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家人间沟通:情感基础如何建立?

作者: 上海爷叔谈家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3月04日 09:47 |

【编者按】
本文根据『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现场讨论的内容整理、编辑(2023年12月31日,第84期)。
『顾家的上海爷叔下午茶』是“齐家学汇”播出的网络直播谈话节目,话题涵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众可与上海爷叔、主持人及其他会众轻松对话,共谈家事、畅叙真情,让善意流动起来,共同创设幸福家庭。


若说家人间的良好关系源自情感,不讲道理还有情感吗?
若说家人间的良好关系要讲道理,不讲情感还有道理吗?
若说沟通须有情感,无知将会让沟通不畅。
情感,与认知不可分,它的基础该如何建立?

【现场讨论】

主持人:
在家里,到底应该讲道理,还是讲感情?一天到晚讲道理,好像会伤感情。可如果不讲道理,又哪来情感呢?这对矛盾怎么解决?我们来聊聊。

爷叔:
家人之间,如何建立情感,是一门学问。
和青春期孩子对话,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孩子根本就不愿听你。你在那滔滔不绝,讲得很有道理,孩子只觉得你啰嗦,心想“去你的吧”。这是什么原因?——从小没有建立情感基础,到了今天父母的话就说不上去了。
“无知的父母”分两种:一种是,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还有一种是,父母一天到晚叨叨叨地“讲道理”,孩子听了就烦,他们还是要继续讲。
亲子之间,配偶之间,你的话再正确,对方不听,话就说不上去,还谈什么情感呢?

大叔:
我对我的孩子,话也说不上去。我认为我的话有道理的,但道理不充足,跟孩子讲的时候,感情也会弄僵掉。
比如,我和孩子看球赛,他喜欢的德国队输了,他不开心。我就在旁边给他讲道理,跟他说输了没啥嘛,还给他分析,想给他讲点人生道理,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可是,他越听越不开心,情绪越来越激动。我是不是应该先同理他的感情,跟他一起难过?

爷叔:
如果你不喜欢德国队,很难真的陪他难过。往往,事实与期待落差太大,人的情绪就上来了。我们应该帮助别人平复情绪。
德国队输了的时候,你的孩子此刻的需求是什么?此刻孩子的需求是要平复情绪,而不是听人生道理。不根据孩子孩子需求的言行,他当然就闹得更厉害了。孩子此刻需要安抚。
大叔知道要怎么去安抚孩子的情绪吗?
安慰有情绪的家人,恰恰是与家人建立情感的过程,这是在为将来对话打基础。
我们的孩子,被安慰的经验少,被责备的经验多。到了青春期,你跟他说大道理的时候,他卯着劲跟你对着干,是记了“责备”的仇了。如果父母懂得安慰孩子,就可消“仇”。
如,孩子考差了,心里不好受,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情,还把他大骂一顿,这除了对孩子学习不利外,还在累积孩子对父母的“仇”。以后孩子听不进你的话,不是因为你没道理,而是他要“复仇”。孩子“复仇”所致的许多事,是我们无法挽回的。
怎么安慰家人?当家人的情绪与你对立时,是安慰,还是制止?我们面对事态,我们总忘了安慰,而是竭力想制止。
安慰,是为对方着想;制止,只是为了自己。强力制止他人的情绪,即没考虑对方需求,也没考虑彼此的关系,只是想让自己“舒适”罢了。
讲情感,就要顾及对方在想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人有长远的需求,有当即的需求。家人之间,如果能互相顾及需求,感情就不一样了。
孩子看完足球赛,有什么需求呢?要德国队赢并不是他的需求,这只是一个期待。期待没完成,情绪就会上来。往深度探索,“要德国队赢”有着孩子的心灵需求。我们要去找到并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
有人要赢是在赌球,压了某个队,当然希望该队赢。许多人没赌球,为什么会倾向于某队?可能有许多背景原因,有的是因为在那个国家留过学,有的是喜欢那个国家的球星,等等。人都会有某种倾向,有的人喜欢不要老是一个国家赢,有的人喜欢赢的一定要赢下去,有些人希望自己仇视国家输,有些人希望富裕的国家输,等等。在看比赛时,人会有种种投射。
大叔的孩子为什么希望德国队赢呢?

