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深圳在家上学工作坊系列报导(五):孩子过早进学校的弊端

作者: 施迦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5月15日 09:00 |
播放

一提起在家上学,许多家长担心的是“孩子一个人在家学习会变得孤僻不懂社交吗?”这样的逻辑是因错把“孤单”等同于“孤僻”,且忽略了孩子过早进入学校的弊端。5月1-2日,深圳在家上学工作坊成功举办,内容精彩纷呈,给很多对教育处于迷茫中的基督徒父母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此次活动有近20个家庭参加,其中有做了十几年在家教育的,也有七年、两三年甚或一年的,特别是刚开始的父母都表示战战兢兢,手足无措,充满各种怀疑和担心。但是,通过这两天的分享、交流、学习,相信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改变了不少曾经对在家教育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5月1日下午,主讲人徐雪金老师分享了关于“孤独的在家上学孩子们?”,他表示这是很多人对在家上学最大的质疑。

在家上学的孩子比较孤僻,容易有社交问题吗?

对于刚接触在家教育的父母们,很自然会担心孩子长期在家上学,没有同伴会不会变得孤僻的问题,针对这个疑问,徐老师清晰地阐释道,“孤单不等于孤僻,许多事实证明在家上学的孩子并没有社交障碍,反而比那些在学校的孩子更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对于在家教育,徐老师有十几年的经验,他十分认同这种教育方式,并引用传道书3章1节的经文解释“儿童生长的时序性”——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他强调,我们不能打断上帝给儿童设计的成长时间表。接着他分享了“人成长的时序性”。

首先是个体属性:

徐老师指出,0-7岁的孩子,重心是发展个体属性,安全感的保证,自我身心灵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独立自主时空,自我去探索。在家庭中习得规则界限感,培养独立人格。

其次是家庭属性:

7-12岁的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的属性,需要培养在家庭生活、家庭人际关系经验以及相关处理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社会属性:

当孩子成长到12-18岁,便可以作为社会成员的属性,参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经验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个正常人社交能力发展的时序性是先简单,稳定,深入的人际关系,然后是复杂、不稳定、浅薄的人际关系。因此,孩子在12岁之前需要多跟父母在一起,学习简单稳定深入的家庭关系。

但这个社会迫切的把孩子扔进社会,徐老师指出,很多父母把两三岁的孩子带入幼儿园、托管班等,这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

群体压力

在徐老师看来,孩子从小不必上幼儿园,12岁之前最好跟父母在一起学习成长,他耐心地解释说,12岁之前孩子的自我还没发展起来,还在学习处理跟父母简单稳定深入的关系,如果你让他过早进入学校,趋同于群体,他的自我属性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和冲击。在学校都是公共空间,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来自我发展。学校嘈杂的空间,很难让孩子发挥独立自主的创造性。

他还看到,群体生活中的压力随处都在,例如大部人选择一种时尚发型,或者喜好,而个体就要承受趋同的选择压力,过度群体生活,显然对于独立健康的人格绝对没有帮助,而是使个体习惯于学会屈从于群体,失去独立人格。而家庭成员的关系、情感满足及家庭生活是抵挡群体压力的重要盾牌。

学校早恋的问题

徐老师反映道,现在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早恋,孩子容易被群体催熟,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是成熟者,则越有权力与发言权,越令人羡慕,儿童迫切渴望成熟,这是青少年早熟早恋的一大重要原因。

早恋另一大原因是:当青少年在学校,与父母情感连结越来越少。孩子深层的满足需要,则会驱使他们在在同伴身上去寻找。加上过早被催熟,情感得不到满足,所以容易发生早恋。

校园霸凌现象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孩子在群体中,还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互相争竞、攀比、斗殴,全球的霸凌现象越来越多。

喜欢读历史的徐老师说,在大规模公立学校出现之前,青少年自杀现象几乎没有。而今天,不单是中国,而是遍布世界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演越烈。

学校本质?

通过以上问题的描述,似乎让人觉得曾经引以为豪的学校怎会如此可怕。那学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徐老师进一步尖锐指出,学校就如动物庄园、抑或角斗场。把一群还没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孩子放在这个大群体里,必定会产生争竞、厮杀、攀比。

他提醒在座父母说,“透过学校教育,我们应该要深刻认识孩子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公立学校漠视人的家庭属性和个人属性,只重视社会属性。因此,很多孩子从学校出来以后只懂知识技能,不懂得如何爱人,关心人。”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