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特稿】黄皮肤的圣诞节:符号般抵制潮下 中国基督徒的圣诞本土化进程不减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2月28日 11:04 |
播放

伯利恒本是一个东方城市,这也曾是2000年前耶稣诞生之地。

然而,耶稣福音的传播者保罗后来传教的欧洲路线,以及基督教希腊罗马化等历史事件使得基督教看上去好像成了西方人的宗教,对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近代又遭遇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方中国来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因此,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再度拥抱世界与现代化,圣诞节——又被称为耶诞节——这个节日也面临着多多少少的尴尬境地。

在国人眼中,一方面圣诞节好像当年见到白色婚纱一般,以为有种西式和“洋气”之感,加之近年来世俗商业促销推波助澜,进入12月就开始感觉大街小巷都开始过圣诞节;但另一方面,和国人传统熟悉的春节、中秋、端午等佳节,圣诞在一些人眼中好像成了西式文化入侵或者渗透的形式符号一般。

由此,圣诞节对于占中国绝大部分的非基督徒的普罗大众来说,说起圣诞节,大多数人感觉是个“洋节”,要么看上去和西方基督教有关,要么就是西方过来的圣诞老人、和西方世俗化激发出来的购物和商业气氛。于是,圣诞节近年来在中国多次遭遇“被抵制”的境地。尤其伴随着网络化的普及,这种抵制藉着网络的传播更易引人注意和传播。

最早引起网民注目的是20061221日来自于北大、清华等十所著名高校的十名博士发表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号召网民抵制西方的圣诞节。接下来,几乎每一年的圣诞节这个话题都好像要出现一下。有评论人士马立明分析说,10年下来,“抵制圣诞节”的群体从最初的十博士所代表的左翼文化学者“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文化保守主义者、下岗工人、农民、青年学生、退伍军人等”。“到了2016年,在这个全球化大幅退潮,充斥着各路‘黑天鹅’的年份里,这一局面已经变得明朗。在社交网络里,出现了多个‘反圣诞节’的个体和组织。甚至一些00后的学生,也加入到这一保守群体之中。”马立明如此写到他的观察。

不过,社交网络、学者精英和社会大众更多把过不过圣诞放在了社会和舆论层面,过和不过圣诞的理由很多也是与普世价值或民族主义有关。圣诞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变成了一种“符号”——接受它和不接受它的人其实都或多或少认为圣诞其实并非中国历来的。

但其实,中国基督徒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如何过圣诞节?

这个反而很少有人关注。

事实上,圣诞节作为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在把基督教看为是外来宗教的中国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基督徒们一直在致力于让这个普世节日更加本土化。

中国基督徒在圣诞节目中本土化的努力

在保留圣经典故中的耶稣诞生的内核之后,以及信徒见证、牧师证道和呼召等必备环节外,中国的基督徒在圣诞节目的形式上其实不乏很多传统文化的风格,甚至可以说表现得“很接地气儿”。

这个最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福音相声、小品、快板和短剧。这个在农村教会表现地非常鲜明。这些表演作品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乡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主要以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婆媳关系以及邻里关系等内容为题材,鲜活生动的事例让人感同身受,引发共鸣,颇有“家庭伦理剧”的风格,对人们的生活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这种类型的圣诞节目也保留在了很多城市化浪潮后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出现的民工教会。苏州恩典教会这个主要由打工基督徒组成的教会,在去年的圣诞晚会上表演了福音小品《烛光里的妈妈》。主持人介绍说,我们许多人离开故乡来到远方打工,对父母有很多的亏欠,而这个福音小品就是献给他们。小品的剧情十分接地气儿:一个基督徒老姊妹有两个儿子,因为辛苦的供养老大上了大学进了城、娶了城里的女儿,可是两个人不仅不信主,而且儿媳妇看不起婆婆,天天指使婆婆干着干那;这一天正好儿媳妇生日,儿子买了蛋糕和电动车,儿媳妇嫌蛋糕太小、车子也不是宝马。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二儿子也来了,原来今天也是他们妈妈的生日,大儿子竟然忘记了......于是冲突骤起,二儿子和大儿子大打出手,大儿子不堪受辱又开始打自己的老婆,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基督徒老姊妹藉着爱心和信仰,化解了冲突,一家人重归于好,也开始一同敬拜上帝。