大叔:
我的孩子认为德国队是强队,他认为强队就应该赢。

爷叔:
他不希望强者输。可是强者与他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为什么对“强者”投入感情呢?这一定与自己的某种经历、处境联系了起来,也有某种投射。
有许多体弱的孩子喜欢武器,喜欢武打片,喜欢“强者”打赢“坏蛋”的场景,因为可能弱孩子常被欺负,在自己假设的场景中“复仇获胜”。大叔是否观察出来,孩子希望德国队赢,是有什么投射吗?

大叔:
我没观察出来。

爷叔:
当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时,要和孩子建立情感就比较远了,若再和他讲道理,就会出现障碍。
如果能了解孩子对德国“强队”的心理投射,就会知道孩子“痛”在哪里,那么,对孩子的“感同深受”才会是真实的。孩子到底在德国队身上“压”了什么“注”呢?大叔应该去了解,跟他互动、聊天,至少让孩子感到,他在被倾听。
建立情感基础,一是安慰,二是倾听。
倾听,就是不反驳,不分析,耐心地把话听明白。
最怕孩子讲了一半,父母就开始给他分析了。有了这种经历,孩子以后对你讲心里话的可能就越来越少了。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倾听,就是听到明白,不必加入自己的任何评论、分析。
回想自己的经验,当别人愿意听自己说话时,是不是会觉得很温暖?当你向人说话,对方如果说“少讲,关掉!”你会有什么感受?以后再遇到那个人,你会有可能也叫他“关掉”?你会不会无法听他把话讲下去?如果你叫他“关掉”,他不能说你气量小在报复。你没有责任为他人气量大。气量大,是自己愿意,是自己的人格成长需求,不是为了别人。
家人要什么,就给什么,是在建立情感吗?可能会有些浅层的情感链接,但更深层次的情感基础,是在他人难过时有安慰,有倾听。不会倾听,也不会安慰,只是将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只能破坏情感。你“为快”了,别人累了。

好安排:
听了爷叔的节目,我深有感触,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只看到浅表,不清楚内在规律。我在生活中越来越体会,谦卑的人才能进步,骄傲的人是不可能进步的。
要帮到人,首先要理解对方,不要去教导对方。要让对方自发地体会。一味“教导”一点用也没有,只是自问自答、自以为是。

爷叔:
了解和理解很重要,要真正发现对方内心的想法。

好安排:
我们平时跟对方讲不通,以为自己说的都对,是对方有问题。其实是我们讲的才有问题。当对方不信任你时,再讲也没用。

爷叔:
有一种现象,孩子好像总不会信任父母;他会信任外人,特别会信任“恋爱对象”。孩子就是不听父母的,十匹马也拉不回来。这不是因为父母没道理,只是父母在之前没有打好基础。我们父母往往打了负面的基础,打了让孩子往外跑的基础。父母无意间把孩子推了出去。
然而,面对如此现状,父母不但不会检讨自己,反而责怪孩子“没脑子”。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会怪对方“听外面狐狸精的”。
情感里缺了知识,就不叫情感;没有情感的冷冰冰的字句、话语,也不叫知识。
真正的知识,是可以输送情感的;真正的情感,可以带给人知识。

好安排:
太认同爷叔了。我丈夫离家出走,以前我以为是他有问题,现在我想,我要自己先走到正道上,然后才有能力帮助他。自从听了爷叔直播、齐家微课,我意识到,人来到世界上,是要相互服务的。自从有了这觉悟以来,我和许多朋友都能聊得来了,甚至有些在离婚边缘的朋友,也被我动员来学习。我跟身边的朋友,可以分享我自己失败的例子。
老黄爷叔说“辩论可以明是非,体验可以明真假,感悟可以明得失”,讲得真好。讲道理不能局限于语言的层面,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表达是要有艺术的。
我跟身边朋友分享,要取得智慧,慢慢来,不是要你等时间,是要慢慢学习、知识积累。别人安慰你“没事,婚姻就是这样,慢慢来嘛”,这个“慢慢来”如果不学习,没有找到途径,是没有用的。
虽然我丈夫离家出走了,但是我已经觉悟了,他离家是他可怜,他的问题没解决,我等着他回来。

