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专访|西南一留学生回国后 对教会不同聚会模式的体验与对当代年轻人需要的反思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6月06日 18:17 |
播放

在今天中国的教会群体中,一定有着她的相同点,那就是同信一位救主耶稣基督,有一样的真理的根基——《圣经》。但在每周的敬拜聚会的模式上,众多教会却又显出各样不同的特点。例如,有大型教堂的堂会的聚会模式,也有在信徒家里的聚会模式,还有在网络上聚会的模式等等。

近来,笔者有幸与尚博恩(化名)弟兄就如何看待传统堂会的聚会模式和家庭聚会模式的话题进行了一次交流。

尚弟兄是一位来自西南A市的归国留学生,他曾经在美国修得本科,也是在美国接受了基督信仰,当他回国经历了不同类型的聚会后,他有着对聚会形式和内核的一种观察和反思,同时作为临近95后的他也有对当代年轻人的需要有着一种真切的看见。

以下是交流的核心摘要:

问:您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您蒙恩的经历是?

答:我是在美国俄亥俄州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接受基督信仰的,当时我所在的是白人多,有色人种很少的大学。大学里有很多基督徒的学生,每逢周日,他们就会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礼拜活动、一些读经的分享会和圣经学习之类的聚会,也会有户外烧烤野餐形式的朋友间的聚会,但其实也有福音带进来。然后我是2016年决志归主。我当时有一个朋友,他是博士生兼助教,他邀请我去参加一个信仰类的福音营的活动。当时就有一个欢迎慕道友的环节,他们说完了后,问我想不想信仰?然后我有感动就做了决志祷告,之后不间断地会去每周的聚会,然后学习和讨论更多的圣经内容,随后上了受洗班,在2017年接受洗礼的。

问:信仰之前和信仰之后,您的生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答:未信之前,我其实是很迷茫的一个人,我是想要去追求一个纯粹的真理,因为会学习很多的知识,但那些知识其实是碎片式的,与各行各业的联系是不多的。我就是在学习数理化等不同的学科的时候,需要用不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会有一个根基性的真理作为基石来生发出各样的学问和知识。包括自己也会焦虑,扪心自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的问题。拥有了信仰之后,我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有底了,也有依靠。同时面对死亡,在上大学之前,比如我姥爷去世,我内心深处都会有很多的痛点,但有了信仰之后我开始学会交托,学习放下很多的惦念和牵绊。包括高中住校后,跟同学关系的处理和平衡,这些都是我会遇到的问题。在留学的一开始的日子里,我也有过思想上的孤独和人际关系上的孤独,但是拥有了信仰之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问:您在留学的时候参加教会的活动和您现在回到国内参加教会聚会有什么不同呢?

答:我其实很喜欢在美国参加教会时的那种氛围 ,以及平时的各种聚会活动。我毕业之后,回到了国内,一开始我参加的是传统教会的敬拜,之后我又去了另外一个不同于传统教会的聚会模式,叫做家教会模式。过去传统大型聚会的特点是规模比较大,人数比较多,仪式感很强,要求比较多。另外,我个人听完牧师的讲道之后,我的感受是讲道内容强调教义的部分比较多,我听完之后很难记住什么可以融入到生活的信息。但是现在我在的家教会的聚会模式,它的特点是,缩小原来传统的教会聚会规模,然后侧重于家庭之间的塑造,从每一个基督徒的家庭来入手去扩展每个人的内在生命,这些人能够聚集在一起,能够去彼此分享关于神的道,这也是一种聚集讨论谈神的话语的聚会。这个过程中,大家把所听的道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处境中。这种家教会的聚会本意是想效法使徒时代,门徒们聚在一个人家里聚会,恒心祷告、赞美、学习神的话语和掰饼。它与小型团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仍然保持敬拜的仪式和圣餐等内容。

我刚开始参加的是传统的大型教会的聚会,那里的人群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我也没什么机会去认识新人,然后我作为一个新人,感觉仪式感很强,我就蛮有压力的,所以我就会有点不适应,因此就参加的少。而我初次接触这个家教会的这种聚会模式,会感觉这有点和我大学期间的这种教会聚会小组的讨论很像,这种聚会的互动也更趣味性一些,而不是全程严肃的。通过大家彼此的讨论和分享,能够让所听的上帝的话语记在心里,更好的在生活中实践上帝的话语。

