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微信

从泡面青年的债务人生反思:如何面对世界给我们的欲望?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7月08日 14:06 |
播放

在没有遇见这个学生之前,我从来没想到人会被债务压榨到这样的程度。

这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姑且叫他鹏阳吧,是我单位中的同事。我第一次遇见到这个男孩的时候,心里有些诧异,心想:“为什么本应该阳光帅气的年纪,却留着不修边幅的头发,穿着邋遢的衣服。”我打趣道:“这兄弟是走艺术路线的哈?”鹏阳笑道:“哥,别嘲笑我了,我这是被金钱压弯了脊背。”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并不以为意。因为现在的00后,父母多少会给予一些支持,而且他已经毕业,也有了收入,怎么可能太过为金钱担心呢?

但后来他的行为,慢慢地打破了我的认知。

相信我们都吃过泡面,但是否连续一个月、两个月天天吃泡面呢?在和鹏阳同事的三个月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后来我找机会和他聊天的时候,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

“超前消费”这四个字就是造成他连续吃两个月泡面的原因。

刚上大学的时候还好,他和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一样,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过着悠闲的的大学生活。但到了大三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周围同学换最新款的手机他看在了眼中、周围同学换性能好的电脑他看在了眼中、想要给心仪的姑娘送礼物成了他的心事.......没有钱怎么办?那就通过手机贷款吧!于是他就开始了通过手机应用的贷款之旅。

用他的话说:“最开始贷款的时候,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压力,因为父母的钱一到账,就还上了。”但是随着贷款次数的增多、贷款金额的增多,父母给的生活费已经无法还款。但他又想到一个方法,就是“以贷还贷”。就这样,到了大四他就开始通过各种手机应用开启了“以贷还贷”之路。用他的话说:“我知道这种方式不对,但是我也不敢和父母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直到大学毕业,进入工作的岗位,他才刚刚有了一点希望,因为他有了工资可以用来还贷。但是他的工资刚刚够每个月还贷款,所以他不得不每个月继续吃泡面......

当然,即使每个月吃泡面,他也需要继续还款一年的时间,才可以结清本金和利息。

听完他的经历,我倒吸一口凉气。在本应该有梦想、本应该充满奋斗热忱的年龄,却被债务压伤,心中想的仅仅是“我要赶紧赚钱还清债务”,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忽然想到经上的一句话:“心中贪婪的,挑起争端;倚靠耶和华的,必得丰裕。”

虽然这一路走来,上帝没有让我拥有很多财物,但是上帝并没有让我有任何的缺乏,更没有让我陷入到债务中,这就是上帝对我格外的恩典。

当然,我也在其中受到了一些提醒。

首先就是对待世界的态度。

谈到“世界”这个词语,其实不仅仅指的是我们肉眼所看见的世界本身,更是指我们心中所羡慕、所渴望、所在意的具体事情。这个“世界”可能是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耳机,这东西或许很小,但当为了拥有它食之无味、夜不能寐的时候,那这小东西就成了人的世界。

同时,这个世界,也就成为了人的主人,使人做出不自觉的行为。正因如此,人才会为了电脑、手机、包包,然后去贷款,甚至裸贷,然后获得这件东西。

但是冷静下来思考,这外在的物品,真的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盛吗?真的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满祝福与喜乐吗?断然不会,相反会让人陷入无尽的欲望和贪婪中。

就这物品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人用错了心态和眼光,那就是人本身的问题。

所以圣书说“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当人不去恋慕、贪图这些虚假的事物时,自然生命中就会获得真实的自由,从而不会被一些不重要的债务所累。

如果人因为疾病、贫穷而产生贷款或者债务,这无论是谁都会心生怜悯。但是如果人因为贪婪和欲望产生贷款和债务,往往很难让别人产生怜悯之心。

但是这个世界却一直挖掘人深处的贪婪和欲望,并且渲染物质的丰富,让人误以为拥有了物质就会获得丰富的人生。就像车企的标语“成功人士的标配”,然后一些青年在没有还款能力的时候,为了所谓的“成功”贷款买车;就像房企的标语“人生进阶”,然后一些人刚买了房子,又开始考虑住房升级的问题,然后继续贷款买房......

这个世界总能找到人欲望的所在,如果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终将被这些所谓的“成功”牵着走,最终在疲惫和虚无中度过此生。

其实,我虽然在服事上帝,但是在不经意间也会羡慕这个世界的浮华与宴乐。有的时候我也会和姊妹说:“如果我能有个大房子该多好!”姊妹就会责备我说:“贪财是万恶之根啊!”每当这时,我就会立刻回转到上帝的面前。

人都会有被世界吸引的时候,但是我们却要专注于生命本身,如此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注视到生命最真实的部分,才不会枉度此生!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