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警惕教会泛滥的“爱”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9月08日 08:26 |
播放

在耶稣的比喻中,有关九十九只羊和一只羊的故事,教会最喜欢引用。但是教会引用这段故事的落脚点,不是强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强调团体对个体的单向关系。在耶稣的比喻中,他的重点是落在上帝对那一只落单羊的爱,以显示十字架救恩的普世。因此,耶稣这里的重点显然并未落在团体和个体的单向关系上。所谓团体对个体的单向关系是指,当一个个体加入团体之后,他的个人独立性就让渡于团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主义。

而在有的传统教会强调集体主义的时候,往往含情脉脉,搬出父亲一般慈祥面容,这就是隐藏在父爱主义之下的集体主义逻辑。当然集体主义本身对于教会来说,是需要的,他需要每个信徒对教会这一团体的认同和团结。但是这种团结和认同是建立在保护个体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个体对个人空间的完全让渡。

一种隐藏在“爱”之下的偷走个人自由的集体主义,在基督教传统教会中潜伏上千年。我们都知道,在中世纪的教会中,信徒是没有资格和权利自己阅读和解释圣经,他们只能自己接受教士的辅导,在教士面前他们就像一群没有任何知识的卑微孩童。而教士阶层正是出于保护信徒不受魔鬼欺骗的“爱”的理由,来行使自己解释圣经的特权。而这一“爱”的理由,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中,同样是屡试不爽的御民之术。君王皇恩浩荡,对臣民恩爱有加,因此那些统治他们的地方官员被称为父母官。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的子民,成为每个官员的最高道德规范。但是却鲜有官员能做得到,倒是臣民们满足于这种“关爱”关系。

在家庭中,父爱主义的泛滥,同样是一种对个体的束缚。在罗马社会,子女不是作为子女而存在,而是作为财产存在,因此父母对子女就有生杀大权。正如我们的传统社会中,“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一样,以此来强调“隐藏”在“爱”之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特权。关于海瑞的例子,早已经人尽皆知,因为小女儿接受了男仆的饼,而被父亲饿死。尽管这个故事有很多争议,甚至他的出处和真实性也值得商榷,但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文化,却是实实在在流行于传统礼教社会中。这种沉沉的“父爱”,就像一把悬在脖子上的绞索一样,随时可能因为“爱”而收紧。

同样在耶稣时代,犹太人也面临着来自法利赛人沉沉的“父爱”。面对罗马帝国的殖民,面对希腊文化日益扩大的影响,那些“爱心”泛滥的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们,开始用律法“保护”普通民众不受外邦人的“伤害”。正是出于这种“爱”,法利赛人监控着民众的生活,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安息日生病了不能医治,饿了不能掐麦穗,因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出于对“义人”的爱,而将那些被他们的律法判为罪人的税吏隔离起来。正是出于“爱”他们批评耶稣与罪人同席的行动。

爱,是基督教活动中使用最广泛的词汇,没有之一。上帝对人的爱,教会对人的爱,信徒之间的爱,牧者的爱等等,爱可以涵盖基督教的一切。教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正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一样,这种爱是单方向的,他并没有征求也没有考虑那个被爱者的感受。

曾经有一个著名司法案例,引起人们广泛反思。一个孩子起诉自己的父母,在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将自己生下来。在得知父母也无法决定生下的是他时,他转而起诉上帝,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他带到这个世界。这件事法官怎么宣判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提醒我们,爱也不是从上到下单方向地给予,而是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回到羊群的比喻。当那一只失去的羊,被找到之后,“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这里的强调是牧羊人对那一只失而复得羊的高兴。这里比喻上帝对每一个人的爱,当然这种爱不是控制和压榨,而是找到他并给予他自由的空间。

耶稣对人的爱是不同于法利赛人对犹太人的“爱”。法利赛人出于“爱”将人们束缚在律法链锁之内,而且不考虑这些被爱者的感受,因此他们的“爱”是强制的,是灌输,是一种特权。而耶稣则不同,他强调自由基础上的爱。“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耶稣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而不是爱的特定形式。更不是爱的强制灌输。一个爱上帝的人同样不是用身体和律法,而是心灵和诚实,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上帝对人的爱呢则是,“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上帝的爱也同样给予了被爱者自由。上帝爱你,这不是上帝和你的强制交易,你一定要如何,而是你可以爱上帝也可以不爱上帝。这里的义人和歹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好人坏人,而是遵守律法的义人和违反律法的罪人。这句话耶稣是说给法利赛人听得,上帝爱人不是在乎他是否遵守律法,不在乎他一定要怎样。

今天的教会与社会的最大矛盾,在于方向的相反。年轻人想过自由的好日子,而有些教会却不想让大家过好日子。就像当年的耶稣与祭司一样,耶稣想让大家超越那些律法戒条,在上帝的主权之下,尽情享受生活。因为希腊化的生活方式给犹太人的影响太大,当然希腊的泳游池和戏剧等也给人舒服的体验。因此,过舒服的日子,并不是违背信仰,因为上帝是全世界的上帝。对上帝的信仰是出自你的心灵和诚实。而祭司和法利赛人,则反对大家过希腊化那样的舒服生活,而希望大家为了对抗希腊化和保守自己的文化,而遵守清规戒律,继续贫穷或者享受痛苦。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进工厂,因为他们喜欢做外卖员的自由生活。这不是他们的躺平,而是他们喜欢的自由生活方式。而有些教会则反对大家选择舒适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满足欲望,是一种堕落。在这种传统观念之下,教会怎么能吸引年轻人呢?

我们必须思考,福音是让人过自由的好日子还是一种固定的生活程式?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