,请允许我用《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中关于爱的一段教导作为结尾“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