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从社会思想史看福音的影响(1):一个注重“个人主义”的信仰何以产生了普世主义的影响?

作者: 严以勒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09日 13:33 |
播放

按语:基督教已经走过两千年的沧桑历程。这两千年来人类历史在不停地演变着,而基督教也在不断地回应着时代的挑战。因为基督教虽然是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它的发展也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的,势必和每个历史时代的变迁发生互动,并且对每个历史的进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此也就不免会带上时代的烙印。

想必很多弟兄姊妹看过多个版本的基督教史,这类基督教史往往是一部纯粹的基督宗教史,重在属灵层面的叙述,可是对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却可能缺乏足够的关注。

但有这样一本基督教史著作,是从社会和文化层面去考察基督教发展史的,这就是德国神学家特尔慈(1865-1923) 的《基督教社会思想史》。作者是“宗教历史学派”(在欧美的语境里宗教一词基本上是基督教的代名词)的领袖人物,他另辟蹊径,试图以历史学的观点探究并解释基督教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

可以说这个视角是非常新颖的。特尔慈透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从初代教会开始,基督教福音就不断地对人类的社会思想发生着影响。 这些影响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并不断地把天国带入充满喧嚣和挣扎的尘世里。

《基督教社会思想史》这本书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当时的南京金陵神学院托事部列入“基督教历代名著”翻译计划中,后经历曲折而翻译出来。前几年又由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授权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了简体中文版。 这本书可以和其他教会史书籍对照起来阅读,帮助我们不仅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基督教的发展史,也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基督教史的认识。

以后笔者打算沿着社会思想史这条线索,并结合对《基督教社会思想史》 这本书的读书思考以及笔者自己对两千年基督教史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讲一讲两千年的基督教发展史。今天推出第一篇文章《一个注重“个人主义”的信仰何以产生了普世主义的影响?》,让我们回到早期教会,探究原始基督教的面貌及其特征和影响。

本文标题借用了“个人主义”一词,但请大家不要误会其意思。在西方哲学语境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从事实的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 ”

本文使用的“个人主义”一词类似于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的“(信徒)人人皆祭司”。作为一种“个人主义”信仰的基督教,指的是任何一个人不需要依靠什么繁琐的宗教礼仪或祖上的血缘关系或专门的祭司集团,只需要奉主耶稣的名,以“心灵和诚实”就可以来到基督教所启示的上帝面前,和这位上帝直接建立个人性的生命关系。

所以,按照特尔慈的理解,早期基督教属于个人主义的信仰,每个人蒙召做上帝的儿女,和上帝有直接的交通,不需要一个祭司集团做“中介”,这也就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徒)人人皆祭司”。

今天有些人给耶稣贴了不少标签,比如“宗教改革家”、“社会活动家”、“人权活动家”、“女权活动家”甚至“平民革命家”等等。这些标签虽然各有迥异,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是要改造这个社会的。

但是,只要稍微查考一下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及其教导的四福音书,我们就会发现,耶稣及其第一代门徒对我们所以为的“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这类概念根本毫无兴趣。发起一场社会运动,砸烂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并不是耶稣及其跟从者的志趣所在。

那么,耶稣来到世间,他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呢?前三卷福音书(对观福音)共同记载了耶稣起初在加利利传道时的信息:“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 

这里的“你们”指的是一个个失丧的灵魂,无论他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耶稣和他的门徒是面向那一个个灵魂发出这样的召唤的。

当耶稣升天前他对门徒留下一番教训,路加福音记载得非常清楚:“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 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 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 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复活的主耶稣命令他的门徒“传悔改、赦罪的道”,这个命令依然是面向一个个失丧的灵魂的。纵然后来在五旬节的时候,彼得一次讲道有三千人受洗,但彼得的信息依然是强调个人的悔改、相信和得救。

而那受洗的三千人听了彼得的信息后,每个人都扪心自问:“我们当怎样行?” 而彼得劝慰他们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每个人听到这呼召,要做出悔改相信的决定,从而领受所应许的圣灵。这就是个人主义层面的信息。

