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信仰是对悲剧宿命最有力的反抗:从爱任钮和奥古斯丁的不同谈早期教父对苦难的认识

作者: 读者来稿 郑微末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8月26日 08:57 |
播放

虔诚的基督徒在其信仰探索中自然会面对苦难、死亡和人性等重要问题。圣经中对这些议题有着丰富而原则性的阐述。尽管如此,由于文字表达等障碍,许多信徒未能形成书面作品。然而,通过研读早期教会教父的著作,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代的信徒一同在圣经的光照下思考这些命题。

早期基督教的神学界对于苦难、死亡与人性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其中爱任钮(Justin Martyr)和奥古斯丁(Augustine)的思想尤为突出。他们的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信徒的信仰生活和神学思考具有持续的启发作用。这两位神学家的著作在国内已有多种译本,方便信徒和学者阅读和研究,故此不在此特别推荐。

一、爱任钮的认识

爱任钮在一个不平等和贫困充斥的社会中生活,他将苦难的根源追溯到罪恶,而罪恶本身则植根于对真理的误解和对善良的无知。他强调,正确的信仰和知识对于预防苦难至关重要,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正当的信仰和知识来规避罪恶,减少苦难。

在爱任钮看来,人性是一段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旅程。在这一过程中,苦难与死亡不仅是不可避免的,它们还承载着与上帝和解的终极意义。他特别强调了人与神的联合,认为耶稣基督的受苦与死亡是人类获得救赎、修复与上帝关系的途径。爱任钮反对诺斯底主义的观点,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使人类得以承受苦难并与上帝联合。

爱任钮进一步指出,人类在被创造之初并非完全定型,而是需要在生命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以成为上帝荣耀的子女。基督的降临,旨在通过信仰和洗礼,为人类带来救赎,使人们得以敬畏上帝,并信仰其儿子的道成肉身。信仰上帝的灵在心中,人的灵魂得以净化,与上帝建立活泼的关系。

爱任钮的三元人论为理解苦难和死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他认为,人是由灵、魂和体三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框架下,苦难和死亡不仅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更是灵魂成长和完善的必经之路。通过强调基督的救赎作用、信仰的重要性以及三元人论的观点,爱任钮阐释了苦难、死亡与人性之间的深刻联系。

二、奥古斯丁的认识

奥古斯丁的思想体系复杂而深奥,其影响力跨越了教会的界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继承了早期教父的神学思想,还深受古典哲学的影响,这与他从小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密不可分。

在奥古斯丁看来,死亡是原罪的直接后果,人类的堕落引入了死亡。他将人性分为堕落前后两种状态,认为苦难和死亡是原罪的直接结果。人类的灵魂原本与上帝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导致了这一联系的断裂,使人类遭受了苦难和死亡。然而,通过上帝的恩典,人类有可能克服原罪,实现灵魂的净化和重生。

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探讨了恶的根源,指出恶行是人类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他区分了“作恶”与“遭受恶”两种情况,认为前者是真正的恶,而后者则是对前者行为的公正报应。他还提出了物理之恶、认识之恶和伦理之恶的分类,进一步细化了对恶的理解。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和死亡是上帝对其罪恶行为的惩罚,这种惩罚体现了上帝的公义。通过苦难,上帝彰显了对罪恶的公正审判。因此,人类的苦难和死亡不仅是对原罪的惩罚,也是上帝公义的体现。

在奥古斯丁的神学探索中,自由意志与预定论的张力尤为突出。他早期为驳斥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强调了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在与贝拉基主义的辩论中,他则强调了上帝的预定,尽管如此,他依然认为上帝对一切未来有着全然的预知,而人类的意志保持自由。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深刻地讨论了人对必朽事物的依恋,以及随之而来的丧失之痛。他认为,死亡是人的终极敌人,而人的有限性正是反思生命意义的契机。

他提出了以双重爱——爱上帝与爱邻如己——为基础的圣经解释学原则。这种解释学不仅涵盖了道德和生活节制的教导,更强调了一种充满力量和热情的爱。“属天之爱”是对上帝的纯洁之爱,它超越了私欲,是一种精神的提升。而“属地之爱”则与个人欲望相关,若不加以节制,可能导致道德的堕落。

奥古斯丁从爱与死的角度审视生命,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灵与肉的交织,而爱是对抗这一宿命的力量,是确认自我价值的方式。另外,在《基督教教义》中,他提出了符号理论,区分了事物与符号,并探讨了符号的双重作用,这为他建立的双重爱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三、两位神学家的认识差异和侧重点

在现代基督教神学讨论中,爱任钮和奥古斯丁的思想经常被相互对照。宗教哲学家希克区分了“爱任钮进路”与“奥古斯丁进路”,以此框架来分析“神正论”的议题。

1.两位神学家都认识到苦难、死亡与人性之间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爱任钮强调通过正确的信仰和知识来规避罪恶和苦难,而奥古斯丁则着重讨论了原罪、救赎以及爱在灵魂净化中的作用。

2.爱任钮认为苦难和死亡是人性发展的一部分,是与上帝和解的途径;奥古斯丁则认为这些是原罪的后果,是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是人类从属地之爱转向属天之爱的过程。

3.爱任钮坚持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创造的,他在反驳诺斯底主义时,强调了大公教会信仰与圣经的一致性,这对基督教神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古斯丁则更侧重于个人信仰的内省,这也可能是他的著作广泛流传的一个因素。

四、经上对苦难、死亡和人性的启示信息

让我们回到圣经文本。

《彼得前书》中,使徒彼得阐述了苦难对信徒的意义,将其视为信仰力量增长的试炼,以及亲近上帝的机会。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物理终结,也是灵魂与身体分离的时刻。罪导致了人与上帝的隔离,带来了灵性的死亡,这是犯罪必须承担的代价。《罗马书》中指出,罪是苦难、疾病和死亡的根源,这些是人罪性的具体体现。死亡既是罪的惩罚,也是通往永恒解脱的开始,预示着一个无痛无死的美好时代的来临。总体而言,苦难是信仰成长的机遇,是上帝对信徒的考验;死亡虽然是罪的结果,但也标志着通往一个无痛无死的未来。

此外,尼古拉和约瑟夫等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的言论,对基督教神学中关于苦难、死亡与人性的理解产生了影响。尼古拉通过叙述希罗德的暴政和其痛苦的死亡,展示了权力如何导致人性的堕落和正义的丧失。柏拉图哲学也对早期基督徒的人类观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理解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以及复活教义方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