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深圳在家上学工作坊系列报导(六):家庭是孩子天然成长场所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5月16日 20:01 |
播放

这个社会有许多父母对教育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只有把孩子送到学校才算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天然成长的场所。在5月1-2日的深圳在家上学工作坊讲座上,徐雪金老师呼吁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家庭属性。

当一个孩子从小在学校成长出来之后,只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只“爱”陌生人,却很难懂得如何跟最爱的家人处理关系,所以,有些孩子回到家跟父母无话可说。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痛苦,但却不知所措。

徐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爱无能现代病”当孩子从小习惯了复杂浅薄的社会关系,不明白如何处理家里面简单、深入的家庭关系。很多人只会谈恋爱,但很难进入婚姻中,没法深入到对方的生命中,因为在学校长期习惯了浅薄的社会关系,不懂得如何建立深入爱的关系。

当孩子长期在学校时,离父母越来越远,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所以长大后,视儿女为累赘,出现很多丁克家族,不生、少生,或者生而不养。因为孩子不明白父母的牺牲,不明白如何深入去爱。

人是社会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到,“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徐老师解释说,古希腊文化的思想,认为人是社会化动物,很需要成就自己的社会价值,很多人首先把自己定义为,人是社会动物,但上帝创造中,个体先于群体,家庭先于社会,人不是社会动物,人不是生来为社会存在。

如果儿童过早被放进学校群体教育,很容易在意别人的眼光,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

人如果长期习惯在社群中,就很难独立生活。因此,有些孩子一个人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现代社会,各种教育机构风起云涌,越来越复杂、庞大,从而显得不专业的家庭教育越来越无足轻重。

徐老师指出,北欧国家虽然社会福利很好,不用花钱养孩子,但人心冷漠,离婚率越来越高,当人失去对家庭的兴趣和珍惜,整个世界的繁华会夺去你的心,让你忽略家庭的重要性。所以人习惯处于浅薄、不稳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就是吃喝玩乐。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孩子有独立人格。

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多过早的群体生活,让孩子失去了独立人格的教育。徐老师认为,孩子如果没有独立人格,只是服从、随从群体,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力,难以创新,不会成为精英,而真正的精英不是你有钱有势,而是去光照世界影响和改变世界。

家庭,儿童天然的成长场所

徐老师一直坚持家庭教育,因为他觉得家庭是儿童天然的成长场所,可以提供孩子更安全健康、自主独立的成长环境

儿童关系的发展应该由家庭渐进入社区社会中,过早进入复杂群体及社会化对儿童独立人格及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为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所以徐老师呼吁重视孩子的家庭属性。

家庭教育平衡爱与自由

从历史来看,中国人被压制太久,非常渴望自由,但自由和极权是两个极端。过早给孩子自由也不太合适,没有规则的自由失去秩序,会变得混乱,以致于有些家长还是选择以极权来结束。

徐老师解释说,没有边界的自由使儿童在父母面前放纵,自我中心,无法习得人与人基本的健康社交技能,并更缺乏安全感。

中国人最缺的是爱,但父母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徐老师提醒说,千万不能溺爱孩子,没有边界的自由使儿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今天很多人认为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是因为以学校教育方式为背景提出的。因为老师跟孩子关系是复杂不稳定的,所以不能出于真正的爱去打孩子。但这种模式不能适用在家庭里面。家庭里父母跟孩子是深入简单的爱的关系,是出于爱的管教,所以可以适当打骂孩子。

徐老师特别强调,孩子需要训练、管教和顺服。良好的品格是需要适当的训练和管教,这对儿童的抗压力和意志力有帮助。良好的规则与界限使儿童自我更好的发展。

“圣经时代没有学校,所以在家教育就是根植于圣经教育,回归最原始的家庭教育。恢复父母跟儿女的关系。”徐老师鼓励大家说。

每个孩子都不完美,徐老师激励在座家长说,“当你把眼目注视在上帝身上,孩子的一些问题就看不见了,要容许孩子有犯错和改正的机会。我们是带领孩子一起来仰望上帝,改正自己,一起追求真理。这样做的时候,不会因过度管教伤害孩子。”

很多家长担心在家上学的孩子社交能力弱,美国证明在家上学孩子进入社会的社交能力表现更优秀。中国也将证明如此,“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徐老师鼓励大家说道。

基督徒父母需要单纯的信心,那些单单因着信心就开始在家上学的家庭蒙福了。

徐老师分享说,教育靠的不是父母的金钱、智慧,学识,地位,资源,而是单单仰望主,相信主为亚伯拉罕献以撒时有预备,主也必定为我们预备一切。

(完)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