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没什么玩伴,村里的人都忙着在田里干农活,谁也不放心把孩子放家里。因此我的童年是跟着父母在田里度过,相较孤独。
我的第一个伙伴是一群小猪。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家为了经济多收入一些,从亲戚家赊账买了一只母猪,准备繁育小猪,出售猪仔。第一窝小猪是在我的盼望中出生的。我至今清楚的记得,到了母猪下崽的日子,我和父亲在猪圈边坐在凳子上,从上午等到下午。第一胎生了六只小白猪。自此之后我的生活就多了六个小伙伴,只要回到家里,就会和它们一起玩耍。我最喜欢的事就是挠它们的肚皮,它们就会乖乖躺在地上,一副舒坦的样子,憨态可掬,那种对我的信任,总是让我感动。然而好景不长,四个月之后,小猪要出栏了。联系好了买家,要一次买走。当时的我真可谓伤心至极,就像自己突然要离开亲人一般。我拉着其中一只猪,死活不愿撒手,最终在我伤心欲绝的哭泣中,看着我的伙伴被拉走了。那是我第一次如此伤心。
我的第二个伙伴是一只雪白的长耳兔。那是我的伯母送给我的。为这只兔子,我还专门用砖垒了一个窝。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树上摘下一把新鲜的洋槐树叶放进它的窝里,然后看它吃树叶。就这样我和它度过了几个月的愉快时光。到了秋收农忙的时候,早晨起来就要跟着家人到田里收玉米,收黄豆,挖红薯,拾棉花。中饭也是回家匆匆忙忙吃饭,再回到田里。等到半个月的秋忙过后,我才突然想起我的兔子。可是它已经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了。我再一次伤心欲绝,把它抱起来,往嘴里放些青草,可是已经无济于事。我又把它放在母猪边上,希望它吃一点母猪的奶,但是它已经不会吸奶了。就这样,我在伤心中,看着它死去。又在父母若无其事的表情中,看着它被剥皮,被红烧,最后成为餐桌上的一盘菜。
我的第三个伙伴是家里养的狗,我们相伴十年,他会捉老鼠,会看家,每次我放学归来,它都是第一个冲出家门迎接我。但是它后来还是被毒死了。家人又在我的伤心欲绝中,扒皮吃肉。
前段时间又看到网上被刷屏的一个新闻,“我的好朋友被爷爷吃了”。说的是一位博主的爷爷把自己养的宠物兔做成菜的事情。这位博主与这只兔子感情很深,从小养大,还拍摄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发在空间里。然而,就当她把这只兔子当成家人的时候,却被爷爷吃掉了。这不是伤心所能表达的。
在孩子的眼里,那不是一只普通的宠物,那是一个陪伴自己的伙伴,是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家人。它伴随自己的成长,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记忆。但是在孩子眼里的陪伴,在父母眼里却变成了一道可以吃的菜,或者一件可以带来经济收益的货物而已。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闲暇人的思考。一个没有闲暇,整天生活在生存边缘的人,他思考的当然是食物,而不是世界背后的规律和本质。同样的道理,把一只动物看成伙伴,看成朋友,你和它之间只有纯粹的友谊,而没有彼此利用的企图,这大概也只有闲暇的人才会有。
在一个饿了要吃树皮,甚至易子相食的苦难生活中,生存下去才是最大的道理。那么一切可吃的处境下,哪里还有什么朋友,哪里还有什么陪伴,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在你眼里的宠物,你的宠爱在那一代人眼里,不过是这个动物的育肥过程罢了。因此,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尊重孩子谈何可能。
在一个生存危机的时代,对孩子过分的爱对父母来讲显然是一种潜在的伤害。而对孩子的几近冷漠的心态反而是应对环境而产生的自我保护。在饥饿的时代中,食物短缺只是危机生存的一个方面,还有无形的瘟疫。因此高死亡率带来的结果,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多次面临自己孩子的死亡。减少对孩子的爱,减少对孩子的尊重,显然是父母在不断经历子女死亡的过程中,所学会的自我保护。他们无力更改现状,只能接受现实,并在现实中努力生存下去。因为对孩子的过分宠爱,会为他们因为孩子死亡带来沉重的打击,这种沉重的断肠之痛,一次次击打,必然会击垮父母的信心。而死亡的常态化,让父母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离别。
但是今天的时代,生存危机早已经解决,人们有足够的资源产生“闲暇”,尊重孩子才能成为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尊重动物,尊重世界。当今时代新一代年轻人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与祖辈的传统价值观早已经不同。因此我们看到的,宠物被父母吃掉的事情,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和共鸣,就是这两种文化价值的剧烈冲突,并且这种冲突还十分普遍,几乎发生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孩子的成长被一次次抹平,他每次的爱心和情感投入,都被父母否定。让他们在成长中一次次经历生死离别的痛苦。这需要的不是孩子的适应,也不是孩子的一次次原谅,而是父母自己的反思。但是,我相信等到这一代喜欢宠物,视宠物为自己朋友的孩子长大之后,他们能充满爱心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和世界。
耶稣在福音书里,早就说过:“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这里说的很明白,在福音中,爱是无条件的,不论你生活的处境如何,爱都是信仰中的真理。因此,对于基督徒的我们来说,更要常常反思,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养的宠物,是站在孩子角度考虑,还是站在传统角度看待,我们是否按照耶稣的教导,尊重孩子了。
欢迎通过邮箱联系作者:lidaonansir@163.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