很显然,这种模式和中世纪那些群体性归主的场景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比如5世纪末法兰克王克洛维带领数千部众同一天集体受洗,再如主后988年著名的“罗斯受洗”,在罗斯大公带领下其部众集体受洗皈依东正教,这类集体性受洗归信往往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权力强制基础上的,至于接受洗礼的每个人是否清楚基督教基本要道,恐怕需要打上问号。

而且,纵观福音书以及使徒书信,耶稣和他的门徒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社会改革纲领,也不曾提倡任何社会运动,比如废奴运动、平权运动等。他们宣告和关注的是一个高度属灵的上帝国的降临,以及呼召现行社会体制下的每个人以悔改和相信为迎接上帝国的降临做好准备,就像智慧的新妇准备迎接新郎一样。

所以,这种“传悔改、赦罪的道(福音)”具有高度的属灵性,是一种灵性上的革命,而非社会体制的革命。用特尔慈的话说,早期基督教福音是“一种绝对的属灵的个人主义(信仰运动)”。

但这种个人主义式的信仰运动却没有陷入极端狭隘封闭的困境,反而发展出一种具有普世主义情怀的信仰,最终一跃成为罗马帝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连逼迫它的罗马帝国最终都被它征服。这又是为何呢?

这就涉及到早期基督教的崛起,这个问题曾经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美国的斯塔克教授在其《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一书中用实证方法做过很精辟的探究。

而特尔慈从原始基督教福音本身找到了一条线索,那就是“从这种个人主义(信仰)发挥出来的是一种对弟兄对邻舍的绝对的爱,就是追求一种爱的结合,爱的团契”,因此,“绝对的个人主义又产生了绝对的普世主义”,这两方面是互动的,都是以对上帝纯全的爱和旨意为依归的。

用使徒保罗的话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

在基督里,原本不平等的夫妻、主仆、男女、希腊人犹太人化外人都实现了属灵的平等,可以一同受洗,一同聚会,一同领受圣餐,一同承受应许。

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基督里和上帝建立了灵性的关系,人间的一切阶级的、种族的、宗教和文化的等级及其差异都要归于消灭了。

所以,耶稣和使徒所教导的信息看似简单,看似是个人主义性的,却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超越性,超越了不同的社会体制、文化背景和国界种族。当基督教以其自身的力量突破这些藩篱,发展出来普世主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是当时的犹太教和其他异教都无法比拟的。

 在马太福音里,耶稣的信息以“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开始,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做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这就是凸显了基督教信仰的个人主义层面和普世主义层面的交相辉映。

这种普世主义情怀表现在爱弟兄爱邻舍,突破了国界和种族的屏障。斯塔克教授在《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一书里用许多例证展现了这一点。比如,罗马帝国每次遇到瘟疫,异教徒们往往把他们中间的感染者患病者无情地丢弃,任凭其自生自灭。

但是基督徒却不是这样,他们救死扶伤,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救护那些被丢弃在外的奄奄一息的感染者,甚至不惜自我牺牲去救治他们。连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异教皇帝”尤利安都感慨道:“那些加利利人(对基督徒的蔑称)不仅帮助他们中间的穷人,也帮助我们中间的穷人。”最后,这位皇帝企图复兴异教的梦想完全归于破灭。

虽然耶稣和使徒强调个人的悔改和得救,以迎接天国的降临,但由此发展出来的普世主义爱弟兄爱邻舍的精神却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力量,于是,基督教的社会性影响就彰显出来了。

虽然耶稣和使徒不曾发起什么社会运动,但古代教会在头三百年时间里秉持福音精神,除了传播福音和见证基督外,还积极关照弱者,致力于爱和怜悯的社会事工。虽然早期屡屡遭受逼迫,但经过上百年的累积,逐渐产生了翻转整个罗马帝国的革命性力量,最后连罗马皇帝都不得不去正视它。

温习古代教会史,你就能从中发现基督教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活生生的例证。这种影响或许并不是出于耶稣和使徒的本意,但却实实在在是福音力量的彰显,并让人看到生活的目标和希望。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