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2011宗教蓝皮书:中国基督教需自我认知和反思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0月10日 02:41 |
播放

201110月上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在北京发布。

整本蓝皮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总报告、中国各大宗教报告、热点报告:新兴宗教研究和地区报告:台湾宗教报告。


从这四者分配来看,可见除了各大宗教的发展情况之外,新兴宗教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下宗教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台湾地区宗教的发展与逐渐为内地所关注、两岸宗教交流情况也对两岸关系影响深远。

在第二部分“中国各大宗教报告”中,包括佛教报告、道教报告、伊斯兰教报告、天主教报告、基督教报告、儒教报告和民间信仰报告。五大宗教之外,亦列入儒教和民间信仰,也可以从中窥见时下儒教的复兴及民间信仰在百姓中的影响回归。

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佛教积极稳健的发展,道教在新形势下希望以改革和创新来面对新挑战和新问题,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未来中国仍大有可为。

关于基督教,今年与去年所关注的基督徒数字等焦点大为不同,其报告题目为“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中国基督教的责任与反思”,指出“自我认知与反思是中国基督教走向公民社会的持久动力”。

由此也可看到,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如何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光做盐、特别是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随着教会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基督教与基督徒徒更需要关注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并进行更多的反思与探讨。

蓝皮书指出,中国基督教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同时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外,中国基督教更需要正视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

蓝皮书以三自教会为主提到了教会所面临的许多挑战,比如:基层教会管理模式不统一,增加了教会治理的难度;基督教两会凝聚力和影响力下降;内部团结问题;人才培养和试用问题等等。同时,蓝皮书也坦承说到,游离于基督教两会之外的信徒问题日益凸显,且在大中城市尤为明显。这与教会聚会形式单一,活动单调,不能适应不同层次与结构的信徒之需要有关。

蓝皮书指出,事实上,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中,有些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改进作风、强化落实或加大投入等方式予以解决;而有些则需要转换和更新思路,或通过创造性的体制革新来加以处理,他们不一定是有损中国基督教发展的负面问题,而是源于传统以及时代发展变迁所形成的挑战。


附:

《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来源:  中国宗教学术网 

image_position
 


主编:金泽、邱永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2011年7月第1版 

 

 

 总报告

1. 总报告                        邱永辉 / 001

 

 中国各大宗教报告

佛教报告

2. 积极稳健的2010年中国佛教              王志远 / 019

道教报告

3. 2010年中国道教的发展与思考             李志鸿 / 054

伊斯兰教报告

4. 2010年中国伊斯兰教概况及当代穆斯林的

宗教慈善事业分析                 马景 敏俊卿 / 074

天主教报告

5. 2010年中国天主教观察与分析             王美秀 / 101

基督教报告

6. 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

——2010年中国基督教的责任与反思           黄海波 / 128

儒教报告

7. 2010年儒教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肖雁 / 173

民间信仰报告

8. 龙牌会的变迁                     叶涛 / 197

 

 热点报告

9. 新兴宗教研究——理论问题与社会挑战          金泽 / 210

 

 地区报告:台湾宗教报告

10. 台湾地区宗教的格局、现状及发展趋势      卢云峰 李丁 / 225

11. 两岸宗教交流的历史回顾和近期趋势          杨德睿 / 253

 

 

 

要:

 

2011年版《中国宗教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两位主编和约请本所的6位专家,并会同北京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3位专家共同撰写。

 

报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也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儒教的地位问题、发生在中国天主教会的“八大”、祝圣和“中梵冲突”,以及国际宗教格局的变化和宗教冲突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2010年中国宗教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中国宗教文化战略”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报告指出,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总体上处于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佛教的发展“积极稳健”;道教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宫观建设、社会参与、对外交流等方面成就卓著;中国基督教会的各项主要工作及活动,均在为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各级伊斯兰协会关注各地清真寺创建“和谐清真寺”;中国天主教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并进行了承德主教祝圣;2010年的儒教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儒教是否是教的学理论争,转向了把儒教视为一种既成的宗教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审视儒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报告讨论了各大宗教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针对佛教面临寺院数量与信仰人数比例失调的局面和改善乏力的状况,报告建议以信众需求为本,加以合理疏导和依法管理,彻底化解“乱建庙宇和露天宗教造像”的问题。“李一问题”的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对道教养生、炼养方术是广泛关注的,这既显示民众对宗教产品的热切需求,同时也提出树立道教的新形象,以及对道教文化的学术思考等问题。中国基督教界自身所蕴含的“公民社会要素”,近年来正通过各种方式得以呈现,这是中国基督教投身公民社会建设,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基础。天主教方面,2010年罗马教廷围绕承德祝圣主教事件和中国天主教会“八大”与我国的冲突表明,解决“中梵冲突”尚待时日。学界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对儒教存在形态和儒教载体变化的探究,旨在充分反映和体现时代的要求,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热点报告”关注“新兴宗教”——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时的社会现象。报告指出,研究新兴宗教首要的工作是了解情况,即关注国内外的新兴宗教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了解新兴宗教的发展趋势与经验教训;关注新兴宗教的组织与演变,探讨新兴宗教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宣传能力,梳理新兴宗教的嬗变模式;在此基础上反思对新兴宗教的研究与评估,探讨中国新兴宗教研究的未来,拓展政界、教界、学界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兴宗教和膜拜团体研究的特色,一是对邪教的批判,二是重视对成功的新兴宗教的研究且成果丰硕,三是越来越重视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个案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宗教的研究可以让中国社会正视除“五大宗教”之外的其他新宗教和新宗教现象,对于宗教理论的探讨和回应社会挑战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年度“地区报告”关注台湾宗教。报告指出,中国台湾地区宗教格局的特点是“民间信仰为主,多种宗教并存”;近20年来台湾宗教界出现的新变化是,公众舆论与“司法”机构取代“情治单位”成为管理宗教的主要力量,政治对宗教的干预减少,宗教治理多元化。台湾宗教的基本状况是,新兴宗教的数量出现井喷;民间信仰变为媒体的宠儿;佛教教团化,成为慈善的发动机和人心的稳定器;传统教派致力于制度化、教义的转化和形象的提升;基督教未能“征服”台湾,但基本保持稳定。总的来说,宗教在台湾社会扮演了积极与正面的角色。两岸宗教交流采用了六种模式,即谒祖寻根、讲经弘法、宗教学术研讨会、神圣之物的流动、“慈济模式”和宗教节庆,未来两岸宗教交流有可能朝着“整合各别优势,共同面向全球”的方向发展。


image_position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