爷叔:
生活中要累积情感,就是要累积好的体验。家庭生活难免冲突,冲突来临时,能有好的体验为基础,那么,冲突就可以向良好的方向转化。

胡坚: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看到孩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说话了,话里带着责备、火气。我没有反思,过去我对孩子做了什么,以至于他现在有这种行为。
我孩子在公共场合与人相处有问题。比如,孩子与他人同桌,看到了喜欢的蛋炒饭,就会全吃光,没考虑留给别人吃;集体看电影时,孩子会冲到前面把别人挡住;坐电梯也往前冲,不管其他人在排队。孩子这些行为反映我们在他小时候没教育好。
然而,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立刻带着情绪去责备他。这让孩子很受挫。

主持人:
可是,孩子不考虑别人,把别人的饭都拿到自己碗里,难道父母不责备他,还夸他吗?管教孩子就不能建立情感吗?

胡坚:
不是不责备,而是在七岁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教过他。
他现在进入公共场合,被别人责备了,我也骂上去,但是我们情感基础没建立,我没法跟他讲理,孩子没法知道他错在哪里。不是现在跟在孩子后面骂,而是要先解决前面的问题。当我好好跟孩子说,当他没有情绪的时候,孩子会听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难处,比如他很难耐心听他不懂的话,于是,在别人讲话时会显得散漫、不尊重。
我要让孩子体验到,如何做才会有好结果,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正面的累积。
孩子也想做好,但是很怯懦,很怕做错,这时候需要父母的支持。
孩子犯了错,他自己知道;如果我还是骂,情感就无法建立。

爷叔:
如果以前没建立情感,从今天开始,怎么去建立呢?父母没有耐心听别人,孩子当然也就没有耐心听别人的榜样。
让孩子有良好的体验,不一定是好事情。受打击,也可以有好的情绪体验。
建立信任的过程是复杂的。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很可靠,就必须在落实父母的话之后,有给孩子带来益处的经验累积。
胡坚老师说到蛋炒饭的事例,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呢?父母当时有个需求——面子,孩子“蚕食”桌面是有失体面的。于是,父母一般不会去想法纠正孩子的行为,而只有一个强烈地意念:立刻制止。
纠正和制止是两回事。哪怕你嘴上说“不为面子”,但父母的实际期待是“不要发生”。
孩子为什么无视规矩而只顾满足自己呢?他有什么需求?当面对众人和蛋炒饭时,孩子的表现说明了他对“规则”的重要性一无所知。面对众人,他的需求是:理解在公共场合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怎么满足孩子这个需求,让他知道重要性呢?
对狗,一棍子打上去就可以了。对孩子,怎么充满情感地讲道理?为了孩子“良好成长”而“讲道理”,是有感情的;为了爸妈的面子而“讲道理”,是没感情的。这个道理怎么讲,取决于父母的内心动机。
情感建立,需要安慰和倾听。安慰,往往是坏事情发生了。倾听,也不一定是发生了好事情。安慰与倾听的基点,都在于利他精神。利他精神越明显,情感积累就越多。利他才是利己的前提。不利他,是没有办法利己的;爱人如爱自己,不爱自己,不可能爱他人;光想着爱自己而不爱他人,结果也爱不来自己。利己是本能,利他是需要学习的。只按本能生活,人格就低下了,不能与人相处了,当然也就对自己不利了。
人不能只按照本能生活,要有更高的境界,在大家眼中是个大写的人。我们不是单单“做自己”,而是要有一个大家赞许的人出现在自己身上。
做你自己,是有情感的自己,是利他的自己。单单利己而不懂利他的自己,根本无法利己。
如果是有情感地责备孩子,哪怕是狠狠打他屁股,是为他好,孩子是能体会的;指出孩子什么对他不利,而不是什么让父母不利、丢面子,孩子终将觉悟他自己。
孩子认为只要吃到蛋炒饭就是利,只是本能的反应。要帮助孩子明白,超过“蛋炒饭”的,还有着他没看到的、更大的不利和大利。我们可以编故事、讲比喻、用寓言,给孩子讲清楚这个道理。
真正“为孩子好”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光要有“为孩子好”的出发点,还要有“让孩子好”的结果。
孩子做错题目,一个错是答案没对上,这个错不重要;真正的错,是审题、做题的思路出了问题。思路错了,对孩子一生都不利。思路决定出路。你把孩子真正的错挖掘出来,孩子一定会明白这是对他最有利的。父母能给孩子指出真正对他长远甚至一辈子有利的事,这才叫对孩子好。

