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北大教授陈浩武:基督教历史及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 编辑部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4年07月16日 12:07 |
播放

编者按
本文是陈浩武教授日前一次演讲后整理的文稿,他从学者的角度分享了他对基督教历史及在中国的传播的看法,因此在一些方面的观点和基督教神学对此的观点有不尽相同之处,但陈教授对于这两个主题的大体梳理,特别是谈到当年传教士伯格理在云南石门坎的传教历史时的材料,具有借鉴价值,值得一读。演讲现场的观众不少是非基督徒,类似如此的演讲对于普通民众更多的了解基督徒也可起到一定的普及和促进作用。

演讲者:陈浩武
北京大学研究员;
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主任;
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因为这几年,大概有4年左右的时间,我一直在贵州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做关于苗族儿童教育公益项目,这种机缘巧合,使我接触到基督教,因为,在石门坎的故事中,背景是基督教信仰。1904年,有一个英国循道公会的柏格理传教士在石门坎传教,他通过办教育和传播基督教信仰,使这个地区发生了极大的社会变迁。(注:循道公会(Methodist Church)是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教会之一。18世纪产生于英国。指卫斯理宗教会在英国的部分,以及1851年由英国传入中国的该宗教会)

后来我在对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当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也令人思考的现象,就是外来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交流中的接受与排斥。比如,佛教是外来文明,母体不是在中国,佛教的发源在印度。然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比较顺利,甚至逐步演变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明。但是,基督教从唐代开始在中国传播一直到现在,他和整个中华文明之间的这种摩擦,冲突一直存在。甚至非常强烈。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反复思索的,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异质文明,他们在中国的传播遇到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这背后的文化现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演讲,我大概理了一个提纲:
1,基督教和犹太教传统;
2,基督教和希腊文明;
3,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4,基督教神学;
5,殉道和修道运动;
6,宗教改革运动和基督教新教;
7,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及“礼仪之争”。

_page_break_tag_

上面这些题目都非常大,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写成巨作或者文章,在一个讲座里面要完全理清楚这些真的很难,所以今天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我只能讲一些框架性的东西,在这个框架之下,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后期进行讨论。或者某一个问题在进行继续探讨。

第一,基督教的犹太传统

首先我说第一个问题就是基督教的犹太传统。

罗素讲了一段非常有名一段话:“天主教有三个来源,他的圣教历史是犹太的;他的神学是希腊的;政府和教会法至少应该是罗马的;”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基督教的传统。我们经常说基督教起源于“两希”文明,第一“希”就是是希伯来,也就是犹太的信仰;第二个“希”就是希腊文明,当然主要是指的希腊哲学。

我们知道犹太这个名族,特别是以色列的部落是由希伯来人和迦南人,这两种人形成的农耕 文明的部落。公元前13世纪的时候,埃及征服了巴勒斯坦,就把大量的犹太人俘虏到埃及做苦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一个非常有名 的人物,就是先知摩西,大家都知道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

其中旧约的部分就是摩西带领这些苦役走出埃及,重返家园。 在摩西带领大家走出埃及的这个过程中,走到时西奈山时,摩西 跟上帝立了约,这就是圣经中的“摩西十诫”,西奈山之约就是犹太人世世代代信奉上帝,那么上帝给他们的回报就是:上帝带着她们去到应许之地(流着奶与蜜之地,也就是迦南美地)让他们得到解放。 

注:( 十诫译文)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那么另外一个约就是十字架之约,那就是新约。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新约也就是耶稣代表人类跟上帝立的约,耶稣以自己的死来为全人类承担罪责。从旧约到新约,两约之间经历了400到500多年,在这期间,经历了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就是所谓的“三王时代”,犹太民族有一个短暂的独立和发展。之后很快又被亚述人,罗马人,波斯人,希腊人, 巴比伦人征服,所以这个犹太民族有非常深重苦难的历史,他们把把苦难上升为一种罪孽意识,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遵守或者违反了和上帝的约,是上帝对犹太民族的惩罚。那么在公元前,就出现了将会有一个人把犹太人重新带到上帝的面前,这就是所谓的弥赛亚预言。

