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微信

从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思考如何看待金钱?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8月18日 09:23 |
播放

谈到“金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对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花费着金钱,比如用水、用电等等,都需要用金钱作为结算。当然,每个人又在以不同的形式创造着财富,获取着金钱,就像一些人在服务、在上班,最终也是需要用金钱作为结算。

“金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忽略的一件事,但是对待金钱态度的不同,自然也会将人引入到不同的结局之中。

夫子曾给人讲过一个比喻,说的是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书上说:“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

其实,这个故事向我们阐述出一个很深刻的真理,就是“金钱”仅仅会在今生发挥功用,无法存留到永恒中。

就着这个故事而言,财主在地上有丰厚的财物,生活也奢华宴乐,但是结局却进入了阴间。拉撒路在地上非常贫穷,而且被疾病缠磨,最终的结局却是进入了天堂。这二者的对比,无不是向我们启示说:“要定睛在永恒中,不要定睛在这虚无的人世间。”

人为什么会贪爱钱财呢?因为觉得钱财能解决人生中的很多问题,而且能带给人肉体上的享乐,所以人对金钱充满了向往。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人世间仅仅是宛如一梦的话;如果我们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这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那我们是否会悔恨曾经对金钱的贪恋呢?

保罗曾说:“以前对我有益的,现在因着基督的缘故,我都当作是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是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曾经的金钱、名望、地位,在保罗认识耶稣之后,他统统的放弃了。同时,他更是将耶稣基督当作生命的至宝。为何保罗会有如此的认识呢?我想,乃是因为他看见了那大异象,看见了三层天,他知道了生命中最真实的奥秘,所以轻看了这个地上所有的一切。

人若没有真实地遇见基督,谁能脱离金钱的束缚呢?

当基督徒遇见基督之后,自然会脱离金钱的束缚。遇见基督的人,所有的盼望、希望、依靠都不再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相反会将所有的依靠建立在上帝的身上。是福、是祸、是富贵、是贫穷,这一切都不会影响他的心境,因为这人已经单单地仰望了基督。

对于虔诚的基督徒而言,他们依然会努力的工作,依然会努力地为这个社会服务,但是在他们的生命中,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作为回报,也不是为了名声和资源。他们仅仅是为了努力完成上帝在他们生命中托付。

正如我们常常谈到的特蕾莎修女一样,像她这样的上帝的仆人,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殷勤地付出,仅仅是为了完成天父的旨意。而同样因为这些人的努力,一家、一族、一国都因此产生了变化。这种生命的影响力和祝福,将会存留在永恒中。

对于虔诚的基督徒而言,他们自然不会以物质丰富为喜乐。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物质的丰富,并不是暗自窃喜的理由。因为夫子教导“爱人如己、彼此相爱”的声音在他们的耳边,所以他们愿意去周济穷人,同时不求回报;他们愿意去探访病患,同时不怕疾病......他们更看重的是灵魂的得救、看重的是生命的丰盈、看重的是永恒的价值。

所以,圣方济各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家财和家庭,过着清贫的生活,清心地与上帝同行。

我们可以用金钱给人带去祝福,比如帮补穷乏之人、关心孤单之人等。但是金钱也会在不经意间蛊惑人的内心。

时至今日,因为金钱导致家庭破裂的故事,早就已经听了太多;因为家产而导致手足相残的画面,也早已经看见太多。试问:“家庭、亲情、品格、爱情......这些难道不都比金钱更可贵吗?”

但可悲的是,人因为贪恋金钱往往会泯灭自己的良知和生命中的美好。

所以,耶稣教导门徒说:“有衣有食就当知足。”这不是让人不思进取,相反,乃是教导人要脱离金钱所编织的网罗,归回到生命的本真之中。

古往今来,真正跟随耶稣的人,绝对是效法耶稣脚踪而行的人,他们谦卑、舍己、奉献、爱人,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品质,就是心甘情愿地过简朴的生活。对于虔诚的基督徒而言,他们会有意识地摆脱物质丰富所带来的肉体的堕落,同时也会有意识地过朴素的生活,来抵挡金钱至上所产生的不良价值观。

正如保罗而言,他知道如何处卑贱,也知道如何处富足,因为他已经胜过了金钱的束缚,可以自由地去生活。但对于大多数基督徒而言,他们却常常被困于金钱的牢笼中。

所以,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中,愿我们能谨守本心,归回到耶稣的话语中,积极地面向永恒而生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