老黄:
“好安排”讲得很好,把正能量传递到周围人身上,是难能可贵的。儒释道三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认识自己。王阳明心学总结,认识自己的核心就是:心上学,事上练。
我们和所有人沟通的前提是情感基础,如果没有情感基础,沟通是无效的。
我们之所以成为家人,是有过情感基础的。是我们把它破坏了,还不知觉,还在那讲道理。
我们现在需要重建情感基础。如果没有学习,我们甚至连“家庭沟通需要情感基础”的概念都没有。情感基础,建立起来很不容易,但是毁起来很快。往往我们毫无顾忌的一句话就会毁了情感基础。等我们意识到情感拐点去补救,就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一件小事,少说破坏情感的话。
安慰、倾听、利他,用结果检测动机,都是很好的办法。认识自己之后,就能做到无我利他;如果不认识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

书亚:
对于中华民族,情感是我们避讳的话题。爱与被爱是我们最大的需求,也是我们最不能得到满足的地方。结婚后,夫妻间就不讲究什么爱不爱了。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不说爱了。我看了个国外视频,有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回答“爱是什么”,她说“爱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我的需求前面”,我听了很受触动。
从我家换水龙头的案例看,孩子希望得到我的尊重和认可,我没有顾及他的需求,只顾换我的水龙头。真正的需求往往我们看不见,小女孩的话给了我很好的提醒。《大学》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把什么放在先,什么放在后,是很关键的。
老黄说到我们家庭本来是有情感基础的,我有些不同看法,我们民族所谓的情感是在血缘,所谓“血浓于水”,亲生的总比领养的亲。这与爱是两码事。就像那个小女孩说的,她不是在说“爱是把爸爸妈妈的需求放在我前面”,而说“爱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我的需求前面”。

主持人:
伤害的话已经出了口,基础的情感已经被破坏了,该如何修复呢?家里“疑人偷斧”的事也常有,其实家人什么都没做,有人却莫名奇妙受了“伤”,这种“伤”又该怎么医呢?谷歌总裁说: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只要能想到的动作,机器人都能替代,但是有一件事机器做不到,就是人对人的爱。关于爱的智慧、饶恕的智慧,我们来年要继续谈。
巴以冲突还在继续。古书上记载: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提供武器并不能安慰人。

爷叔:
普京有什么需求,泽连斯基有什么需求,内塔尼亚胡有什么需求?说白了,都需要爱,有了爱,就不打了。拳头不能制服人,暴力不能建立权威,只有爱能建立权威。
在家庭中,也是通过爱建立权威。我们家庭是有情感的,但都是比较浅层次的情感。深层次的、能承受暴风骤雨的情感基础是什么?基础打牢了,不惧风雨;基础没打好,容易垮塌。深刻的情感基础在哪里?我们如何建立?我们来年继续聊!

{ 创设幸福家庭,提升你我视野;轻松聊出智慧,善意践行建言 }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Rajiv Perera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