福音小品《烛光里的妈妈》

而且有意思的是,大多这些作品虽然乡里气息浓,但表演都十分放得开,逼真效果十足。今年苏州恩典教会一个圣诞晚会上再次表演了类似风格的两个福音小品,除了一个讲述婆媳关系的《婆婆也是妈》之外,另一个是《嫌贫爱富》,直接讥讽了几千年来都未曾变过的社会现象: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因为女方妈妈嫌弃准女婿太穷,而强行拆散了他们。女方妈妈不顾女儿意愿将她嫁给一户富裕人家,却不想那家人的儿子不仅好吃懒做、还是身有残疾之人。女儿与女婿一言不合便被他拳打脚踢,看着痛哭的女儿,妈妈后悔不已……而被拆散后痛失女友的小青年决意外出打工赚钱,却饿晕倒在路边,被几个基督徒救起。他帮他们干活,得到了基督徒老板的赏识,娶了老板的女儿荣回故里。等回到老家后他才惊讶地发现,原来独自在家无依无靠的老母亲此前差点投河自尽,被一基督徒救起,现在也信仰了。前女友和她的妈妈在经历了女婿家暴事件后,也随之信仰……直至败光家产的落魄女婿也痛改前非,决心信主……整个小品的表演生动,尤其是女婿对女儿的“家暴”、老母亲因为思念在外打工的儿子而哭倒在地、落魄的女婿痛改前非等剧情一一呈现时,台下观众也随着剧情的推动时不时发出感叹、惊呼以及掌声。最后,当所有人都归向主耶稣、承认他们的罪时,台下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福音小品《婆婆也是妈

福音小品《嫌贫爱富》

一些包括学生、白领和职场人士的新兴的城市教会这种风格的节目也可以见到。“我今天来给大家说一段相声,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在2016年的平安夜,北京载道教会的两位基督徒上演了一个自编自导的相声《谁来给我减减压》,内容是一个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繁忙压力中的中年人(左)与一位基督徒朋友(右)的对话,趣味中不失教导性。话说这位中年人感慨生活中有许多压力,如何消解?喝酒?打麻将?睡觉?.....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想消解压力反而压力更无解。到底该怎么办呢?他的基督徒朋友分享了他以前从未想过的办法,就是向耶稣祷告。


福音相声《谁来给我减减压》

除此之外,农村和城市之中的大妈大姐群体的基督徒最普及的一个节目就是扇子舞。 扇子舞本就是汉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今,扇子舞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特别近年来更是中老年普遍的一种锻炼方式。而中老年的基督徒把这个舞蹈用来配上赞美诗等舒缓的音乐,加之舒缓的舞蹈造型,也成为圣诞晚会的一抹亮色。在不少教会,常常也有老奶奶们穿上好似扭秧歌一样的服装跳起花篮舞等其他形式的舞蹈,也大多是服装艳丽,传统味道浓郁。


当然,也有一些年轻的女性基督徒也跳扇子舞,毕竟这种风格的舞蹈老少皆宜。

不少教会的圣诞晚会常常有中国独有的“春晚”风格,尤其对一些乡镇地区的教会和城市民工打工群体的基督徒来说,圣诞平安夜的晚会是他们每年最热闹的节目,其喜庆和隆重度仿佛我们国人所熟悉的“春晚”一般。常常一些教会的主持人也是两男两女穿上礼服共同报幕,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每年除夕的央视春晚。

苏州一教会2016年圣诞晚会。

在涵盖不少一看就知道是传统文化形式的节目的同时,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现代风格的教会藉着现代风格的节目也在突出表达着一个信息:圣诞节不是仅仅属于西方人的,也属于中国人。北京一教会年年举行的圣诞庆祝会最后一个节目雷打不动:长老带大家一起演唱曾经由基督徒艺人黄国伦等唱过的《黄色圣诞》,现代流行风格的旋律和歌词中,表达出一种黄皮肤的中国基督徒在历经白色圣诞节、圣诞老人等之后明白圣诞节的真意,其中充满着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己过圣诞时的自信:

“小的时候 我曾梦想下雪圣诞节
躲在床边等待圣诞老人的出现
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
我什么也没看见
OH 童年幻想 白色圣诞节
White White ChristmasWhite White Christmas
那年与她分手在那下雨十二月
红着眼眶坐在教堂唱着平安夜
诗班唱了一遍又遍 我觉得有点安慰
OH!失恋忧郁 蓝色圣诞节
Blue Blue ChristmasBlue Blue Christmas
直到现在我才尝到圣诞的滋味
那是上帝赐给人间最美的礼物
在这冷酷现实的世界 有阳光照心扉
OH!金黄温暖 黄色圣诞节
YellowYellow,黄色圣诞节
YellowYellow,奇迹会出现
YellowYellow,黄色圣诞节
OH!黄皮肤的黄色圣诞节
我想庆祝圣诞不是跳舞和花钱
可以付出真心关怀苦难的世界
就像耶稣无怨又无悔 奉献他一切
OH 主爱奇妙 黄色圣诞节”