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是罗马帝国时代,当时的犹太是属于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 那里有个地方叫伽利利,现在在以色列地图也能找到这个地方,那里有一个犹太教的支派,他们非常认同耶稣就是上帝派来,就是“弥撒亚”,但是这种民间的传说没有得到祭祀阶层的承认,他们认为弥赛亚的预言是一个骗局,所以祭司向罗马的长官告发了耶稣。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的执政官叫本丢•彼拉多,他以谋反的罪名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但是耶稣在之后的3天又复活了,整个这件事情在圣经新约中记载着非常清楚。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出,实际上基督教的发源来自犹太教,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犹太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低级的教,犹太教强调的是立法主义的宗教。犹太教是一种立法主义的教。

犹太教当中大量都是一些立法的规定,都是上帝说什么事情能做和不能做,但是基督教是一种唯灵主义的宗教,是一种高级的宗教,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强调的不是立法,而是灵魂至上, 基督教强调的是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灵魂才能超越肉体,这就是基督教的特色:唯灵主义。

那么在基督教的母体就是犹太教,事实上也沿袭了犹太教的一些最基本的核心教义,包括上帝创造万物,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摩西十诫和部分立法,先知语言等….尤其是原罪历史被基督教沿袭下来,这些构成了现在西方文化最根本的精神结构。

_page_break_tag_

第二,基督教和希腊哲学

我们再谈希腊文明。

希腊哲学是整个基督教重要的精神来源,如果没有希腊哲学就没有基督教的神学。

其实在希腊当时,有一个并不是主流的宗教,称为“奥尔弗斯神秘祭”,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神秘的原始宗教,但是这种宗教经过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 而融入了基督教,逐渐了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渊源。比如,灵魂可以彻底摆脱肉体的羁绊而自由驰骋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了基督徒对死亡的超越的态度。所谓的超然,就是不仅仅是不怕死,而是向死而生,以死为生,因为他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超越肉体,灵魂只有摆脱肉体才能上升到一个纯净的世界的高度,才有可能认识知识和完善道德,这种唯灵主义的意识形态深深的影响了基督教,构建了这种彼岸主义的意识结构。

希腊哲学还有很重要的精神方面,即理性和逻辑,在希腊哲学里一直有两条主线,一条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就是逻辑和审慎,第二条就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就是热情和理想主义,他的主要思想就是《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上升到柏拉图的精神思想,他的结果是超越性的精神信仰,宗教迷狂,神秘主义,柏拉图的继承者就是奥古斯丁。而亚里士多德讲的是审慎和推理,他不光有宗教信仰还有严格的逻辑推理,让您认为是一种可信的精神。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性被阿奎纳继承下来 。这就是希腊哲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热情和审慎这两个面,在希腊哲学里相互交替,互相激荡。刚才讲的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从亚里士多德到托马斯•阿奎纳这两种传播体系:信仰是接受神恩的前提;同时,信仰也要承认理想和寻求理解,理想和逻辑,这两种主义之间的张力,就形成了基督教的博大精深的神学体系。

_page_break_tag_

第三,基督教和罗马帝国

基督教和罗马帝国,我个人认为简直就是一对冤孽,从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罗马的元首,我们称为罗马皇帝,或者凯撒,这就意味着罗马公民社会的解体和罗马帝国的诞生,但是在公元前后的几年,一个真正以信仰为主体的共和体诞生,那就是以基督和12门徒为主的共和体的诞生,就是基督教的诞生。

从公元47年保罗到罗马去传教开始,一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签署“米兰敕令”。在签署米兰敕令之前的200多年,罗马帝国一直是迫害基督徒的,罗马对基督徒的的迫害的从公元46年开始,当时的皇帝 尼禄想修建新皇宫,但当时的罗马城满是平民搭建的小屋,拆迁成本太高,于是干脆防火烧掉。尼禄本想将火势控制在某个区域,但是当时正巧刮强风,最后不幸烧掉了整个罗马城。然后晚上起来大风烧掉了半个罗马城,他把这个罪名嫁祸到基督徒的头上,然后开始大量的屠杀基督徒。

从公元47年到公元311年罗马帝国颁布《宽容法令》,到公元313年颁布《米兰赦令》,这个前后200多年中,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大迫害有10次,大量的基督徒被处死。其中最大的迫害发生在公元303年。转折点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的皇帝,把这个城市改为君士坦丁堡,这个皇帝在公元前311年颁布了一个宽容敕令,然后在几年之后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又译作米兰诏令或米兰诏书,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 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也就是说公元前311年,基督教才在罗马成为一个合法的宗教。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折呢?君士坦丁为什么会支持基督教呢?他有以下这些原因,公元前300多年与东部将军在争夺西罗马皇帝的战中有一场大战,他在天上看到了一个十字架的意象,上面着“您将大胜”,而且真的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这对君士坦丁的触动非常大;再加上他的父亲比较宽容基督教;他的母亲也是基督徒,所以他签署了米兰敕令。

