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远志明牧师谈音乐之父巴赫:他的手稿每页都写“荣耀归主”

作者: 任希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2年11月26日 03:50 |
播放
巴赫曾经全职服事过的圣托玛大教堂(图:远志明微博) 巴赫曾经全职服事过的圣托玛大教堂(图:远志明微博)

近日,华人牧者远志明牧师在微博上推荐了巴赫,他在微博中提到这位著名音乐家在自己的手稿中,每一页开头都写着“奉耶稣的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艺术家与基督的关系吧。

远志明牧师微博中拍摄了德国莱比锡的圣托玛大教堂,教堂古老而有气势,而在这个教堂旁边就是巴赫的寓所。巴赫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父。在他死后,人们发现成千上万的音乐手稿,每一页开头都写着:奉耶稣的名;末尾都写着:荣耀归于上帝。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在世共享74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

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小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就是在这里把圣经翻译成德语的。那时市民们最主要的音乐活动中心是教堂,最需要的音乐就是新教音乐,教堂同时也是开展人际交往的聚会场所。市民们在聆听美妙音乐,颂扬上帝的同时,还能获得交际的乐趣。在那个年代,没有脱离教会而生存的音乐家,也没有不信基督教的世俗宫廷。基督教思想和教会活动被社会广泛承认,并且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支柱。当时教堂唱诗班的音乐表演活动极为频繁:每天的排练,每周六晚上和周日全天的演出,每年三个重要的节假日和无数小宗教节日。

一个曾与少年时期的巴赫有密切私人关系的教堂乐师凯勒在自传中写道:“我们那里的小学从七年级就开始教导有关基督教信仰的知识,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圣经、赞美诗歌和基督教教义为基础,教孩子们读、写、唱、算等方面的能力。”这种神学教育对巴赫产生极大影响,在中学里,他必须牢记和背诵《旧约》中的诗篇、神圣语录和使徒书、学习路德教派的经典教科书《洪特尔概论》,熟悉路德教派的教义,并对马丁·路德本人的著作和其他宗教领袖撰写的教义争论和信仰实用书籍进行研究。这一切都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宗教音乐家打下了牢固的神学理论基础。

教堂音乐、主日崇拜和圣经话语成为巴赫整个学生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家族产生过众多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巴赫少年时因父母去世,年仅14岁便在小镇上做管风琴手。巴赫在就读于纽伦堡神学校时,由于“他极为完美的高音”,不但在学校唱诗班里担任领唱,还被当时颇有名气的圣米歇尔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并被选为圣歌独唱。

1723年,巴赫得到莱比锡的圣·托马斯路德教会唱诗班的职位,他认为这是神将他带入全时间侍奉的呼召。此后直到1750年去世,他一直将自己完全沉浸于为了崇拜活动而创作康塔塔、圣乐和受难曲的工作中。这段时间是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多产的,也是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共为教堂创作了5套,近300部可供全年演奏的宗教康塔塔,《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圣诞节清唱剧》等是其一生中最伟大的声乐作品。

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歌德曾对巴赫的音乐给予高度评价:“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器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数百年来,巴赫一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传道人之一,很少有作曲家能像他那样,通过音乐使耶稣基督的福音如此彻底地进入人们的心灵。因此对于众多二次创作巴赫作品的表演者来说,在追求个人演奏风格的同时,必须以作曲家的宗教思想和神学观念为出发点,也应当用如同“听道”的心去领受他的作品。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