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牧者建言六点可促80后宣教士成教会潜力爆发点

作者: 王新毅 编辑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9月21日 02:13 |
播放

曾经被称为是“垮掉的一代”的“80后”如今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不少也开始步入到而立之年,承担社会的责任与未来的建设。不仅在社会上如此,教会和神学院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80后”群体。

虽然社会对“80后”有很多偏见,诸如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等等,但透过80后踊跃参加512汶川地震等很多真实事迹,让愈来愈来多人看到80后的成熟。有牧者指出:事实上,“八十后”无疑是社会和教会中一大潜在爆发力,如果教会只是抑制他们或者不加理论,都是很多的浪费,但如果能够很好的去观察和认识,并且很好的带领,将会在宣教事工上起到事半功倍和长远正面影响的作用。

在最近一期的《华传路》中,目前在神学院进修的一为宣教士蔡颂辉在《80后宣教士的委身和挑战》的文章中对此点加以提醒,并且根据所做的针对80后的调查问卷与教会情况,提出六点来促进80后宣教士的委身与成长。

他首先指出,如果80后一代的能量和热诚能够发挥出来对社会和教会都会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以一般公司为例,当今许多雇主面对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留不住年轻人,因为他们会不断转换工作。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教会中︰一般的事工很难找到年轻人长期委身,机构中的年轻同工和教会的青年传道人经常换工场。”

到底如何避免和改善这种现象呢?作者提出几项建议,如下:

1.待以正确的态度

80后一代习惯以平等的方式与长辈相处,反感长辈“倚老卖老”的态度。问卷显示,80后渴望被尊重,期待一个能真诚沟通、有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因此,比起费力驾驭来说更需要想的是如何能够更好的互动配搭。

因此,“在宣教的事业上,应当让年轻人有更多参与发言的机会,邀他们参与决策,且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意见受到慎重的考虑。此外,适当的肯定和表扬亦能增强他们对事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2.提供发挥的空间

80后的典型特点是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富有创意、重视个体特色、不依传统行事,在工作环境上讲求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能随性,并且被信任。过多的规矩和限制会削弱他们的热忱和动力,使他们不想合作下去。

因此,作者建议说,在事奉上须要给他们更多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授权给他们,而且不要拘泥于惯例与律法;在福音事业上,我们应当把焦点放在某种做法是否准确、有效地传达福音内容,以及它所引致的果效上,而不只是墨守成规。

3.给予适当的督导

作者指出,虽然说要给80后提供发挥空间,但这并不表示是“任由他们”的态度。80后在优点的同时也有缺点和不足,而前人的经验可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所以如果有适当的督导的话,会预防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而且,教会可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尝试不同生活、文化和事奉可作为训练,教会也“应当多鼓励和支助青年参与短期宣教,不但是一、两周的访宣,更好是长达数月的短期服事。在短宣的前、中、后提供相应的装备和辅导,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彙集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也是塑造成熟人格的良机。”

4.有效地传达异象

80后更加看着自己的理想和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而“福音事工是最有价值的事业,但教会却往往没有准确地将这价值传达给年轻人。”作者指出,自己常常在宣教聚会中所听到的呼吁大部份是负面的︰“教会很需要人……工作没有人做……牧羊人很伤心……”这样,我们只能召到“有同情心的”青年。

所以,我们需要很好的传达这样的异象,让青年看到宣教的高尚与价值。“事实上,宣教是神必然做成的工,是关乎全人类、又是世人最需要的好消息,投身其中的人能开启精彩有意义的人生、经历神大能的作为!”

5.提供所需的资源

80后一代描述自己是“需要梦想却不见得知道如何实现梦想的一群人”。作者提到,在多个场合与许多有心志的青年聊过,发现很多青年有心宣教,却不知道如何踏上宣教的服事,他们对宣教事业和宣教士的生活认识太少。

因此,“为了栽培年轻一代成为将来宣教事业的主力,教会需要从现在开始为他们提供更多相关资讯,包括认识差会、认识工场、可参与的事工种类、宣教士的准备及支援系统等,有必要的时候甚至给予个别的帮助。”

6.善用沟通的工具

沟通一直是有效的配搭事奉关键的要素,也是极其艰难的领域。80后一代表面看上去不善沟通,但其实是与上一代的沟通方法不同,比如80后更习惯用Facebook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

当然这些工具不能取代面对面的沟通,“但善用当代的沟通工具,可防止事情恶化,也可及时挽救,免致要补救时才发现太晚了;也能在一开始便瞭解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同心做脑力激荡,拟出更全面的事工策略。”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