然后到公元前392年,基督教正式正式成为罗马的国教。

在这个期间,在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在尼西亚召开了一次大公会议,历史上称为尼西亚大公会议,皇帝亲自召开,约有300名主教参加的会议,解决一些长期陷于纷争的神学和教会体制问题;以使基督教教义世俗化,并有助于巩固帝国统一。这次会议,形成了《尼西亚信经》,这是整个基督教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为什么说非常重要呢?因为尼西亚信经是传统基督教三大信经之一。是大公会议有关基督教信仰的一项基本议决。这个议决确定了圣父、圣子、圣灵为三位一体的上帝,地位平等。接受并且信奉此信经的有罗马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以及新教的主要教会(圣公会(英国国教会),浸礼会,信义宗,改革宗等。

_page_break_tag_

第四,基督教神学

我说一下基督教的神学,我刚才讲过基督教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希腊哲学系统。希腊哲学系统在整个基督教里演化成基督教神学,基督教神学是一个了不起的东西, 因为他是很多的伟大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和其他科学家不断地给这个基督教注入一些新的思想资源,这使基督教不断的成熟,发展和严密的逻辑性,这个对整个基督教的这种发展 和他争取更多的信徒是非常重要的。

我举例说明: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亚当和夏娃, 人类的袓先。二人住在伊甸园中,非常愉快。上帝说过,伊甸园里什么都可以吃,唯独智慧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后来夏娃受蛇的哄诱,偷食了知善恶树所结的果,也让亚当食用,违背了上帝的意志,二人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按照基督教的理念,偷食禁果是人类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基督教里的神学解释可以有很多伦理性和逻辑性的解释,因为上帝告诉伊甸园里所有东西都可以吃,但不能吃知善恶树的果子 ,总结出了边界律,因果律,责任律,这三个律。

首先是边界律:每个事情都有边界,当我确定了这个边界的时候,任何人不能轻易越过这个边界。在后来洛克和他一起的一些哲学家,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政府和他的权利边界的一个伦理,所以西方政府在民主 宪政都是一个授权政府,所以授权政府就是您不能越过边界,如果越过边界就会去侵犯到民众的利益,所以,这个边界律就演化了政府权利的边缘,包括卢梭都在不断的演化这一类的思想。

因果律:就是您一旦越过了边界,有这个因就必定有这个果。这个因果律也就是责任律,当您没有遵从上帝的旨意是,就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例如:因为您吃了这个果子,那么对不起,您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第一逐出伊甸园,惩罚的结果就是男人死亡,女性要经历到生孩子的痛苦。这都是属于因果律。

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演化了一系列的神学思想,其中有一个非常强力的罪行意识。之所以现在的西方人具有强烈的罪行意识,正式这种罪行意识使人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是非常谦卑,是敬畏上帝的。西方的这种基督教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罪行的意识上,而且这种罪行不是人能自己进行救赎的,而是要通过上帝的力量和旨意进行救赎。 这种救赎和原罪的意识是基督教整个神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西方现代最基础的精神机构。

大家知道奥古斯丁在整个神学当中有非常重要的贡献的, 公元410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西哥特人占领和洗劫了罗马城,这件事情给罗马造成了很大的震撼, 罗马392年在将基督教教封为国教,然而接近10多年后罗马就被西哥特人征服,很多罗马的贵族就把这件事归罪于罗马信仰的改变,认为是放弃了罗马多神教的信仰,没有祭希腊的神,而改奉基督教而引起的,是朱庇特的惩罚。这件事情在罗马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混乱。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奥古斯丁这时就写了一本书,叫《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两座城,一个叫世俗之城,一座是上帝之城。他认为,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上帝之城取代世俗之城的历史。罗马被洗劫奥古斯丁认为是世俗之城,那是因为人们对上帝的敬畏和信奉做得不够好。所以才受到这种惩罚。奥古斯汀认为:最重要的不要建立一个世俗之城,而是在人们心中建立一个上帝之城。世俗之城是不重要的,世俗之城不是基督徒的寄托所在,理想的国度不会出现在尘世,基督教属于精神王国,上帝之城才是最重要的。罗马的崩溃微不足道,真正的基督徒是上帝之城的居民。

