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武汉80岁老教堂救世堂能保住吗?

作者: 叶一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3月23日 10:17 |
播放

  近日,著名撰稿人傅国涌在发表博文《汉口1931年建的基督教救世堂能保住吗?》,称有关部门扔一再试图推动平移,武汉基督教救世堂能不能保住令人忧心。

博文称:汉口汉正街上有一座建于1931年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基督堂名为救世堂,原为英国循道会在汉口的总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1993年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本应作为宗教场所和文物古迹而受到双重保护。
 
但两年前开始,教堂隔壁的武汉市普爱医院(其历史根源也是这个教堂创办的教会医院)因为要修建某大楼,看中了教堂后面原江汉桥小学(1949年前也是循道会所办的教会学校)拆迁后的地块,按照他们的规划要拆除救世堂,然后旋转90度后重建。这一消息因为遭到多方反对,最终作罢。
 
之后,有关部门又动议平移救世堂,且不说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砖混结构建筑平移的可操作性如何,平移动议也毫无理由,救世堂已有80多年历史,又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仅仅因为要做一个商业开发(非地铁、防汛施工或军事工程等)就要拆除或平移,如同让一个80岁的老人给一个20岁的年轻人让座位一样可笑。
 
而救世堂的平移计划,仅平移主堂,而堂前院落和临街的门楼式牧师楼将不复存在,原有格局被完全破坏,特别是牧师楼,是汉正街上硕果仅存的几个老建筑,与主堂同时建造,风格统一,外观精美,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该堂绝大多数教友、90岁高龄的阮老牧师、武汉市众多文史专家都反对拆除或平移,但有关部门仍一再试图推动平移。
 
每个老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救世堂是西方基督教传入华中地区最早的落脚点,其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反映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保护老建筑,就是保护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保护上帝在历史中工作的痕迹,深愿各界人士都能看到历史建筑的不能用金钱利益衡量的价值,参与到保护历史建筑的工作中。
 
汉口基督教救世堂简介:
 
救世堂1993年列入武汉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现为全市139处“优秀历史建筑”之一。
 
据考证,1862年,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郭修理来到汉口,1867年在此建大通巷福音堂及小学、医院,英国循道公会将这里作为湖北的中心教堂,进入省内各地传教。1931年,教会通过向中国教民募捐,将福音堂原址改建为现在的“救世堂”。整座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楼顶上建有钟楼一座。大堂内直径2米的圆窗所用彩色玻璃,据说是当时专程从英国伦敦运来。
 
根据历史记载,战乱年代救世堂曾收容救济过不少本地百姓,为他们提供食品、衣物、医药和暂时住所。日军占领武汉后,教会曾在救世堂设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办事处”,给难民发放寒衣、粮食,帮助难民向后方转移。1941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将传教士全部关入上海集中营,教堂、小学都被勒令关闭。
 
“文革”期间,救世堂曾被用作普爱医院的会议场所,上世纪80年代恢复礼拜活动。
 
如今,每到周日,能容纳近千人的教堂里常常坐满了人。除了做礼拜外,平日里教堂还会组织学道班、舞蹈班、唱诗班等活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