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段充满苦难与胜利的历史,无数中华儿女为了祖国而付出了血水与汗水。而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份子,广大基督徒(包含基督新教、天主教)又是如何参与抗战的呢?
在十四年抗战刚爆发的时候,就有不少基督徒投入到抗日救亡当中,马相伯、刘良模、刘湛恩等等就到处为抗战奔走呼号,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有些人之所以毅然走上抗敌前线,就是与他们的抗日宣传有着密切关系。
尤其是马相伯,当时他已经90高龄,可他不顾年老体弱,到处发表演讲,号召国民奋起抗战,保家卫国。他告诫全国民众“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以激发他们的抗战热情。因此他被称为“爱国老人”。
而当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有些基督徒出于爱国热忱,更是走上了战场,与穷凶极恶的日寇进行了殊死战争。他们当中有些人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血肉长城的一部分,比如七七事变中殉国的佟麟阁将军,著名空军英雄高志航、张大飞等等。
而教会所办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却坚守上海孤岛,拒绝汉奸的拉拢,并鼓励年轻人积极抗日。他的所作所为令日伪军愤怒异常,于是将其刺杀。刘湛恩以自己的牺牲,鼓舞了国人抗战。
日本鬼子踏上中国的土地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作。一些在华的传教士与广大中国民众同甘共苦,他们建立了安全区,让不少中国难民免于被日寇屠戮。饶家驹、贝德士、魏特琳等等所建立的安全区,就救助了几十万中国百姓。而在河北的文致和主教等人也因救助难民而被日本人杀害。
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牧师除了救助中国难民,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将日寇的暴行拍摄了下来。这些影像资料,在战后成为控诉鬼子罪行的铁证,成为南京大屠杀无可辩驳的证据。
抗战爆发后,国内教育界中的基督徒为了保持文脉,不被日本皇民化所奴役,纷纷迁往内地。梅贻琦、张伯苓、吴贻芳等人在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办学,为中国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并为中国提供了人才储备。
吴贻芳不仅在大后方从事教学活动,更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宣传中国的抗日,得到了不少西方人的同情与点赞。而在1945年4月,她作为无党派人士,成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参加在美国召开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成为了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
以上只是抗战时期中国教会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缩影,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见证。抗战时期中国教会与全民族一道,共同担负了苦难与抗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在中国社会作了美好见证。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代代传扬。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