中国基督徒谈圣诞节本土化不是“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当然,说起本土化,会联想到一个词“中国式圣诞”。的确圣诞现在在中国有很多新生的特色。美国华盛顿邮报2012年曾经盘点过西方人对“中国式”圣诞节的观察,说到圣诞节正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这些中国特色有时令人着迷,有时令人困惑。 比如,“平安果”是常见礼物。用玻璃纸包装的苹果是常见礼物,这是因为苹果的中文发音与“平安”有点像,苹果可以用各种有新意的方式进行包装,印上节日信息,例如苹果上可以印上圣诞老人头像或者“圣诞快乐”字样,比如在中国作为圣诞吉祥物的圣诞老人经常演奏萨克管,这个潮流不知起源于何故。

但最根本而言,中国基督徒在圣诞本土化的把握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懂得中国基督教今天的模样。这种圣诞本土化方向的把握同时也表现着中国基督徒对于处理持守核心要义和本土化两者张力下的一种思考和态度。

今年圣诞刚过,网络上就爆出一张关于耶稣降生的图片,这张图片的讯息提到“耶稣降生在驻马店”,还加上标题《坚持基督教的中国化方向》。

有基督徒查出这段话来源于豫剧《耶稣娃》的唱段,全段内容如下:
冬至过了那整整三天,小耶稣降生在俺驻马店。
三博士送来了一箱苹果,还提着五斤猪肉十斤白面。
玛丽亚手里拿着红鸡蛋,约瑟夫忙把饺子皮擀。
店老板端来碗红糖姜水,喊一声大嫂你喝了不怕风寒。
驻马店村支书闻讯赶来,道一声哈利路亚暂住证还是得办。
只见那马棚外天色向晚,马棚里人人都吃苹果求个平安。
驻马店家家户户红旗招展,庆圣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基督徒微信公众号“囧别之人”12月27日发表一文《耶稣降生在驻马店?这就是中国化?》 ,说到:“对于这样的‘中国化,相信大部分信徒不能接受。我们所提倡的本土化或者处境化是为了福音更好的传播,在历史事实和根本问题上是不能被同化的,而在传播时却要考虑当地文化的接受程度与表达方式,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对非洲人讲解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时(赛1:18),为了让他们更容易懂,你可以解释为变成像盐一样白(或者当地可知的最洁白的其他物品),因为非洲人对雪没有概念。但是,你不应该更改圣经内容,即使把圣经翻译成非洲当地的语言时,还是要翻译成雪白,不过在解释时可以处境化,为的是更好理解。像《耶稣娃》这样更改了基本事实的中国化已经越过了本土化处境化的界限,因为它更改了基本事实。可以说,这一大段话,除了人名是真实的以外,其它都是模仿事实进行杜撰。这比纯粹的杜撰更具杀伤力,因为谁也不会把纯粹的杜撰当真,这种半真半假的篡改,只会让人产生混乱,更可怕的是这会使真理的严肃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不过,28日就是第二天他删除此文并发表《我为什么要删除《耶稣生在驻马店》一文》,他澄清说其实中国并没有教会上演这样的剧目。他如此写到:“这篇文章引起了驻马店地区一些牧者和传道人的关注,据他们留言,驻马店各教会并没有在圣诞节期间上演这段戏曲。他们担心此文会给当地教会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在小编所写的该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这段豫剧是教会或信徒创作的,也没有提到有哪个教会上演该曲。虽然小编听闻有一些地区的确在圣诞节期间上演各种戏曲,其中就有河南梆子,但也没有听说哪个教会上演了《耶稣娃》......在所得的消息中,这段豫剧的创作和演出并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教会”。他“为了眷顾驻马店地区教会和信徒的感受,小编还是决定把该篇文章删除。”而他之前动笔反驳这种现象,旨在提醒大家这样的“本土化”要不得,“我支持基督教应当‘本土化处境化,但这和一些人口中的中国化是不一样的。我们所提倡的本土化或者处境化是为了福音更好的传播,在历史事实和根本问题上是不能被同化的,而在传播时却要考虑当地文化的接受程度与表达方式,以进行适当的调整。”

简而言之,有些“本土化”和“处境化”要得,有些“本土化”和“处境化”则要不得。这些并非社会来判断的,而是教会要跟着圣经和神学来做出合宜的把握。

结语:

无论如何,圣诞节总会引起不同之人不同的解释:喜爱童话的人会说这是圣诞老人的节日;喜爱享受的人会说这是个购物的好日子;外国人会透过这个观察五光十色的色彩斑斓;中国人自己不同群体之间更是对圣诞节各种弹与赞、过与不过;即使是中国基督徒之间年年也会在圣诞前有个讨论“圣经中有没有圣诞节,基督徒要不要过圣诞”,但这诸多视角中,好像唯独欠缺反而是平常人类最喜欢追捧的“上帝视角”...

透过圣诞,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尘世万千,但换个角度想想上帝希望圣诞带给人类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文中观点仅代表发言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