奥古斯丁最早是摩尼教在转向基督教的,摩尼教是善恶二元论,有两个对立的面,一个善一个恶,一个暗一个明。基督教是一元论,就是上帝,没有对立的面,即使是魔鬼那也是天使变过来的。对奥古斯丁来讲,从摩尼教到基督教的转变就是怎样从善恶的二元论转向一元论的?在这个过程中奥古斯丁思考的最多的就是:世界上一切的恶都是善的不足的原因。这一点也是奥古斯丁最大的贡献之一。

_page_break_tag_

第五,基督教的殉道精神和修道运动

基督教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殉道,很多人舍弃自己的生命去信奉和传播基督教,好比说我在石门坎做的这个公益项目,我的朋友阿信写过一本书,叫《用生命爱中国》,书中的主人公伯格理就死在石门坎这个地方。这些基督教的传教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上帝,这是一种光荣,这就是殉道。我在前面说过,基督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唯灵主义,这种唯灵主义他强调彼岸意识,追求死后的幸福。唯灵主义彰显的是肉体和灵魂尖锐的对立

这种唯灵主义也是对罗马文化当中这种奢靡和酒池肉林这种物质享受彻底的否定,因为基督教是在罗马帝国的斗争中产生中,所以罗马的这种世俗物欲恰巧成就了基督教的唯灵主义信仰。

这种唯灵主义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基督教徒为了灵魂,为了天国,而自愿的抛弃当下,抛弃现实,抛弃肉体,这样一种追求彼岸的观念。但是基督教徒是不能自杀的,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们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抛弃当下,抛弃现实,抛弃肉体,追求彼岸和唯灵主义,但是又不能自杀。所以为主去殉道,为主去死,是他们的灵魂进入天国最好的途径,这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在签署米兰敕令之前,当罗马迫害基督教徒时,那些殉道的人,抱着一本《圣经》直闯罗马军队的兵营,勇敢的面对罗马士兵的屠刀,进去一个罗马军队就砍掉一个,下一个再进去。他们勇敢献身,毫无惧色。最终这种殉道和唯灵主义感动了罗马军人,最终征服了罗马。

你现在到云南,贵州一些地方,还会看到很多基督徒在中国的坟墓,他们把生命献给了传教事业和上帝。

当签署《米兰敕令》以后,基督教成了罗马的国教,罗马不再残害基督教徒,这种殉道的机会显然没有了。这导致了另外一场运动的兴起,那就是修道运动的兴起。修道运动含义是:当没有机会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上帝的,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身体内跟自己的肉体欲望做斗争,也是一种殉道的行为,其实这就是一种禁欲主义的兴起。

公元4世纪以后由本尼迪克修士兴起的修道运动,我前段时间去亚美尼亚,亚美尼亚这个国家是非常神奇的国家,在公元301年,就立基督教为国教。大家知道,直到公元313年前,才颁布《米兰赦令》,这个国家把基督教立为国教比罗马还要早。亚美尼亚只有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全国竟然有2万4千多个教堂。大量的是修道院,这些修道院全都是在山顶上,全都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山上挖出来的一个山洞,修士住在里面修道,过着完全没有世俗欲望的生活。

_page_break_tag_

第六,宗教改革和基督教新教

前面我讲到道和修道运动,现在讲一下基督教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基督教为国教时,基督教慢慢在西方占据了的主导地位,像所有权利一样,没有约束就会腐败,基督教也不例外。就是因为基督教慢慢的积累很多的财富,在和世俗的皇权之间它占有很多的优势,因为欧洲的很多部落都是分散的,其实但是欧洲还没有现代民主国家概念出生的时候,都是一些小的王国,在和基督教这个庞大的群体下,那些小国家是弱势体,然后基督教就开始腐败。基督教腐败始于中世纪对权利的滥用。

大家看过一本书叫《红与黑》,作者司汤达(法),主要描述的红袍和黑袍,商人和贵族是红袍,牧师和教父是穿黑袍。当时的社会中穿红袍和黑袍的人是最有地位的。里面有个主角叫于连,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穿上黑袍一个牧师,他自己又经常穿梭在世俗的圈子里。(《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由于教会掌握教徒的身前的钥匙,所以就成为了非常黑暗腐败的组织,当时在欧洲,很多教会,掌握了大量的金钱,成立最大的地主,搜刮了大量民间的的财富,最后甚至变卖教职,教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买官卖官。教父把神职卖给一些想要进入教会的达官贵人已积累财富。由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教会人员开始了淫乱的生活(按照基督教的教义,神职人员是要非常圣洁的)。当时很多书都描写了这个时期基督教滥用权力,掠夺财富,和神职人员糜烂的生活。揭发神职人员道德的虚伪。

