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耶稣带来的历史转变:尊重每一个人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8月28日 08:31 |
播放

什么是社会的进步?按照基督教历史发展观,人类最好的时代在伊甸园时代,那个时代自由美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现世生活与伊甸园相比,充满了防御与抵触,争执与混乱。按照这个状态,那么什么是历史的进步?显然不言而喻,就是人逐渐从对立的状态走向彼此相爱的状态,当然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由对立,逐渐演变成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尊重,这就是耶稣到来的历史转变。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生活的并不自由,也并不如意,这不仅是因为当时不像今天的生产能力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社会空间的狭小。这种狭小是因为律法的辖制。法利赛人在公共空间监督者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看他们有没有做违背律法的事情,如果做了就会把他们定为罪人。然而这些律法并不都是规定不能侵犯别人,有些规定则是不太合理。比如安息日即使生病了也不能寻求医治,饥饿不能掐麦穗吃,甚至还有的规定了安息日能走多少步等等。除此之外,人们敬拜上帝还得兑换银钱等等。这些律法规定是如此反人性,反自我,让人们生活的空间极度狭小。而且这狭小的空间还不断被祭司和法利赛人挤压。

耶稣来到之后,在安息日治病,允许饥饿的门徒在安息日吃麦穗,与罪人同席吃饭,并且掀翻了在圣殿广场兑换银钱的摊铺。耶稣来是让大家尊重律法,并且明白律法的真实含义不是外在束缚,而是内心的诚实。因此只要内心诚实,哪里都可以敬拜上帝。这样,耶稣将外在的律法规范内化成精神的认同。这不是降低了律法的标准,而是提高了律法的高度和规范的范围,同时也给人留下了社会空间。

因此,耶稣到来是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不再是人审判人,人提防人,而是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面对一个生来瞎眼的人,我们看到他不是首先充满歧视地思考究竟是他犯了罪还是他父母犯了罪。而是像耶稣那样尊重他,询问他的所需。我们不再以道德和优越性来审判人,来歧视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比自己穷的人。而是尊重他们,给他们平等地看待。就像在伊甸园中,平等地看到每一个创造物一样。

过去,我们看到一个乞丐,也许马上会不尊重地漏出鄙夷的表情,而把他归入反面的群体。今天有很多人可能不会那样做了,他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给他投一个硬币或者一句鼓励的话。过去,面对一个清洁工,我们会也许会告诫我们的孩子,以后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向他这样没出息,只能扫大街。今天,我们面对一个清洁工,有很多人会递上一瓶水,或者告诫自己的孩子,以后不要乱丢垃圾,清洁工打扫起来很辛苦。我们会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歧视链在不断改变,也在慢慢消失。反而是那些秉持着传统优越感的人,才想着怎样维护歧视链。就像犹太的祭司们一样,想着怎样除掉耶稣,来维护自己的优越和特权。

一个成熟的社会,会尊重所有的人,不管这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拥有多少财产。我记得前几年美国发生了一场凶杀案,凶手持枪闯入了校园,杀害了十几个人。凶手被抓捕归案,等待法律的审判。在校园的追思仪式上,他们却为那个凶手也点燃了蜡烛。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凶手也要如此对待。道德审判是上帝的事情,而我们只是秉持着对每个人的尊重。凶手也是一个生命,被撒但捆绑的受害者。因此这种文化中,显然让我们看到耶稣在福音书中的影子。

前几天,朋友给我推送一篇文章,讲述了李树的故事。李树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躺平,用过去的话来说是懒惰。但是,在今天我从李伟身上所看到的更是社会对他的尊重,以及在对他的尊重中他内心的平衡。

29岁的李树工作过几年之后,不想继续这种打工的日子,于是辞掉了工作,开始过起另一种生活。他在出租屋内度过了几年不工作的生活,直到积蓄耗尽,不能交房租为止。于是他搬出了出租屋,靠着一顶帐篷,和极其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公园和绿地开始了另一种“流浪”的生活。平时积蓄用完就打打零工。在这期间,他也挨过饿,被管理员驱赶过,但是他没有改变这种生活状态。

他感觉的不是失落,不是一种道德压力,也不是想到父母期望,“当你彻底放下对人生的一些追求,你的心境就慢慢就会变得平静,然后慢慢就会习惯这种生活,就感觉很放松,就不再有那些压力,不再有那种追求,也就不再有那种可望不可及的那些失落。”他是一种平静。他在这种平静中尊重自我。我想今天的城市环境和空间,也为他提供了生存和被尊重的空间。

这应该是我们社会的最大进步。我们不再以他人的财产情况和自主选择来歧视他人。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提倡贫穷,我们当然提倡积极勤劳的生活态度,但是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模式。

一个社会的创新怎样才能实现,我想就是社会给每个人以自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爱因斯坦就是牛顿和马斯克,任何天才都需要成长。统一的模式显然培养不出天才。天才的创新恰恰就是对原有模式的打破。如果我们不允许大家自主选择,只能允许一种生活模式的存在,那么创新永远没有可能。因为我们没有给创新空间,没有给每一个想打破传统的人成长的空间。我们如果想要接受创新带来的社会财富,那么就必须让每个人拥有沉默的空间。发明博弈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曾经因为精神分裂而长期不能工作,但是他的学校仍然保持他的工作,尊重他,为他提供薪水,正是在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发明了博弈论。电影《录取通知》讲述的是几个学渣因为没被大学录取,而自己创办学校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全是学渣的学校却成为美国的常青藤大学查普曼大学,她的道奇电影学院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的翘楚。

尊重每个人,就是为社会提供了活力和创新的根源。那么今天的教会同样需要尊重每个人,为每个人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教会将来的创新,同样需要他们的个性,需要他们的“真自我”。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Didgeman via pixabay.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