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为什么很多孩子一生都陷在自卑中?

作者: 天路客何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1年05月25日 11:28 |
播放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宝贝,你可要努力学习呀,咱们全家可就指望你了。”
“我们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你在学校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哦。”
“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读书,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乱花。”

中国小孩,差不多都会在饭桌上听着父母的这些话长大;中国父母,也差不多都会以这些话作为“家训”,来教育孩子懂事。但不知道会有多少孩子,一生都困在这些“家训”的阴影中,被捆绑缠绕,带着对父母深深的歉意和烦躁苦毒一生。

1. 懂事的孩子

最近大结局的《小舍得》,让天下的父母都被深深地刺激到,剧中的三个孩子让人唏嘘,三个家庭让人崩溃,而最让人心痛和难过的,就是米桃这个孩子。

米桃爸妈总是教育她要懂事,最经常对米桃说的一句话就是:桃,咱们全家可就指望你了。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米桃,懂事得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让人看得既心疼又焦躁。看着爸爸妈妈为高额的培训费用发愁,米桃虽然很想去,但还是咬着牙,向爸妈保证:我可以不上的,我自己努力,总会赶上来的。

欢欢邀请米桃试裙子,米桃明明心里很喜欢,但嘴上却还是挑着裙子的不好:它是浅蓝色,不耐脏啊。”“可是,今年穿刚刚好,明年就小了,穿不了就浪费了。

最后,这个懂事到让人心疼的孩子慢慢地摇了摇头,坚决地说:我不要,我不喜欢穿裙子。

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不敢诉说自己情绪,甚至都不敢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委屈

看起来善解人意又懂事的米桃,其实背后藏着的是深深的自卑,还有欲说还休的纠结和无助。正是因为这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懂事,让米桃承受着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压力,而懂事听话,就成了压在米桃身上的一座大山。

在原著中的她,就从一个成绩优秀智商140的天才生,变成了抑郁症患者,最终,只能无奈退学。虽然电视剧中米桃没有走到抑郁的地步,但所有看到她小心翼翼、缩手缩脚样子的人,都会泪目。

大多数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妈妈赚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你,爸爸妈妈宁愿委屈自己。

外面的无私奉献,却敌不过人性本能的自私,就算是自己的孩子,潜意识也有交换的惯性,自然就会在孩子面前宣泄父母不容易的情绪。这似乎就是所有中国家长的通病,与穷富无关,与所受的教育无关,甚至与爱不爱孩子也无关。

但没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些“脱口而出”的话,对一个孩子的内心和成长的经历,会产生多么巨大且恒久的影响。孩子在这些刺激下,留下来的就是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那种欲说还休的负疚感,为了减少负疚感,他会学着懂事体谅

2. 剔骨还父 削肉还母

有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话叫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也许就是所有懂事体谅的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这句话的出处,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哪吒闹海》中,最悲壮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

小哪吒因为要搭救被龙王手下掳去的小伙伴,与凶残暴戾的龙王三太子敖丙打斗,结果杀死了敖丙,还对其剥皮抽筋。龙王大怒,向其父李靖寻仇,李靖绑了哪吒,收了他的兵器,最后甚至真的对哪吒举起了宝剑,想要按照龙王的意愿杀了哪吒,最终还是下不了手。

当面对举剑向自己走来的父亲时,哪吒已经伤心至极,他叫了一声爹爹,然后捡起宝剑,咬着头发,自刎而死。

这一幕是全片的最高潮,剔骨还父,削肉还母就成为了哪吒这个人物最具标志性的反抗高光。

哪吒的自刎,看上去是自我攻击,实际上是最激烈的反抗,只是这种反抗,仍然带着不能和父母分离的、融合的深层遗憾。

我不是我自己的,我是你的,所以才称得上;我对你有深深的愧疚感,所以才需要”。

融合和愧疚,因融合而愧疚,因愧疚而继续融合,这是亲子纠缠中最经典的主题,更是中国家庭最深处的幽灵。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并不只是一个应尽的责任,而是一种重如泰山的恩情在这个语境中所强调的是父母的牺牲,强调的是孩子得到的一切都是父母的,这是加强孝道的一种手段。整个语境中的潜台词就是:你看我都为你作出那么多牺牲了,你还能不听我的吗?

