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纠缠不清的理性和信仰之争

作者: 杨天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2月19日 09:52 |
播放

基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中通过亚伯拉罕对儿子以撒的心理描述,凸显出理性(俗世伦理)和信仰的决然矛盾,并以此论证理性局限之处,正是信仰的起点,信仰是荒谬的,而这正是信仰的独特魅力所在。

从基尔凯郭尔本身的思想而言,他在感性—理性—信仰辩证法上,认为人的理性纵然可以克服感性,却无法避免自身的局限,欲克服理性的局限,须有信仰的惊险一跃(Leap of faith ),方能超越理性,从而弥补理性的致命缺陷。 

诚然,基尔凯郭尔的观点反应了理性和信仰两座高峰之间横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理性意欲征服信仰,信仰意欲驯化理性,二者相互交织,不断纠缠,共同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上,理性和信仰纠缠不清,彼此不服,事实证明,由于理性和信仰的性质特点,以理性驯化信仰或者以信仰驯化理性,难免误入歧途。千百年来,无论是神学大家,如圣奥古斯都以拔高信仰贬低理性,或者圣阿奎那给予保持信仰的高度同时给予理性以应有的地位,抑或如哲学家,干脆以理性否定信仰,终究徒劳无功。

神学和哲学争论的结果是:信仰无法驯化理性,理性也不能否绝信仰,二者决然对峙,却无法相互证成或否定。    

在当代,更多的人倾向于无神论或者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源于上帝对世俗的默然,“即使上帝存在,对人类也漠不关心”,因此理性的人意图在上帝隐遁之后,依凭理性寻求此世意义的自足,尼采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事实上,无论是以理性的视角解读信仰,或者用信仰看待理性,本身就预设了理性或者信仰正当的前提,如此一来,误入歧途也就不足为怪。如果将理性看作一个封闭的圆的话,那么信仰就处于圆之外,圆的边界即是理性的边界,圆之外,已经超越理性范畴。所以,应该承认理性和信仰两个平行世界分殊不同。

从性质上看,理性追求质疑,信仰强调启示,二者之间只能相互渗透,却无法彼此取代。信仰属于超验领域,理性限于是经验的对象世界,如康德所说,上帝只能悬置或者假设,无法通过理性(知性)识别。 正如基尔凯郭尔所示的那样,在理性看来,亚伯拉罕杀死儿子以撒献祭上帝的行为狗屁不通,信仰是荒谬的,信仰根本上无法被理性所把握和质疑。理性对逻辑一致性的追求,作为启示的信仰的荒谬经受不起理性的追问。因此,对于信仰,根本上不存在对理性的逻辑论证,而在于对信仰的笃定。诚然,人作为社会或理性的动物,当信仰遇到理性,启示是被理性的合目的性纳入的个人信仰的。信仰荒谬,无法把握,而理性的人则在用可理解的方式,信仰和践行了信仰,而这种可理解性,就在于理性对信仰合目的性的解读(理性的合目的性,而不是信仰),这种对信仰的解读,是信仰对理性的渗透,或者信仰的溢出。 

由于理性自身质疑诉求,信仰的理性化总是朝着否定自己的方向发展,安瑟伦也好,笛卡尔也好,对上帝存在的论证总是经不起理性的批判,最终证明不过是个笑料。正是理性总是不断通过否定和批判理性本身得以发展,任何信仰的理性化终将是得不偿失,也必然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将信仰掏空,成为理性分析的对象,并最终沦为理性否定的对象。如此一来,理性在后现代主义处遭受的命运,也必然会延伸到理性化的信仰。 

故而,维特根斯坦和巴特分别从不同角度,厘清了理性和信仰的边界。

前者从哲学角度,界定语言的边界,消除语言的形而上学幻相,而后者,则从神学角度,将信仰拔高到理性之外,强调理性对信仰的不可企及性。

信仰在理性之外,理性无法把握信仰,理性对信仰的把握和分析,是理性的僭妄。 正因为信仰和理性的不同性质,故对于信仰,尽管在应用伦理上大多与世俗道德相差无几,但并不影响信仰的荒谬本质,基尔凯郭尔提出的亚伯拉罕对儿子以撒的事迹,说明了信仰的荒谬性。

尽管不可理喻,如作者所警示的,信仰的关键在于笃信,而不在于了逻辑的合理性。这种笃信源于对信仰的无比虔诚。古罗马神学家图尔德良提出“因为荒谬,所以信仰”即是对荒谬的信仰笃定的绝佳印证。

当然,信或不信,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抉择倾向,上帝存在不可证实或证伪意味着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下的个人自由选择。 信仰源自于启示,无需诉诸理性,个人可以无条件膺服于信仰,凭借信仰生活和思考,过一种信仰化的人生,而理性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行媒介。

在当代,当信仰流入社会,意味着信仰的交流和沟通必须以人们理性可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而不是像摩西一样,仅凭上帝神谕,专断独行,无需理会众人的想法和意见。


2017.06.13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