马丁•路德怀着神圣的心情去到罗马,到来罗马后他发现罗马城的妓女多如牛毛,为此他感到非常失望。最令人不能容忍的是1517年,教宗利奥十世以修缮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谕令出卖“赎罪券”,说是有罪的人,只要花钱买了“赎罪券”,死后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为了增加销售量,赎罪券教士宣传说:“钱币落入钱柜底响叮当,灵魂瞬间脱离炼狱升天堂。您不难看出当时基督教教会神职人员严重的亵渎了人们的信仰,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堕落,男盗女娼,他们的伦理于教义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些神职人员他们的卑劣,贪欲,专制,残忍,腐败,虚伪是他们失去理性。所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突显的。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关于《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共九十五条),类似于现在的“大字报”。这个在宗教史上简称《95条纲领》,按神学辩论的惯例公布于维滕堡的大学教堂大门上(见下图,当时也常作为公告牌),要求对有关赎罪券功效问题公开讨论。本来马丁•路德本来想通过这个《95条辩论提纲》跟这个卖这个赎罪卷的教士理论的。没想到就就拉开了新教的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反对卖赎罪券,批判靠善功得救的观念。他倡导“因信称义”他相信人类悔罪得救,真诚的悔改、撕裂心肠的悔改、悔改相信耶稣在十字架受死、流血,从而使人的罪得赦免、得拯救。马丁•路德说赦免之权只有上帝有,任何教皇都没有这项权利。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罪人,但上帝称信上帝的人为义人唯有内心坚定的相信上帝,按照神的旨意,读圣经,有信仰才能得到救赎。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483年11月出生在日耳曼(人称日耳曼为改革发源地)中部绍森几亚(Thuringia)的曼斯菲德(Mansfeld)附近的艾斯里本(Eiskeben)——撒克森伯爵(选候)领地。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2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

大家可见马丁路德实际上回到了奥古斯丁的道路,秉承了奥古斯丁的理想主义理念。马丁•路德的改革使罗马教廷发生了严重的内部分裂,从此形成了天主教和新教。路德宗和后来的加尔文在日内瓦推行宗教改革推行的加尔文宗,形成了宗教改革非常核心的类容,那么宗教改革形成了人类文明进步非常重要的一步。人类社会从过去的封建专制成为现代化转型的国家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终极关怀和工具理性的二元分离。

宗教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那本书,他讲到很多很重要的观点,尤其是资本主义精神,其实今天所形成的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都是源于基督教新教主义,尤其是加尔文主义。他把人类所有的世俗活动都赋予了荣耀上帝的一种公德,使人们把资本主义资产赋予了一种神迹。 这一点对发展现在的市场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读哈耶克,亚当斯密等....... 我们都要去领会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基督教新教文明。日后对这些问题都要进行专题讨论。

_page_break_tag_

第七,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唐代,我们在前面讲到尼西亚大公会议,那么第二次大公会议是以弗所大公会议(公元431)就把聂斯脱利的主教判为异端,公元435年把他放逐。但是聂斯脱利有很多追随者,就形成了一个派别叫聂斯脱利派,他们在欧洲呆不住了,就到波斯去传教,这样从波斯沿着丝绸之路就传到了中国。前些年在陕西出土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碑”,公元683年,唐太宗建立了波斯寺,实际就是基督教,最早的基督教进中国的记录。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当时名士吕秀岩书写并题碑额,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华启运,明圣临人,大秦国有上德曰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贞观九祀,至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使西效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 这几句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唐太宗降旨准许了他们的请求,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反映当时唐朝在文化上包容万象的气度和自信。此外碑上还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果”。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因此后人读来并不觉得晦涩难懂,更像一篇精美的历史散文。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在欧洲一教统天下的状况, 有一个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建立了一个耶稣会,就是因为马丁路德尖锐的批评天主教的腐败,奢靡的行为,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护教的教士,他们内部也分立出来一个派别,这个派别就是耶稣会 。他们提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教会的纯正的宗教信仰,他们把自己称为自己为黑衣教士,他们就是耶稣基督的近卫军。这个耶稣会就派人到全世界去传教。最早到东方传教的人是耶稣会的一个领袖,他最初到日本传教发现日本人很多都是跟中国人学的,他想他要到中国去,他想他要是能影响中国的皇帝,那朝鲜以及周边都会受到影响,但是他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他在1522年是死在上川岛,这个岛距离广州30公里左右。