这种影响的确是巨大的,孩子就会在这种语境中认同自己的愧疚感,他们真的觉得自己欠了父母很多,如果不听话实在是对不起他们。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就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压抑内心的渴望成为刻意成熟的孩子。这些小大人,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认为是自己就是父母的累赘,活着就是要为了偿还这笔欠款。

被父母PUA的孩子会争强好胜,这种天然的自卑,让他们活得苦不堪言,就算一路风光无限,内心也是如履薄冰。一旦出现成绩不好、失败、挫折的情况,这种骨子里的自卑感就会爆炸,让这些孩子萌生出绝望的心。

今天很多孩子令人遗憾地选择了自杀这条反抗之路,其实反抗越激烈,越表明,他们没有办法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影响。

3. 真实才是真正的教育

付出感牺牲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最多,也是最可怕的情绪;但大部分的父母就是不愿明白,比起道德绑架,呈现真实的状态就是最好的教育。

奇葩说第七季中,有一期的辩题是: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正方认为,应该告诉让孩子知道真实的家庭状况,反方则认为不需要告诉孩子真相。双方激烈辩论,金句频出。反方铁岭石油公主张踩铃认为:当你跟孩子说不富裕的时候,十有八九不是纯粹的教育,而是带着对人生负能量的宣泄。而正方傅首尔则认为: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石头里长得出顽强的草,但是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

其实,说父母能给孩子虚构一个肥皂泡般梦幻的童年,未免过于理想化;实际上,我们很难在孩子面前隐瞒家境不富裕的事实。

伊朗有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叫《小鞋子》,就是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

少年阿里家境窘困,兄妹俩分时段上学,共穿一双鞋,他们不仅要承受着班上同学侧目的洗礼,还要忍耐难以言说的难堪和自卑。

但贫穷却没有打垮这家人,积极又乐观的父亲,不是和孩子抱怨贫穷,用道德捆绑PUA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为孩子们描绘美好的未来。

他骑着家里唯一且破旧的自行车,笑着对孩子许诺:再难也要努力,爸爸总有办法的。” 

于是在周末带着儿子进城做园丁,手把手教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改变命运;心连心影响孩子,善良和积极的态度可以改变贫困的生活。

让两个小孩子,没有被贫困捆锁,而是在这位父亲爱的教育中,让这对兄妹在贫瘠的物质环境中,开出善良积极的生命之花。告诉我们:穷,永远不是对孩子造成最大伤害的武器;父母因错误的表达引申出来的自责、内疚的情绪,才是毁灭孩子生命的终极杀手。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精神支持,永远别让孩子因匮乏感而白白消耗一生。内心富足的孩子,才会有满足自己生命的能力。

4. 隐喻中寓意

有意思的是,《哪吒闹海》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极其有意味的异象,就是哪吒的复活。

哪吒自刎后他的师父太乙真人,把他的魂魄放在莲花中,用莲花与莲叶为衣,莲藕为身,为他再造了一个重生的身体。并将之前的混天绫和乾坤圈的武器套装做了一个升级,加上了风火轮;升级后的哪吒神勇无比,最终战胜龙王,平息水患,拯救黎民百姓。

哪吒自刎后重生的情节,颇有一种生命成长到真正能与父母分离的境界,更有一种脱离老我,进入新生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和父亲,其实有很多重叠的功能,更有许多隐藏的意义。哪吒在把所有的天然的投注到父亲身上的时候,师父,就承接了所有被造的部分。在哪吒出生被父亲视为不祥时,师父收他为徒,表达对他本质的接纳和认可;在哪吒遭遇重大挫折,已经死去的时候,又是师父让他起死回生。

更有意思的是,师父给哪吒的并不来自于本能,而是来自于自然,这里面的寓意实在是让人震撼: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竟然与纪伯伦的《孩子》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和暗喻。

人说到底,并不是我们有限的认知可以完全了解,生命的奥秘远远超越人的理解,也只有敬畏生命的人,才会寻找并寻见。

重生的哪吒之所以强大,就是他新生的生命已经不再被原生家庭所捆绑,而是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释放。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是哪吒,都要经过那个惨烈的与父母决绝而又纠缠的过程,就是弃掉老我旧人的骨肉的经历。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经历到死里复活的奥秘,就是得到新生的生命,重造的身体和灵魂!


本文原载于“生命树婚恋”微信号,本平台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