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8日
微信

我们真正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5月29日 09:49 |
播放

耶稣与犹太人的冲突,一个主要的方面是关于个体价值观的冲突。个体是服从于集体,还是服从自我。换句话说个体是自由的还是被束缚的。犹太人企图通过律法圣洁的方式,将个体限制在集体中,让个体服从父权家长,服从于长老,服从于祭司。但是耶稣恰要打破这种格局,将个体放到上帝面前,让个体直面自我,让个体实现自我的价值。

为什么人直面上帝就是直面自我?因为上帝是自我定义,自有永有,他不需要他者赋予他存在的合法性,也不依赖他者而存在,因此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么他必须依靠自己而存在,这个根据只有在上帝那里。

——这就是耶稣与犹太社会控制者的冲突。犹太文化希望通过现世财富的积累来达到自由,因为精神的自由被限制了,那么只能用物质的积累和享受来代替。耶稣显然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他强调个体心灵自由的优先性,财富和事业的成功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个体不能被财富束缚,而是财富的主人。

路加记录说——
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耶稣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全家一条心,土地变成金。”全家劲往一处使,把地种好,丰收之后必然会带来财富。不管是种地还是做生意,全家一条心都很重要。这就告诉我们,家庭是不能有二心的,也就是家庭中个体是没有自由的。一旦家庭成员中,有人不一样的节奏,那么就意味着会影响家庭财富的积累。因此为了杜绝家庭成员的自由思想,父权家长制就成为必须。而这是小农社会的家庭结构。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故事中,充满着因为分家而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负面故事和教训。而另一面,五世同堂却成为正面的典型。在这种分家的故事中,家产是占据首要位置,超过了个人自由。有的成员希望多分家产,有的成员不希望分家产,财产最大化成为每个有不同想法成员的首要关心对象。

这位犹太人大概也遇到了这种分家的麻烦事,家庭财产不均,被哥哥或者弟弟多占,也许家庭中父亲根本不同意他分出去。不管哪种情景,此时财富都在他的心理占据了首要的位置,以至于他们忧心忡忡,总想找个人评评理,让这场分家能得到的多些,或者满足自己内心的公平。个体的自由,个体的价值完全排在财产之后。耶稣说,家道丰富又能怎样,他的生命可能成为俘虏。生命的丰富,生命的自由才最重要。这让人想起裴多菲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路加后面记录还有——
接着耶稣继续以这个主题设了一个比喻:“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 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 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

一个把财富看成生命的人,其一生的目的就是要积累更多的财富,因为财富就是生命,只有财富的多寡才能显示生命的多寡。我们都读过吝啬鬼的故事。一个老头在死之前,久久不能瞑目,对着自己家人伸出一个指头,大家都纷纷猜测这其中的含义,帮他了却了这最后的心愿,但是没人能采猜对,直到最后,他的老婆才明白,原来点着的灯里有两根灯芯,于是掐灭了一根,老人安然离世。吝啬鬼的生命就是财富给予的,甚至等同于财富本身。说到底这不是生命,而是一个会走路的物质而已。

积累了那么多财富,有的人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有的人是为积累本身。在小农社会中,人们积累财富不为别的,就为财富本身,他们害怕变化,害怕冒险,保守而不思进取,为的就是财富的稳固。他们强调父权,强调君权,他们顺服权力,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组织,他,他们以自己的软弱换取财产的安全。他们一心想的就是在地上积累自己的财富。

这就是耶稣与他们价值观的冲突。耶稣强调心灵的自由,生命的丰盛,生活的品质。生活的品质并不仅仅关乎物质,同样一杯茶在一个生命丰富,灵魂饱满的人那里,这杯茶里万千味道,但是在一个只有财富的人眼里,这杯茶不过解渴的工具而已。

在地上积累如此多的财富,究其一生所积累的物质,并不能延伸你的生命,也不能扩展你的灵魂,更不能给你带来自由。耶稣告诉我们的是,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的富足,是信仰带来的,信仰让我们直面自己内心的诚实,只有那里才能见到上帝,只有将我们的生命和上帝链接,我们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