1582年,利玛窦开始在中国传教,在中国的传教路程中利玛窦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当时他在中国的教名叫肇庆团教,因为当时广东省的首府在肇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中国传教时,他首先把自己打扮成儒生的样子。他最初到中国不知道什么是儒生的服饰,他给自己做了套长福(和尚穿的衣服),把这个的教团叫做什么什么花寺 ,过来了很久的他自己也发现自己穿的不是什么当时的儒服。利玛窦这个人在传教的过程上是深谋远虑。他到中国广泛钻研学习中国的儒学,并且非常尊崇中国儒家里面所讲的尊孔祭祖和儒生。他当时和朝廷要员徐光启成为了好朋友。现在上海有个地名叫“徐家汇”,那就是徐光启的老家。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对中国的天文学,地理,数学,历法,几何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自己也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一个文化传播的桥梁。

1683年,耶稣会对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的传教方式进行了严厉批评,耶稣会是上帝的使者,耶稣会要保证传教的纯正性,不能违背上帝的旨意,耶稣会就挑起了一场争论,这个事件就是中国历史上的“ 礼仪之争”,从1635年开始到1775年才结束,总共持续了140年。这段时间正好就是西方业文明起步阶段,因为17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这个纺织机的发明使英国的工业开始步入到近代工业的归到。这个时间段由于“ 礼仪之争”,中国皇帝在禁教。这个争论使中国错失了一个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良机,因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这些的努力,其实中西方的文化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例如:把中国的《赵氏孤儿》翻译成法文在法国传播,转化为《中国孤儿》。我看到过一幅画就是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画中的法国富人在一起喝着中国茶,读《中国孤儿》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这就是上流社会生活的水准。那个时候由于中国强大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教士们的传播,西方对中国非常羡慕。利玛窦在这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玛窦,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1580 利玛窦年被授予神职神父,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帮助罗明坚进入中国的尝试。1583 年 9 月利玛窦与罗明坚进入中国 ,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并用中文和罗明坚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 》 。 经过了几次尝试,利玛窦和罗明坚没能建立起新的驻地。罗明坚被教皇召回罗马安排教皇使节去见中国皇帝,而利玛窦和麦安东神父继续留在肇庆。

一个朋友认为,中国的近代史不应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应该从“ 礼仪之争”开始。我个人也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自从“ 礼仪之争”之后,传教士再一次到中国传教就到了1807年,从1635开始争论,1772年禁教,到1807年在次开始传教,这期间使中国的明末清初失去了与西方文明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清初,完全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但是“ 礼仪之争”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中被尘封。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段历史。

_page_break_tag_

最后,我简要介绍一下石门坎

我所知道的石门坎,是英国循道公会的一个传教士名叫伯格理,他到中国来时因为《中英烟草条约》签订以后,当时的传教士 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传教,不能到内地传教。这时一个名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的人在中国成立了一个名叫内地会,戴德生成立这样一个公会就希望到内地来传教。PS: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卡米尔福特一个笃信基督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9岁入学读书,13岁进德文郡的希博尔公学。在学校,他以其出众的数学才华立即博得了校长的喜爱。他那活泼、充满生气的性格也使他不久便赢得众人的喜爱。毕业后,柏格理参加了英国公务员考试,名列全英国第七名,在伦敦的一个机关中担任会计。但他并不安分于这个职业,“闷热的办公室四壁在他眼里活似笼子”。

1887年,柏格理23岁的时候,他受李文斯顿在非洲宣教的事迹感动,受呼召来中国传教。和他一同来中国的还有他的好友弗兰克。他以儒家“格物致理”之义,取名柏格理,字明星。弗兰克也取中文名邰慕廉。二人在安徽安庆跟随中国内地会的鲍勒牧师学习汉语半年后,一同到云南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任牧师。在1887年的日 记里,他记载了在一段旅途中所遇到的危难。他们启程从长江乘船到重庆,然后打算再转道到昆明。在长江一个叫“撑天滩”的险滩上,船被撞成了碎片,他侥幸得救。随后,在乘马前往昭通的陡峭山路上,又因不善骑马被抛落山涧几乎摔死。在这种身陷异国他乡的危难中,他几乎陷入到绝望之中。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神在这个时候对他的安慰:尽管“我感到孤独,但是,‘我将与你同在’。”