除了主日以外,各小组的负责人有点像家长的形式,联络不同的组员,在周中的时候聚一聚学习神的话语,然后周日就不分组了,大家聚在一个人的家里,每周有不同的家人做礼拜的主持和事奉工作。一起分享神的话语,一起赞美,敬拜祷告,礼拜后一起爱宴和生活上的分享。 

问:你觉得就当代年轻人 95、00后群体有着怎样的特点和需要?教会该如何帮助当代的年轻人走进教会,认识信仰呢?

答:我自己是94年的,我所接触的很多年轻人,他们的一个特点是越来越讲究逻辑或者说个人主义,非常强调个性,因为全球化文化的多元性,抖音小视频之类都在鼓励人们接纳各种人和现象,这样的文化氛围就让当代年轻人变得迷茫。在信仰上或者说在他为人处事上,他们可能接触得更过于多元,他在社会上又怕去负责任,他们便会习惯性的会有策略的避开人际交往中的责任,他们会反对这种粘稠化的人际关系,就是一旦被别人依赖了,就成为了被依赖者的话,他会想要去逃避。他们对社会中各样的事情,都有很强的包容度,但是需学会在接纳和包容中有批判思维。同时,他们需要在有博爱的能力的同时,要学习面对责任。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之类的,不会在生活中应用,因此,教会如果能够作为一个陪伴者的角色可能会更好的帮助到当代的年轻人。

我认为,教会需要在传递真理信息方面、牧养模式方面、聚会时间安排等方面都需要为当代年轻人做出改革。牧者需要加强聚会的互动性,不只是牧者在讲,信众在听,而是也需要给年轻慕道友们去表达自己,表达他们的理解和逻辑,他们的领受的部分等,都可以给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年轻人参加聚会的第一个要素是,他们要觉得氛围是舒服的,不压抑紧张的,有安全感的;第二个是他们要有对内容和形式的认同感,第三个是他们觉得要有趣味性,不枯燥,不然会觉得浪费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如果教会的牧者和同工能够学会先与他们成为朋友,再陪伴他们经历何为神的创造,何为神的救恩等,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敬畏观。另外,教会组织每周聚会的时间可以是灵活的,因为年轻人他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要去做的事情,这时候教会有陪伴者或者说引导者会很好,有稍微比家长可能年轻一点的,贴近于同时代,但是又有一些生活阅历的牧者是最好的,所以就这种年龄层的弥补也是可以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提醒,这都是教会可以做的。

比如说青春期这种迷茫抑郁期,而且是使用一种既专业化但是又有温情的方式,相信圣灵是能够安慰到人的。如果教会的讲道内容过多的强调教义,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不接地气的。

当代年轻人需要的不止是能够言传的牧者,比起言传,他们更想要先看到牧者的身教,通过教会和牧者有感染力的生活本身的呈现,能够吸引当代的年轻人留在教会,亲近教会,委身教会。

因为现在年轻人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认为是同样的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更多的追求精神,以前的传统模式的教会容易让当代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因为传统教会容易呈现出绝对性地去批判的一种特色,因此,教会需要更加接地气,但又不丢掉教会的职能和事奉特质,那样会更大程度的保留住当代年轻人。

问:您怎么看待当今教会如何更好地去牧养高学历的人群?

答:回归圣经看的话,使徒行传中,使徒们的生活就是把真理和生活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大家可以感受到神的同在和信仰道路中真实的体验。教会需要一开始阶段减少教义的教导,而是更加重视互动式的牧养模式,要给这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可以质疑的空间,但是也让他们走进牧者的家庭里,看信仰和生活的融合。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聚会时间可以灵活变化,不是固定在一个时间点,而是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灵活的做聚会。

与此同时,教会可以提供婚前辅导,恋爱辅导、职场辅导、职业规划等课程,在把这些链接到神的国度的主题,就会让信仰和生活发生融合。我所在教会是非常看重家庭的,因此每次聚会,都会围绕着圣经价值观的家庭如何去建造和成长,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来自上帝话语的亮光和破碎,大家会在彼此守望和祷告中成长。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