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中国宗教学专家张志刚教授谈:宗教中国化的三个命题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11月06日 08:52 |
播放

“只有真正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中国基督教才有前途。”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10月26日上午做客上海大学,以“宗教中国化的三个命题”为主题做讲座。他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含“学理根据”的。不同于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历史考察的研究,张志刚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理论探讨。

为此,张志刚教授指出了宗教中国化的三个命题:唯有立足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方能深刻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性;务须着眼世界宗教史,方能客观认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必然性;“宗教中国化”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

第一个命题:唯有立足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方能深刻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性

张志刚教授指出,宗教中国化要真正做到“三重融入”: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他解释,其理论内涵乃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在全球化时代所深切关注的。其中,“文化认同”又是最根本的认同。

张志刚强调“认同问题”的重要性时解释,该问题在冷战结束后日渐成为研讨热点甚至是论证焦点,其分量不可轻视。国内外有关于此问题的诸多著作和研讨,例如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的探讨等。由此可见,宗教中国化也是不可被忽视的。

张志刚教授指出,现实存在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各种宗教,无疑需要扎根于中华文化,发扬其优良传统,为国家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张志刚教授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如今欧洲面临复杂的移民问题,大量穆斯林涌入欧洲国家。他说:“我觉得表面的问题是怎么安顿移民,包括工作、住房等;但是深层的问题,正像是默克尔(德国总理)所考虑的——带有不同的信仰倾向的移民,怎样才能现代真正融入欧洲社会,能不能融入和适应(欧洲带有浓厚基督教文化色彩的社会)。”他继续说,“十年以前我在德国教书,不止一个德国教授郁闷地跟我提到:‘再过三十年,我们德国就不是德国人的德国了。’德国的民族意识很强。我问那会怎样?他说,我们德国会变成土耳其的德国。”

张志刚解释其历史渊源说,二战德国惨败,需要重建之际,因为男性在战争中大量伤亡,土耳其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这个漫长过程当中,土耳其民众和其文化、宗教涌入德国。如今,民选投票,土耳其的德国公民会占很大比例。

张志刚总结说,宗教要融入文明(历史)和社会生活(现实)——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

第二个命题:务须着眼世界宗教史,方能客观认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必然性。

张志刚教授强调,研究宗教现象或讨论宗教问题,首先要认识并遵循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从世界宗教历史来看,千百年来几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其首要条件或者前提是,它们均能适应不同的文化、民族和社会境遇,并以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

张志刚教授引用了国际著名比较宗教学家斯玛特(Ninian Smart)在其名著《世界宗教》的导演中的深刻思考。张志刚教授列举了如下几点:

1、破除狭隘的宗教观

斯马特指出,面对世界宗教,不能狭隘地理解和界定宗教,而要抱以夸文化交流的探索精神。斯马特举例说:我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主要内容是探讨佛教的“创世观”,一位基督教神学家质问:“我们有什么必要考虑佛教呢?它完全不符合基督教的福音书,福音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真理。”尽管这种滋味态度并不恰当,况且此人的世界宗教知识很有限,但我只好巧答:“您知道佛教的观点不符合福音书,肯定读过很多书吧!”

2、宗教传统的多样性或多元性

斯玛特提醒,具体考查诸多宗教传统,包括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切莫忘记它们的多样性或多元化。

张志刚教授又引用当代最具批判精神的天主教神哲学家汉斯·昆的理论,以宗教对话语文明对话的开放观念来反省“宗教本土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汉斯·昆的结论如下:

1、只有真正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中国基督教才有前途;

2、这就是说,反对带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意向的“传教活动”和“教会”;反对对于中国的西化;反对传教士式的舶来的基督教;反对简单地将西方神学直译成中国的思维方式,而应该从内部更多地思考和实践基督教的信仰,使其价值观融合于民族文化而有益于人类幸福;

所有这一切都应在一个独立教会的范围内实现,适应于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条件。这个独立教会应该能够“自养、自治、自传”。

为此,张志刚教授讲到几个学术例证,其中之一是“基督教希腊化”。他解释,在“基督教希腊化”时期,基督教随着使徒保罗在希腊的传教活动中成功,因为在那里,“希腊化的异教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并成立了教会。保罗书信用希腊文写成,几乎全部新约经文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本土化的努力,基督教完成了从“犹太基督教”到“希腊基督教”的过渡,使“一种与希腊文化和解的基督教”有望演变成“一种世界性宗教”“一种可以至于各个民族、各个文化的宗教”。

第三个命题:“宗教中国化”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

张志刚教授解释, “真正融入中华文化”暨“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传统”,乃是宗教真正融入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首要条件和根本要求。如今,国际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华文明史的研究,他们认识到这一文明的伟大和重要性,而这一悠久且身后的文明传统,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和分裂过的”。因而,如果把“文化认同”看作任何一个文明社会的“根本认同”或“最高认同”,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学术探讨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在最后,张志刚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对宗教研究者提出了20个字:“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指出,要带着开放的、学习的态度;一切优秀的、好的,都要拿过来。

张志刚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博生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专家,国家宗教事务局特聘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曾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DAAD客座教授等。

主要研究领域:宗教学、宗教哲学、宗教文化、基督教、中西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当代中国宗教与政策研究等。

主要著作:《宗教文化学导论》、《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宗教学是什么》、《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等。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