在内地会之前,当时的罗马教廷是法国人在当主教,因为法国的教士在越南帮助皇帝登基的功劳,所以越南对基督教是开放的,他们沿着越南来到云南开始传教,在云贵高原的传教全都被法国的传教士垄断了。

当时的英国传教士都非常着急,希望从越南以外打通一条道路重新进入云贵高原到内地传教。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缅甸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伯格理就是在“马嘉理事件”以后到了云南的昭通,在昭通做了17年,但是17年当中他传教不到20人。他传教的成果不加,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花苗人,1904年,他就来到了石门坎,跟当时的土目名叫安荣之,要一块地要建立教堂,开始传教。但是伯格理面对的是花苗人,当年的苗族,因为清朝政府对石门坎地区不受税所以也不兴办教育,当地的苗人教育水平很低。附近苗寨里几乎找不出一个人能数到两位数。几个寨子里才能找出一两个老人懂汉语,这些老人很受欢迎,因为所有人上街赶场都要接上他们,充当翻译。所以他进入石门坎后首先帮助苗人发明了花苗文,用花苗文翻译了圣经。苗族人以前是蚩尤的后代,最早苗人是有文字的,但是在大战的过程被水冲走了。所以他石门坎一边办教育,一边传教。他和后面的传教士和苗人编辑的《乌蒙山区平明识字课本》他在整个乌蒙山区普及教育。

据我所了解,在1946年抗战结束以后,国民政府对全国的文化普查中,在当时每十万个汉人只有2.19个大学生,在以石门坎为核心的乌蒙山区少数名族生活区,每10万个人就有10个大学生,就是石门坎的平均教育水平远远高过汉人的教育水平。1905年以前,石门槛大花苗族略识些字的只有两个在彝族土司家做高级家奴的苗族人。距离石门坎大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个寨子叫索科寨,这个寨子就出了在1928年时候出了第一个苗人的博士, 当时华西大学的医学博士,叫吴性纯,

1905年,柏格理来到石门坎。同年在石门坎着手创办学校向苗民及一切贫民孩子开放。至1949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中有四千多名小学毕业生,几百名初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有三十几个大学毕业生,二名博士。

石门坎就是一个典型的标准,最核心的思想是,信仰和文化是怎样去改变一个社会。不管您有多穷,不管您能不能从1数到10 ,都不要紧。只要您有信仰,只要您兴办教育,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石门坎在30年代的时候,这里成了西南文化的高地,所谓西南文化的高地就是这里有120所学校,大量的教堂,柏格丽用苗文翻译的圣经在到处传播,人们的文明水平在大大提高;他建立了教堂;麻风医院;建立游泳池教小孩游泳;建立足球场,在1912年建立了足球队,;推广双语教学;建立邮电所等.....在当时只要在美国,欧洲英国有寄往石门坎的信件,书籍,专用款项您只要写中国石门坎收都可以收到,

所以石门坎是真正的文化高度,但是个高度是建立在信仰和文化的基石上的。

我们已经做了4年的关于苗族儿童的公益,我们是以后援团队的方式在做,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里都建立了分支机构,我们现在在申报一个苗族儿童教育公益基金。 从1975年到现在,整个石门乡没有出一个大学生,听起来让人寒心,因为在 1928就培养了博士。石门坎在1989年改革开放10年的时候在这个地方调查,这个地方受救济的人口占总人口98%,文盲率88%,辍学的儿童占78%,您可能会问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从1949年以后,这个地方被列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基地,在石门坎大搞阶级斗争,使得石门坎从文明坠落到没有文明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从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学,人类学等方面,我们可以把石门坎作为一个研究的标本,

这个标本在反复向我们证明了一点:“什么时候您有信仰,有文化,这个社会就会变迁;然而,及时社会变迁,您没有信仰,文化,文明,我们还是会退回到野蛮时代里”

我是学经济学的,对基督教是兴趣,当然如果有讲的不妥的地方,还请大家包涵。同时也欢迎大家后期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本文由陈浩武教授本人校对后提供,授权登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